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平衡曝光

1.5.1 平衡曝光的概念

摄影师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家。

摄影师必须具备判断光质量的能力,知道什么光线下适合摄影,不做无谓的拍摄。对光质量的重视程度的不同,是摄影创作和普通拍照的主要区别。

曝光不仅仅有准确的概念,因为存在光比。正确曝光是保证细节的第一步。没有正确曝光的认识,就很难理解摄影文化。什么是正确曝光,以下举例说明。

以高光天空为曝光基准测光效果,地面曝光不足

光圈:f/13 快门:1/25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100

如果不使用滤镜(渐变镜),这样的场景,相当一部分拍摄者会选择以高光为测光基准来拍摄。这是通过相机镜头拍摄的最好方式,因为表面看上去,暗部细节还有,可以通过后期调亮来弥补。

以地面为曝光基准,天空过曝,失去细节

光圈:f/13.0 快门:1/8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100

如果以低光为测光基准,那么获得的效果会是高光过曝。多数情况下,自动曝光(或光圈优先)没有曝光补偿,可能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对焦和测光分离的概念。

使用平衡光原则拍摄,画面干净

光圈:f/13 快门:1/8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100

从多数情况下,正确曝光的概念就是必须有平衡亮部与暗部曝光的运用,无论是渐变镜压低高光还是灯光弥补暗部。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帮助相机获取足够多的信息。上图是使用ND4(2级渐变)的效果。

并不是所有拍摄都需要合理的光比效果,如夕阳的剪影效果,但多数情况下,高质量的拍摄是需要可控的光比,即平衡亮部与暗部的曝光。

从相机曝光原理看,中性光下(强光与柔光的过渡区间)18%灰加3级曝光是摄影白,减3级曝光是摄影黑。要说明摄影白和摄影黑是有细节的白和黑,而不是纯白和纯黑。这就限定在相机记录细节的过程中,曝光宽容度就是±3级内(光比3级内)。

对于多数色彩,如果要体现色彩的基本特征(质感),曝光的宽容度更低,只有±2级半内。

尽管电脑修图可以弥补曝光的局部问题,但条件是相机可以捕获到足够多的信息。平衡曝光的应用就是更好地体现拍摄物的细节和质感,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实现。

本书我们就将平衡曝光,或者小光比的光线称为平衡光。

1.5.2 拍摄季节和时间的选择

落日前30分钟的非逆光是自然平衡光的时段,光比不大,即使测光,阴影也过渡自然平滑。另外冬日太阳夹角大,下午多数时段也是平衡光的拍摄时段。

傍晚顺光,天空与水面的光比很小,是拍摄平衡光的最佳时段和场景

光圈:f/8 快门:20s 焦距:24mm 感光度:ISO100

1.5.3 渐变滤镜的使用

渐变滤镜在风光片中的使用就是将大光比降低,平衡曝光。

很多人认为在数码时代,尤其有了强大的PS之后,滤镜就可以淘汰了。如果有谁存在这种想法,那就说明他还不会使用滤镜。即使再强大的后期,数码时代也不可能替代3种滤镜:偏振镜、渐变镜、中灰减光镜。

对于摄影,必须摒弃单靠镜头就可以出好片的想法,滤镜在风光摄影中,与灯在人像摄影中的重要性一样。还要知道,在专业的风光摄影中也会常常用到灯;在高级的人像摄影中,同样也会使用滤镜。

光圈:f/8 快门:1/80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125

风光摄影时,天空与地面的光比很多时候都达到2~3级。由于相机感光组件的宽容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拍到天空、地面都同时曝光正确的照片。要天空曝光准确,地面就会曝光不足而变成一片瘀黑;要地面曝光准确,又会使天空曝光过度而变成死白一片。尤其是在多云、日出日落等时候,这个光差问题会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感光度、调整曝光补偿等都帮不上忙。唯一能辅助拍摄的只有渐变镜。

渐变镜从形状来看,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的渐变镜可以直接拧在镜头上,但渐变线只能在画面中央,所以圆形渐变最好使用软渐变。

对于街拍或者普通旅游风光拍摄,圆形ND4软渐变镜可以适用大部分拍摄场景,因为即使在阴天,天空与地面也存在1~2EV光比。

长方形渐变镜需要买一个滤镜插架和镜头适配器。不同口径镜头需要不同口径的适配器,但一套滤镜足以应付不同尺寸的镜头。

从颜色看,渐变镜有带色镜和中灰镜两种。中灰镜是一半透明,一半灰黑色,可有效地降低光线强度。带色镜一半透明,一半有其他颜色,可用来夸张天空的颜色。

从渐变线来看,渐变镜有硬渐变镜和软渐变镜两种。硬渐变镜在透明和着色或中灰区的边缘颜色没有过度,直接从透明变成中灰或带色的,而软渐变镜会从透明逐渐过渡到指定的颜色或透明度。硬渐变适合中央有明显的分界线的画面,如地平线。

强边缘反差使用硬渐变镜的效果如下图。

如果人眼都能察觉到的高对比场景,那么需要使用硬渐变进行处理

光圈:f/8 快门:1/40s 焦距:55mm 感光度:ISO200

中性过渡渐变镜效果如下图。

中性渐变适合中午时段的天空与地面的光比处理

光圈:f/8 快门:1/100s 焦距:17mm 感光度:ISO100

软渐变镜多用于水面天空与前景的配置。

软渐变适合日出与日落的顺光场景

光圈:f/8 快门:41s 焦距:24mm 感光度:ISO100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渐变镜近年来衍生出反向渐变镜和特殊渐变镜。

