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辨惑

一、阴火辨识及治疗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对阴火认识:看似心火(症状),实为阴火。它是由于来自下焦的相火(贼火),占据了君火(心)之位。东垣之阴火学说最重要的贡献,是认识到在阴阳失调的虚火之外,还有一种源于升降失调的虚火。此火源于脾胃气虚,而非阴虚。许多疑难杂症,都是阴火所为。升阳散火,是大法,是效法,是解决脾胃气虚升降失调而产生的诸多疑难杂症的利器。纵观李东垣的全书用了许多风药,我依然认为阴火应该以温补为主,发散为辅。温补治本,发散治标。因此我说治火的大要是:实火则清泻,虚火则调平,阴火则发散。

【医论现场再现】

仝小林: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大家怎么理解心火、阴火?

朱向东:心火不等于阴火,但阴火表现容易误解为是心火。阴火的阴指下,阴火起于下焦,就是相火离位。为何离位?因脾胃之气虚不能滋养元气,元气镇不住相火,相火代君行令。阴火重在脾胃升降。火神龙雷之火应是阴阳失调、故用潜阳封髓丹。烦劳可能伤阴、阴不制阳,心火当是阴不制阳引起、而阴火是脾胃升降失调。

逄 冰:心火为君火,在上,主神明;相火,龙雷之火,在下,而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此时相火为“少火”吧,少火生气。但是脾胃内伤,中焦气虚,则发生了改变,此时心火无“主神明”的能力了,“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下焦的相火这时为“所胜”,由于心不主令,下焦的相火愈发的亢盛,这种病理的相火也可以理解为阴火,是中焦脾胃虚弱导致的相火失位,这时已经演变为病理之火,即阴火,壮火食气,所以与元气为敌也,一胜则一负,透过薄弱的中焦,将热量散发于全身。

郭 允:“心火独盛”有三重意义:①“心火”的属性,即此心火属于阴火;②“心火”的来源,所说心火起于下焦,就是说起源于肾。盖肾阳又称元阳、真阳、命门之火,具有温煦周身各组织、脏腑作用,尤与心阳关系密切,故称之“其系系于心”。③“心火”亦即“阴火”的病理变化,由于“心不主令”,以致“相火代之”,因为“相火”是元气之贼,遂而“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纵观李东垣著作,阴火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本段的机制,也有因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不得宣发,郁而生热所产生。综上所述,我认为,“阴火”的产生皆以脾胃气虚为根本原因,他脏亢盛之火与气机失调产生的内火皆为其标,而“标”又可加重“本”的虚弱。

仝小林:看似心火(症状),实为阴火。它是由于来自下焦的相火(贼火),占据了君火(心)之位。相火的产生,是由于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正常散发,郁积而成,反过来又会消耗命门之元气。相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命火失养,热量不能通过升降发散出去,反而聚于中焦土位。由于火性向上向外,火(热量),或聚于上焦心系、肺系,或聚于顶焦神系、髓系,而表现诸多火郁之证。东垣之阴火学说最重要的贡献,是认识到在阴阳失调的虚火之外,还有一种源于升降失调的虚火。这种虚火,之所以称作阴火,一是和阳火(实火)相对而说,二是和阴虚火旺相别。此火源于脾胃气虚,而非阴虚。掌握阴火理论,于当代尤其有用。许多疑难杂症,都是阴火所为。升阳散火,是大法,是效法,是解决脾胃气虚升降失调而产生的诸多疑难杂症的利器。东垣之所以强调“心火者,阴火也”,主要是心在上焦属火,心为大主,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火性炎上则上热、火性向外则络热,我们现代理解,可把“心火”看作热量。我们一般说见火就用苦寒药物治疗,大家怎么看?另外阴火要不要散呢?

郭 允:阴火需要散。阴火分两种。一种是因为脾胃虚衰,心火、相火偏亢所致的阴火;一种是脾胃虚衰,升降失常,清阳之气郁而发热所产生的阴火。偏亢所致阴火需要泻火,郁而发热所致阴火需要发散。泻主要是体现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及其他的方子如里边配伍有黄连、黄柏者。

徐立鹏:散,方法各异。比如对于血滞者,活血即是散;气郁者,行气即是散;食滞者,消积即是散。

仝小林:是的,寒凉遏制脾胃而生郁火,在散寒基础上加发散之药;过食膏粱厚味而生郁火,要在消导基础上加发散之药;脾胃气陷而至火郁者,在补中益气基础上加发散之药。

王 强:我认为阴火的核心是脾胃虚,重在甘温。兼郁不散则佐辛,兼火不降则佐苦,兼湿不化而重淡。阴火提示我们不要见火之征象就单纯地滥用寒凉,因为还有病根在虚(东垣)、在寒(火神)的。这个阴字,可以指下,可以指里,也可以理解为“夹阴证之火”,体质气虚、虚寒、阴偏盛等皆为阴证。阴火理论提供给我们一面阴证(如舌淡、苔滑等)、一面火证(如牙痛、面热)的治疗策略。

熊卫红:阴火乃脾胃气虚之火。脾喜燥恶湿,寒湿阴邪之品致脾虚不运,水湿内停,纳呆食不运化而生热化火。此热多阴盛之火,非实火,治疗宜予甘温健脾之品。

逄 冰:脾胃阳虚,谷精下流是病的根本,所以升阳散火是治疗的根本,升阳为主,散火为次,病轻者温之即可,用甘草干姜汤、四君子汤温其阳;火亢为郁则兼以散火,则以柴胡之变方治之;脾胃虚极,伤及肾气,阳气外浮,则不宜升散,宜通脉四逆等四逆辈急救回阳。

仝小林:脾胃气虚导致了阴火,因此,李东垣据此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大家再认真思考三个问题:①补中益气汤的发热,是否属于郁火?是否需要发散?②散升阳散火汤的郁火,为什么要加参?③阴火和郁火的共同点或连带关系是什么?

赵 昱:①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不属于郁火,不必发散。②散升阳散火汤的郁火,加参为助力升散。③阴火和郁火的共同点都因脾虚,程度不同。

仝小林:纵观李东垣的全书用了许多风药,我依然认为阴火应该以温补为主,发散为辅。温补治本,发散治标。因为阴火是虚而郁,而郁火可能偏实,以发散为主,温补为辅,所以升阳散火汤中用了人参和生炙甘草。因此,我说治火的大要是:实火则清泻,虚火则调平,阴火则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