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中国印染行业历程概述

我国对纺织品进行染整加工有悠久的历史。印染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的水平,它是体现纺织产品经济价值和提高纺织品及服装、装饰织物附加值的重要因素,它在纺织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近代印染工业约始于1913年,民族资本家在上海创办了机器丝光厂,生产染色纱线供织造线呢,逐步又建立了棉布印染厂。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染料要依靠外国,机器设备、工艺技术也得依靠外国,同时还受外商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当时印染工业发展缓慢,集中在沿海几个城市,大部分印染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品种单调,连数量也满足不了人民衣着的需要,广大农村基本上依靠土织土染布匹来补充,高档纺织品无法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印染工业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生产数量上看,有记载的1952年,我国的印染布产量是19.2亿米,1960年是32.2亿米,1970年是53亿米,1978年是65亿米,1990年是91.6亿米,1995年根据我国工业普查数,印染加工能力是206.5亿米,实际产量是136.5亿米。到2018年,我国印染布产量达到490.69亿米。

从加工产品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印染行业只能单一加工窄幅纯棉织物,20世纪60年代随着再生纤维的批量生产,印染行业出现了新的加工技术,可以对黏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织物进行染整处理,70年代后发展了以涤棉混纺为主的各种混纺织物、中长织物和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加工工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染整装备的改善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印染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印染产品逐步向高支、高密、精细、宽幅、化纤仿等各种天然纤维特性和多功能高级整理方向发展。

从经历的几大阶段来看,“一五”期间,郑州、石家庄、西安、北京等地新建了一批大中型印染厂,在计划经济期间,成为行业的骨干企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六五”期间,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了“色改花、棉改涤、窄改宽”的改造方向,为增加出口奠定了基础。“七五”期间,由外延转向内涵,由扩大数量转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档次,为以后开发适应中高档出口服装所需面料和开发装饰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打下了基础。印染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印染机械行业的发展,通过自身开发、引进消化、技贸结合等多种方式满足了印染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染料行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印染行业克服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料成本持续攀升的困境,运行整体向好。在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指引下,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国际竞争力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著,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印染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印染企业的环保水平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与十年前相比,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由4t/100m下降到1.8t/100m,下降55%;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由7%提高到30%,提高23个百分点;印染行业综合能耗由59kg/100m(以标煤计)下降到41kg/100m(以标煤计),下降30.51%。虽然成绩突出,但仍需不断加强环保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提升的同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污染物综合治理和清洁生产途径。

“十三五”时期,印染行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加强产品与市场开发。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将印染行业列入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之一,提出在2016年年底前取缔所有不合规的印染小企业,2017年年底前实施印染行业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等清理计划。生物酶前处理、小浴比染色、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逐步推进短湿蒸染色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超声波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等多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