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汇编
- 姬普雨 张川 张博主编
- 3664字
- 2022-01-14 22:02:13
六、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疾病。临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只都可感染发病,尤以2周龄以内仔猪、断乳仔猪易感性最强,病死率高,通常为100%;架子猪、成年猪病死率低,一般呈良性经过。近年来发现,某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缺失毒株还可导致猪出现程度不等的呼吸道感染。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和发病必报的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该病于1945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以后日本、英国等也相继报道该病的流行情况。目前本病分布于世界许多养猪国家,其猪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100%不等。我国也有该病的流行。
(一)病毒特征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pigs,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该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正单股RNA,是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其5’端加帽,3’端为聚A尾,具有传染性。不分节段,平均分子量为6.8×106。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70~100nm,有囊膜,其表面附有纤突,纤突大而稀疏,长度约为18nm。该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钠敏感。病毒结构蛋白有S、M、N蛋白,其中S糖蛋白突出于病毒粒子外而呈棒状结构,可介导细胞吸附、膜融合并能诱导产生不依赖补体的中和抗体,决定病毒的毒力及组织嗜性。该病毒能凝集动物的红细胞。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发现了该病毒的变异株,即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免疫电镜和免疫荧光试验证明,TGEV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和猫肠道冠状病毒之间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TGEV较敏感的细胞有猪甲状腺细胞、唾液腺细胞、猪睾丸细胞和胎猪或仔猪肾细胞,并可在这些细胞培养物中形成细胞病变。
病毒不耐热,加热56℃ 45min或65℃ 10min即全部灭活;37℃4d失去毒力。病毒在胆汁中相当稳定,对胰酶有抵抗力,能耐0.5%胰蛋白酶1h,但强毒株和弱毒株对胰酶和蛋白分解酶的敏感性不同,毒力越弱,对胰酶的敏感性越高。病毒在pH4~9时稳定,而低温条件下,pH 3.0时也较为稳定。病毒对乙醚、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化合物等敏感;对光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下6h即可灭活,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在冻结保存时极为稳定,冻干病毒在-20℃时保存2年,滴度不发生明显改变,液氯保存3年毒力不变;冻干的小肠中病毒在-10℃保存875d后仍可使乳猪发病并表现典型症状。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18h至3d。传播迅速,能在2~3d内蔓延全群。但不同日龄和不同疫区猪感染后的发病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临诊上分为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
流行性:该型主要发生于易感猪数量较多的猪场或地区,不同年龄的猪都可迅速感染发病。仔猪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短暂呕吐后,很快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图1-50),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体重快速下降,严重脱水;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病死率极高,多数7日龄以内仔猪在首次出现临诊症状后2~7d死亡,而超过3周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架子猪、育肥猪和母猪的临诊表现比较轻,可见食欲不佳,偶见呕吐,腹泻1至几日;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病死率可能增加;哺乳母猪症状则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有关。
图1-50 病猪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
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该病的老疫区和血清学试验阳性的猪场,传播较为缓慢,并且母猪通常不发病。该型主要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后1~2周的仔猪发病,临诊表现相对较轻,病死率受管理因素的影响,常低于10%~20%;哺乳仔猪的症状与“白痢”相似,断奶仔猪的症状则易与大肠杆菌、球虫、轮状病毒感染混淆。
TGEV无论从口腔或是从鼻腔途径进入消化道,都可以抵抗肠道低pH和蛋白酶的作用,然后进入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增殖,绒毛上皮细胞被感染后,其功能很快被破坏,酶活力也大大降低,因此消化功能以及对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转运功能发生障碍,肠道内的乳糖和其他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消化、吸收,肠内渗透压升高、液体滞留,从而出现腹泻与脱水。
