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有时在其他脏器上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病原】

病原是坏死杆菌,革兰氏阴性。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小的成球杆状,大的呈长丝状。本菌严格厌氧,较难培养。该菌至少可产生两种毒素,其外毒素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则数小时内死亡;内毒素皮下或皮内注射可致组织坏死。坏死杆菌对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长时间存活。

【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动物的粪便、死水坑、沼泽和土壤中均有存在,通过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多见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该病多发于山羊。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症状,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从病羊的病灶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采取病料涂片,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加温染色,可发现着色不匀、细长丝状的坏死杆菌。

【病理变化与症状】

病原侵害羊蹄部时,引起腐蹄病。病羊初期跛行,多为一肢患病。蹄间隙、蹄踵和蹄冠皮肤红肿(图1-4-1),继而发生溃疡。随病程的发展,蹄底部变黑、坏死(图1-4-2),严重者蹄匣脱落。羔羊发生坏死性口炎,齿龈、颊、硬腭、舌及咽喉黏膜肿胀、坏死、脱落,露出溃疡面。该病轻者很快恢复,重症若治疗不及时,往往由于内脏形成转移病灶,俗称“羊烂肝、烂肺病”而导致死亡。

【类症鉴别】

1.与蹄叶炎鉴别

(1)相似点 病羊跛行,局部皮肤红肿,蹄温升高。

(2)不同点 急性蹄叶炎常发生在羊分娩完成后和子宫炎同时发生,慢性蹄叶炎常伴随食欲减少,体型消瘦,产奶量降低。由于病羊长期站立,常导致蹄子向上卷曲而变为“雪橇蹄”,或者由于病蹄一半负重,导致蹄底一侧显著增厚,而无法全面着地。

2.与葡萄球菌病鉴别

(1)相似点 都可使组织化脓、坏死。

(2)不同点 葡萄球菌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感染,流黄白色脓汁,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脓肿,肝、脾、肾、肺表面有灰白色的化脓灶或紫黑色的出血点(图1-4-3、图1-4-4)。而坏死杆菌病多流出黑色坏死组织分泌物,有突出的臭味。

图1-4-1 蹄间隙、蹄冠皮肤红肿

图1-4-2 蹄底部变黑、坏死

图1-4-3 肺表面有灰白色的化脓灶和紫黑色出血点

图1-4-4 肺中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脓肿

3.与口蹄疫鉴别

(1)相似点 病羊蹄部发生溃疡和坏死性口炎。

(2)不同点 口蹄疫可使病羊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图1-4-5、图1-4-6)。坏死杆菌引起的腐蹄病可使病羊蹄间隙、蹄踵和蹄冠皮肤红肿(图1-4-1)、溃疡。蹄底部变黑、坏死(图1-4-2),严重者蹄匣脱落,但不产生水泡。

4.与传染性脓疱鉴别

(1)相似点 都会出现蹄部病变。

(2)不同点 坏死杆菌病蹄型特征是组织坏死,无水泡、脓疱过程,也无疣状增生物。健康组织和坏死组织交界处能检出坏死杆菌。传染性脓疱会出现脓疱及结节状痂皮(图1-4-7、图1-4-8)。

图1-4-5 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溃烂

图1-4-6 蹄冠部皮肤溃烂、坏死

图1-4-7 唇部和鼻镜出现增生性结节

图1-4-8 被感染母羊乳房的脓疱和硬痂

【防治】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及羊体清洁卫生,防止过度拥挤,不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

(2)发生外伤时,应及时用5%碘酊涂擦伤口,以防感染。

2.治疗

(1)在四肢及皮肤发生病变时,先清除患部坏死组织,用3%来苏尔、6%甲醛、5%~10%硫酸铜,或2%食盐水加1%高锰酸钾蹄浴,然后用抗生素软膏、磺胺软膏或鱼石脂软膏涂抹。

(2)对坏死性口炎,先除去口腔内的伪膜,每天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两次,然后涂抹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每天3次,连用3~5天。

(3)对溃疡面,先清洗干净,再将青霉素生理盐水溶液经引流管注入,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左右,每毫升生理盐水含青霉素4000~6000单位。

(4)出现全身症状时,用土霉素,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每天2次,连用3~5天。

(5)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0.1克,每天2次,连用3~5天,并配合强心解毒药物,可促进康复,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