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肺之脾胃虚论
【原文】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升阳益胃汤。
【讲解】
“脾胃之虚”表现为神疲乏力,老想躺着,四肢没劲儿。正当秋燥时节,湿热最盛的长夏季节刚刚过去,身体觉得沉重,关节疼痛,口苦舌干,口腔干燥,唾液减少,口腔的抵抗力降低的,细菌、病毒就容易侵入,出现口苦。味觉减退,吃饭没有味道。大便有时干有时稀。秋天容易腹泻,吃得不好容易拉肚子,秋燥时也会便秘。天一冷不出汗尿就多,小便频数。不思饮食,消化不良。
“兼见肺病”表现有:像往身上洒了水一样觉得冷,精神抑郁,脸色黄黯。
“乃阳气不伸故也”是讲阳气不能布散到皮肤体表。治疗应当升阳益胃,用“升阳益胃汤”。
【原文】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 羌活 独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连瓤,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讲解】
该方黄芪的剂量最大,黄芪应该是生黄芪。
“半夏汤洗”,用热水洗一下。脉涩作为半夏的适应证,这点在任何的中药书里面都没谈,半夏祛痰,多认为脉滑苔腻才应该使用。
“人参去芦”,人参的芦头要去掉,吃完后可能恶心,现在的研究认为芦头不去影响也不大。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秋天收气较旺,防风辛温发散,泻秋凉之气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小便通畅、没有口渴,不用茯苓,因为李东垣认为茯苓是一个利尿药。这一点我不同意李东垣,因为茯苓不是利尿药,健脾之后体内多余的水分才能尿出去。如果体内没有多余水分,吃上茯苓也利不出尿。
“泽泻,不淋勿用”,说明泽泻是治淋专药,升阳益胃汤适应证有尿痛。泽泻不仅治疗淋证,其他内伤疾病用得也多。《神农本草经》中泽泻主消渴,口渴多饮用泽泻。
黄芪、白术、人参、茯苓、炙甘草、陈皮、芍药:补脾胃肺气;
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阳气;
黄连、泽泻、白芍:泻阴火。
【原文】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讲解】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秋旺肺脾两虚,要用人参、白术、芍药补肺。秋旺,金气旺,肺气也旺,怎么还要补肺呢?因为脾胃虚了,肺最容易得病,土生金,所以要补肺和补脾。“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就是顺势而为,容易起效。
【原文】
上㕮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柤,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讲解】
以上药物粉碎,每次10g左右,生姜五片,大枣两个,水煎温服,温服有利于把阳气发散出来。
服药时间为早饭和午饭之间,当为借助一天之内阳气上升之力来升阳。
禁忌同前。禁忌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药物剂量逐渐增加至15g左右。服药后,如果小便罢而病增剧(恶寒加重),李东垣认为是茯苓泽泻利尿导致的,应当减少茯苓泽泻的用量。
【原文】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讲解】
在药物作用还未充分表现出来之前,胃的转运升发功能还不行,即便是食欲好转,服药头一两天也不可以饱食,以免再伤胃气。必须清淡饮食,或饮食要精细一些,这样可以使药力增强,加强升浮阳气、滋养胃气。切记不能吃淡的,没盐的,减低药物效力,帮助寒邪沉降。应该稍微干点活,让身体活动活动,帮助胃气恢复,促进药物转运,但不可以干重活以免造成脾胃之气再伤。少吃少劳累保持脾胃安静最好。
如果胃气感觉稍微好一些,就可以吃点水果,但是不能多吃。吃点水果可以帮助水谷和药物的作用。“谷”是饭,药是升阳益胃汤。这是《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的具体应用。
我曾经在临床上遇到过一个很特殊的病人,他整个食管蠕动都有问题,蠕动很弱,没有节律。刚开始按照经典的中医辨证用了好多药,效果都不明显。食管是肺系和胃之间的器官,蠕动减弱而且不协调,补肺又补脾胃就能使中间的异常得到纠正。于是用上升阳益胃汤,一周之后,他告诉我这次的药特别管事儿。所以在临床用方的时候,遇到一些疾病要找思路,就要搞清楚方子的真正机制。
我给升阳益胃汤编了一个方歌“升阳益胃用四君,芪夏柴泽连姜参,羌独橘芍枣防风,秋燥肺脾两虚珍”,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