反向渐变镜

反向渐变镜与渐变镜一样可以降低高光部分1~3级的曝光量。不一样的是反向渐变镜阻挡高光是由中间区域开始向上减弱,用于拍摄日出日落等高光集中在中部的场景。

日出与日落的逆光拍摄,首先反向渐变镜辅助拍摄

光圈:f/8 快门:1/50s 焦距:28mm 感光度:ISO200

上图使用3级反向渐变镜拍摄。

相机拍摄日出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光比,拍摄画面中的核心元素是太阳,太阳是直接光源,这就造成核心构图区域的高光很难用传统渐变镜处理。使用反向渐变将中间区域的高光过渡减弱,从而达到相机高质量记录的要求。

光圈:f/8 快门:1/20s 焦距:17mm 感光度:ISO200

使用渐变镜是摄影概念中对平衡曝光的物理应用。一定要摒弃摄影认识的误区——“宁欠勿曝”,这种观念认为人眼见到什么,通过镜头记录下来,都能依靠后期修复。实际对于大光比的场景,相机是有宽容度限制的,超出一定范围,相机记录的品质将无法保证。宁可曝光不足,也要保证高光不过,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摄影发展的历史早已发明出控制光比的滤镜,遵循摄影规律,才能保证拍摄质量。

1.5.4 反光板补光

平衡曝光是立体概念,环境光是很难控制的,拍摄人像时,就是以环境光为曝光前提,利用工具对拍摄主体人像进行曝光干预。

环境光曝光准确的图片,人像往往曝光不足

光圈:f/2.8 快门:1/160s 焦距:52mm 感光度:ISO100

阴影或者逆光情况下,如果保证环境光曝光准确,那么人脸就不够明亮,特别是在建筑物的阴影处,细节表现不充分,反差较大,视觉效果差。

使用反光板的优势是布光简单,不受到快门速度限制,同时光线很容易表现得自然,缺点是反光板基本是平光,立体效果没有使用灯具明显。为了表示平光下的立体感,使用反光板时,可以使用大光圈,这样就不受到快门速度的限制。

人像拍摄中用反光板布光的效果

光圈:f/2.8 快门:1/160s 焦距:52mm 感光度:ISO100

由于银色反光板比较明亮且光滑如镜,它能反射更为明亮的光,因此银色反光板是最常用的一种反光板。这种反光板很容易在被摄者眼睛里映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大而明亮的眼神光。

另外需要注意,根据反光板的尺寸不同,其效果也会不同。反光板的尺寸越小,其效果越差。不仅如此,当使用加光性的反光板时,你必须把它们看作是光源。那意味着光源越大并且离被摄者越近,光线越柔和。小型的反光板和灯则成为点光源,会产生出生硬清晰的阴影。

1.5.5 闪光灯补光

多数情况下的人像拍摄都存在主体人像与环境光的光比问题,我们已经了解反光板可以控制光比,平衡曝光。那么有些情况下,反光板也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在于光的强度不够,即使勉强使用反光板,效果也不佳。

阴天漫反射的人像拍摄,不使用布光道具,脸黑是通常遇到的普遍现象

光圈:f/1.4 快门:1/160s 焦距:85mm 感光度:ISO50

阴天拍摄人像时,由于是散射光,因此与相机镜头垂直的平面与整体环境光存在2级以上的光比。如果保证环境光的曝光准确,人脸将曝光不足,更重要的是由于阴天的光强度不够,这种光比在后期修饰中会由于色相饱和度与明度的先天不足,而显得“脏”,没有质感。

用闪光灯布光,平衡曝光。高质量的闪光灯布光是需要角度和光源大小分布的配合。

使用灯具并不代表专业,而是人像拍摄的需要

光圈:f/1.4 快门:1/160s 焦距:85mm 感光度:ISO50

由于闪光灯的强度和光质量都是高质量的,即使在阴天这种不理想的光线下,人眼感受到的是具有统治地位的人造光营造的效果。而环境光交代了背景和气氛,人眼反映给大脑的信息是完整的,但细节质量体现出摄影美学特征,这样的画面才符合大脑的审美要求。

从技术角度,曝光控制是按照感光材料或摄像机光导材料的基本性能,以一定的景物亮度或景物接受的照度为基础,调节曝光时间和光圈孔径,以实现曝光的准确控制,令不同的景物亮度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形成色度饱和、明暗影调适中、层次质感丰富、符合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需要的画面效果。实际拍摄中,曝光控制的正确与否对画面的影响很大,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影调层次、景物质感、立体形状、轮廓效果以及画面的总体基调、色调和色彩还原。从艺术角度理解,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艺术气氛及情感的表达。

曝光应该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两者不应偏废。假如不这样有目的地控制,尽管在艺术上有一些美妙的构思,但是会因曝光上的差错而使画面效果大打折扣,画面的影调、色调没有特色,也就不能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拍摄时必须熟知曝光的技术,掌握相机和布光设备的基本性能,并根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曝光调整,以实现对曝光的准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