(三)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时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处有较大的坏死区。整个小肠气性膨胀,部分病例肠道充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呈透明状,弛缓而缺乏弹性(图1-51)。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图1-51 小肠气性膨胀,肠道充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呈透明状
特征性变化主要见于小肠,解剖时取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平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健康猪空肠绒毛呈棒状,均匀,密集,可随水的振动而摆动,而患本病的猪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甚至大面积绒毛仅留有痕迹或消失。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小肠绒毛顶部肿胀,继之绒毛萎缩变短,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固有层水肿、增厚,淋巴管扩张,黏膜及黏膜下层出血,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胃溃疡灶周围可见有多形核白细胞构成的炎性反应带。
(四)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各种日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而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多数能自然康复,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猪群的传染来源多数是引入的带毒猪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另外,其他动物如猫、犬、狐狸、燕子、八哥等也可携带病毒,能够间接地造成本病的传播和蔓延。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流行形式及因素: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最多,夏季很少发病。本病的流行形式有两种。一是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几乎所有日龄的猪都发病,10日龄以内的猪病死率很高,但断乳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呈良性经过,几周后流行即可能终止;青年猪、成年猪能够产生主动免疫,但康复猪中50%带毒,排毒时间可达2~8周,最长可达104d之久。二是在老疫区,由于病毒和病猪持续存在,使得母猪大都具有抗体,所以哺乳仔猪10日龄以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低。湿度大,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本病常与产毒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或轮状病毒病发生混合感染。
(五)预防及治疗
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采取加强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和免疫预防措施。首先,应加强检疫,防止将潜伏期病猪或病毒携带者引入健康猪群,需要时可以从无TEG或血清检测阴性的猪场引入,并在混群以前隔离饲养观察2~4周。其次,在猪群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猫、犬和狐狸等动物出入猪场;冬季避免成群麻雀在猪舍采食饲料,因为它们可以在猪群间传播TGE。第三,鞋、工作服、运输工具、饲料等容易被TGEV感染猪的粪便污染,从而成为传染其他猪群的污染物,特别是在冬季转运动物或饲料更是TGEV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强消毒。第四,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场。
若猪场发生该病时,应立即对尚未感染的怀孕母猪采取以下措施以尽量减少新生仔猪可能出现的发病。
(1)对于2周以后才能分娩的母猪,可以通过疫苗免疫接种使其在分娩前产生免疫力以保护出生的仔猪。
(2)对于2周以内将要分娩的母猪,应提供适当的设施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仔猪在3周内感染。
(3)为了减少死亡,应将新生仔猪置于温暖、干燥的猪舍环境中,并保证供应充足的饮水、营养液或代乳品。
免疫接种: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给哺乳仔猪提供长期的被动免疫保护,在地方性流行该病的猪场中,可以对血清学阳性的怀孕母猪肌内接种TGEV弱毒疫苗,或者对怀孕后期或分娩后母猪进行乳房内接种。但许多研究证明,抗TGE免疫需要局部性体液免疫和全身性细胞免疫的结合,只有通过黏膜免疫才能使机体产生具有抗感染意义的免疫力,通过其他途径接种疫苗时通常产生以IgG为主的循环抗体。因此,需要建立主动免疫力时,疫苗的口服或鼻内接种是最佳的途径。
目前,控制TGE常用的疫苗包括德国的1B-300疫苗株、匈牙利的CKP弱毒苗、美国的TGE-Vac株以及日本的羽田株、H-5株和T0163弱毒株等。我国也成功培育了TGE华毒株弱毒疫苗,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的灭活疫苗其免疫效果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疫苗。
TGE疫苗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仔猪,一般妊娠母猪在产前45d及15d通过肌内、鼻内各接种疫苗1ml,可使其新生仔猪在出生后通过乳汁获得的被动保护率达95%以上。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对症治疗就是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继发感染。此外,为感染仔猪提供温暖、干燥的环境,供给可自由饮用的饮水或营养性流食,能够有效地降低仔猪的病死率。
发现病猪应及时淘汰,病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用具要用碱性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六)实验室检测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GB/T 36871—2018)、操作方法见猪轮状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