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材的道地性

一、我国历代本草著作

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见表1。

表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代表作

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强调气候、水土、自然与药材之间的关系,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也不同。古人告诫“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充分说明了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也有着千差万别(表2)。

道地药材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中药产地的重要性,其中所载部分药物带有地名,有浓厚的道地色彩,如巴戟天、秦椒、吴茱萸等(巴、秦、吴是古国地名)。

此后在《名医别录》中,大量药物注明产地,甚至土壤环境,如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等。明初著名药学家陈嘉谟阐述了药物产地的重要性:“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产地,气味功必,自异寻常……不可代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道地药材常表明最胜、为上、最佳、第一、为最等词语。

表2 常见的道地药材

1.道地药材的变迁

但道地药材并不是指单一的某一个产区,不同产区也有质量同样上乘的。有些道地药材应用至今,如麦冬中的杭麦冬、川麦冬等,并且都是有名的道地药材。然而,道地药材的产地和品种并不是不变的,随着自然、社会条件等的不断变化,道地药材的产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道地药材变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变化 以知母为例,唐宋之前,知母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一带,而现在知母主要分布在河北,其中西陵知母最为道地。又如黄柏,《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记载黄柏生长于汉中山谷及永昌,现在黄柏主要分布于四川,主产于峨眉、广元、南江、武隆等地。

(2)自然环境的破坏 长期以来,人们大肆开采自然资源,不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很多野生药材资源绝迹。如人参,《名医别录》中记载有“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明代时,李时珍所用的人参皆是辽参,而现在野生人参已很难采到。

(3)道地产区的优化缩减 以地黄为例,明代之前陕西、浙江等多处所产者均为佳品,到明代时,李时珍认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4)野生品种驯化为栽培品种 元胡原生长于东北等地,后在浙江形成了道地产区。又如茯苓经人工培养,湖北和安徽已经成为茯苓的主产区。

(5)道地品种的改变 紫草为传统正品,而近代研究发现软紫草质量更优。

(6) 新道地资源产地的产生 丹参原产地主要在江苏、安徽等省,目前陕西商洛地区栽培的丹参,由于其药效强于原产地的品种,得到了广大药学工作者的认可。

(7)临床应用 虫草是四川道地药材,唐代时还没有被发现,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虫草已成为道地药材。又如石菖蒲,以前与九节菖蒲混用,经临床实践证明此用法有误,被禁止应用。

(8)品种的分化 如贝母,《本草纲目》记载贝母产于江南诸州,清代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两类。

(9)产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如三七始载有野生品种,主产于广西深山中,而现在云南文山高度重视三七产业发展,把三七列为全州一大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开发力度,文山种植的三七已被称为道地药材。又如砂仁,唐代主要靠进口,到宋代时开始引种,历代亦以新兴、阳春两地出者最有名。

2.“道地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品种和产地不应该是衡量药材是否为道地药材的唯一标准。评价药材是否道地的内在指标则是质量,不论产地如何变化,道地药材总是向着优良方向发展。而衡量质量的好坏又需要靠临床来验证,因此,临床疗效是评价道地药材的最终指标。因而在充分肯定其疗效的同时,应重视对道地药材的保护,如加大保护野生药材的力度、严格保证栽培药材的质量。

三、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中药是中医辩证论治全过程(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用来预防与诊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如果中药质量出现问题,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会贻误病情甚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上,“辨证准确、处方合理、用药不灵”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振兴中医药事业,必须对中药质量严格把关。

1.品种

当前中药品种的真伪问题十分严重,不少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淆品,如半夏、三七、茯苓、车前子、金钱草、羚羊角、冬虫夏草等。究其原因,除历史根源外,引起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药材, 如将金钱草(过路黄)错采成风寒草(聚花过路黄)。

二是有意掺伪作假、以假乱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或其他成蛇纵剖成条,接上金钱白花蛇的蛇头后盘成小盘, 也有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或其他幼蛇体背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伪充正品。

三是正品短缺,用其他类似品种取代正品。如砂仁为姜科阳春砂、海南砂、绿壳砂的果实,而海南省南部民间曾收购与砂仁类似的假砂仁,并销往外省。

2.栽培方法

药材质量与中药栽培方法关系密切,这是确保中药质量的源头。如野生牛膝与栽培牛膝,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使得两个品种性状特征有较大差异,野生或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根短、细小、支根多、木质化程度高、柔韧性差。又如栽培黄芪时如果栽培条件不利,则发生木化变异。

