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褚时健
- 那些曾闪耀的星:一本书带你了解那些逝去的精英
- 李清如
- 1831字
- 2021-12-06 14:06:48
生平
人物标签:
褚时健:(1928年1月23日—2019年3月5日)
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在云南玉溪逝世,享年91岁。
曾获荣誉: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
2008年的最后一天,云南当地媒体发布“改革开放30年影响云南30人物”中,褚时健排名第5。
2012年11月5日,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
2014年12月18日,荣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
轶事
年少的褚时健就展现出很多才能。游泳是强项,抓鱼最厉害。
他在家里是长子,有很多弟弟和妹妹,父母很早就离世。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很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水肿,但他们家里人没有一个水肿,让他深感自豪。为什么呢?因为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抓鱼。
上小学时,夏天周末回家,他把书包顶在头上,跳入江中顺着江流一路漂到家门口,不呛一口水,不把书弄一点湿。抓鱼他每次都抓得最多,每次都会分给其他小伙伴。
在农场改造时,游泳的本领救了他的生命;抓鱼的本领则改善了他的生活。
褚时健小时候家里有家烤酒坊,在1943年褚时健父亲去世后,就由褚时健操作。
早年,他经过村上烤酒师傅的培训,所以也能得心应手,可总是效率不高。
褚时健是个做什么都很认真,知道动脑子的人。烤酒师傅只告诉他冬天要关门,于是他慢慢观察发现,原来是靠近门的位置温度低,所以出酒率也低,所以他就把灶台里烧剩下的柴火用铁盆装下放在门口。这样,别人家用三件原料烤出一斤酒,他只用了两斤原料。
他去集市上卖酒也有一套。比如他带去集市上的总是比预计卖出的少一些,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饥饿营销。而且,每次卖到剩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把价格降下来卖,因为这时候酒的成色其实已经不太好了,反而让顾客觉得他公道,下次还买他的酒。
褚时健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发配到“红光”农场,这一段时间,生活极其艰苦,连他的妻子的工作都受到牵连,但妻子却不离不弃,这也成就了一段钻石婚的美话。
1963年,36岁的褚时健被调到了连年亏损的糖厂当副厂长。糖厂每年需要靠财政补助20万才能维持运营,职工全年只发5个月的工资。
褚时健用一个月找出了亏损的关键,在原材料上大大降低了成本。然后,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一年时间就把糖厂从亏损状态转变为盈利状态,纯利润8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将近40万,利润爆发性增长。
接着,从原材料出发,褚时健指导农民如何种出含糖分更高的甘蔗。
此外,还不断改善职工的各种福利,尝试新的管理方式,操作流程流水线化、责任制化。
在特殊时期,他选择靠边站,只管生产,不管革命,相对平静地度过。后来,企业兼并,开展副业,开设造纸厂,企业不断壮大。
总而言之,降低成本、改造技术、严控原材料,是他提升产品质量,扭转企业亏损的惯用方法,他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近乎苛刻。
在糖厂时,在他的领导下,硬是把下等红糖提升到上等红糖,后来又生产更高级别的白糖,糖厂新开的造纸厂硬是生产出了特种纸;卷烟厂任职时,硬是把下等烟提升到了上等烟;种植橙子时,他依然追求最高品质的橙子,要做到橙子的质量比进口的还要好,而且他真的做到了。
改善职工福利、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责任制化,是他激发工人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企业兼并、开展副业,是他壮大企业的一个途径。
而这些方法和手段,在他后来任职卷烟厂、出狱后创业、种橙中都一直采用。
对工作,他不仅要超指标完成,在生活上,他也抓紧用剩余的时间,把一个家庭的重担扛起来。
有人说,如果没有一个钢铁的意志,没有一个钢铁的身体,他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从那样一个比较艰难的年代走过来,他也必须是一个刚强的人。
就拿再次创业来说,虽然农业领域创业难度极大,但他的创新点在于:把工业的做法应用到农业领域。
换句话说,传统农民靠天吃饭,靠经验种植;褚时健搞现代化种植,努力避免看天吃饭的情况(如遇到干旱),把经验数据化、细节化。
开启种植橙子的创业后,他的床头都是果树种植的书。短短几年,他就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农业技术人员。
比如想解决橙子的口感问题,就请了不少专家一起开会,讨论对肥料的结构进行改善,最后他提出是不是磷钾肥太少。最后,加了磷钾肥的比例,果然改善了橙子的口感。
人物格言
“褚氏农业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要做到质量第一,也希望这个精神能在褚氏农业传承下去!”
“作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人,对社会要有责任,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