另外,中药栽培品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药材很难打入国际市场。

3.产地

中药材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地理环境复杂,中药材生长有一定的区域性。

如广藿香产在广州石牌,气香纯正,虽含挥发油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较高; 产于海南的广藿香,气香较浊,虽挥发油含量高,但广藿香酮的含量甚微。

千层塔资源分布范围比较广,受生长环境影响,千层塔中所含成分也会有所差异。不同产地的千层塔中石杉碱甲、石杉碱乙的含量差别较大,其中于广西大容山2008 年3 月采集的药材中石杉碱甲含量较高,而石杉碱乙含量最高的则是于广西龙胜县2007 年8 月采集的样品。

道地药材就充分反映了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所以发展和培养新的道地药材、扩大其种植面积是提高和保证中药质量和产量的必然途径。

4.采收时节

中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采收的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了解中药的生长环境、生长年限、生长特性、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合理适时采收。

通过对中药采收时间及其有效物质含量的测定,确定了采收时间的重要性。如麻黄在秋季采收时,麻黄碱成分含量高,其他季节麻黄碱含量均较秋季低;3 年生黄连的生物碱含量最高,但干重和生物碱的绝对含量很低,6年生黄连的生物碱春季含量仅为秋季的一半,7年生黄连的小檗碱含量反而低于6 年生,因此秋季采收6 年生黄连最佳,此时药材产量高,总生物碱含量也高。

因此,采收时节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5.产地加工

中药材采收后,一般都须对中药材进行产地加工,如洗刷、去除非药用部位,蒸煮烫、切制、晾晒等。如细辛、薄荷、荆芥、辛夷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须阴干;白术、川芎等大的块根须烘干;大黄、白芍、山药、桔梗等须刮去外皮。

产地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对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起着决定性作用。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有“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的论述,阐明了正确的采收加工对中药质量的重要意义。

6.炮制方法

中药材虽经产地加工而成为药材,但它们或质地坚硬、个体粗大,或含有泥沙杂质,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都要经过特定的炮制,使之成为饮片之后才能应用。

中药成分复杂、疗效多样,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炮制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便于调剂和制剂;便于贮藏与服用。

从这些目的可以看出,炮制过程中的火力、加热方式、加热时间、温度直接对中药质量产生影响,如槐花炒炭,槐花炭中止血成分为鞣质,鞣质含量随加热温度的不同差异极大。170℃以下受热时,鞣质含量的变化不大;170~190℃受热时,鞣质含量迅速增高数倍;190℃以上受热时,鞣质含量下降。

由此可见,药材经过炮制后,可以使药材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从不同的方面增强其疗效,而且炮制方法的不同、正确与否都可对中药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7.药用部位

中药材历来实行优质优价分等级收购,现在大多为统货收购,所以收购物中常混有非药用部位霉败品和伪品,出现灰渣泥沙、芦头梗叶、异物杂质,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如西红花中掺入花丝、雄蕊、花冠;羚羊角中夹杂铁钉、铅粒;山茱萸掺有大量的果核,有的果核质量甚至高达15% 等。

入药部位的选择直接决定中药的质量与功效。有的虽为同一植物,但由于部位不同,其药效作用亦不同,如麻黄其茎能发汗,其根能止汗,故须分开。此外,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也会影响中药质量,如天麻茎未出土时采者为“冬麻”,有鹦哥嘴(红色芽包)、质坚体重,质量为优; 茎已出土时采者为“春麻”,无鹦哥嘴、质轻泡、中空,质较次。

此外,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和物种退化等各种因素,均会严重地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8. 贮藏保管方式

中药质量的好坏,不仅与采收加工有关,而且与药材的贮藏保管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联系,药材如果贮藏不好,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变质现象,降低质量和疗效,如产生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和自燃等。

因此,中药材应选择最佳贮藏方法和最佳贮藏条件进行科学保管,利用经验贮藏和温度贮藏等养护新技术做好害虫防治和变质防治工作,保证中药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

9.中药流通细节

中药流通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也必然会影响中药质量。

中药长时间贮存,有效成分下降或发生变质,导致中药质量降低,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贮存1年者挥发油含量低于三分之一,贮存3 年者则继续降低二分之一。细辛的酸性氨基酸为其镇咳成分之一,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贮存6 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

市场上流通的一些药材如人参、天麻、独活、八角茴香等,经过化学成分提取、干燥后,其外观性状与原药材相似,但药材的内在质量却发生了变化。

总之,保证中药的质量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中药及其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因此,中药工作者应把好中药质量关,坚决使用正品,杜绝伪品劣质品,适时采收加工,正确选用入药部位,加强药材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民众用药安全有效,为促进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