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发脾气

孩子爱发脾气,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这几乎是我最常被问到的育儿类问题。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任性,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难道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

可是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生气、受挫时还要保持冷静,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发脾气并不是孩子性格不好,而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还不足以支持他理性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这一节,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孩子都容易发脾气,怎样引导才能提升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情商,让他有事好好说。

3.5.1 发脾气不是任性,而是培养情商的好机会

说起人类的大脑,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脑皮层,它让我们能够控制本能,保持冷静,做复杂的推理和思考,从而和动物区分开来。然而这个最富有智慧的、最冷静的大脑皮层只是我们大脑结构的一部分。

脑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爬行脑、哺乳脑和新皮层。爬行脑是最古老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和我们生存相关的基本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感受饥饿等,这些活动都是自发进行的,不受我们的思想控制。

哺乳脑比爬行脑更晚进化出来,负责控制人类的繁衍和吃喝节律,不过,其最重要的功能还是控制我们的情绪、情感活动,因此哺乳脑也被形象地称为情感脑。我们受到惊吓时会恐惧,被冒犯时会生气,失去重要的东西时会难过,冲动时会失去理智,正是由哺乳脑决定的。

让我们充满智慧、能够理性行事的则是最后诞生的新皮层。它也被叫作理性脑,不仅负责人类的各种高级认知功能,如言语、记忆、推理、计划等,还能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进行调控。

现在我们知道,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不乱发脾气,就得让他的理性脑发挥作用。可是爬行脑、情感脑和理性脑有各自的发育时间。

1岁前,爬行脑占据主导地位,这时父母主要照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他吃饱穿暖,有安全感。

1岁以后,孩子的情感脑也上线了,他们开始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却还搞不懂自己为什么有这些感觉,以及该如何驾驭它们。再加上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不断增强,受到的限制却越来越多,所以这一时期,孩子很容易哭闹,只会用本能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直到3岁以后,孩子的理性脑才加入进来,开始发挥调控的作用。然而,和古老的爬行脑、情感脑比起来,理性脑显然太稚嫩了,常常会被爬行脑和情感脑抢走主动权。所以,当孩子累了、困了,或者陷入强烈的情绪中时,理性脑就无能为力了,这时你再怎么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没用的。

理性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熟呢?严格来说,要等到25岁后,负责组织、计划、思维、自控等高级功能的额叶发育成熟时,理性脑才算发育成熟。

当然,我们不必等到孩子25岁后才要求他理智、冷静、不乱发脾气,从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我们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和他的大脑对话,帮助他训练情绪控制能力,提高情商。但我们也要理解,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理性脑的能力还很弱,期望他总是乖乖听话、没有脾气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对他有耐心。

3.5.2 孩子发脾气时用好这四个方法

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如何帮助他冷静,避免产生本能、攻击性的行为呢?我总结了四个实用的方法。你可以把它们当成新技能,提前熟悉,多加练习,再遇上孩子发脾气,你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帮助孩子了。

(1)用身体接触帮孩子平静

孩子发脾气时,帮助他快速平静下来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否则,情感脑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让理性脑失灵,听不到你说的话。

对此,西方国家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育儿方法,叫作“平静中断法”。具体做法是在家里设立一个没有干扰的“平静角”。孩子发脾气就让他在里面待上几分钟,直到冷静下来,才能离开“平静角”,这时,家长再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让你反省,你哪里做错了?”之类的问题。

虽然这个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连美国儿科学会都推荐过,但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个方法。原因就是,当我们自己也很生气、激动时非常容易用错这个方法,把它变成对孩子的惩罚,甚至是伤害。

同样是帮助孩子冷静,我推荐另一种方法——拥抱。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脾气没什么恶意,也没有很大的伤害性。这时候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孩子是会被暖化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身体接触有很强大的情感力量,能够促进催产素的分泌,给我们安全和幸福的感觉。当孩子生气、难过、沮丧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不仅能帮助他快速平静下来,还能让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拉近你们的距离。这样,你再和他沟通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抵触了。

假如孩子太过激动,拒绝了你的拥抱,那也没关系。你可以蹲下来,给他一个理解的眼神,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后背,或者只是安静地陪着他,效果一定会比训斥、说教更好。

(2)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帮助孩子冷静下来的第二步是把他当下的感受和情绪说出来。这一步非常重要,能够对孩子的情感脑起到镇静的作用,帮助他更快地平静,同时还能激活大脑的脑岛区域,在理性脑和情感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样理性脑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你只需要在孩子发脾气时把他的感受说出来,就能帮助他平复情绪,提高情商。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而你不同意,你只需要理解他的感受,把情绪调到与他同频,然后对他说:“不能买这个玩具,你很难过,对不对?”

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大部分家长却做不到,因为我们习惯了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在我们看来,已经和孩子解释过玩具太贵,他还坚持要买,那就是他任性、不听话。我们非但不会安慰他,不会说出那句:“你很难过,对不对?”,还会否定他的感受,认为他没有权利难过和生气,甚至指责他:“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给你买的玩具还不够多吗?你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啊!”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已经把孩子推到了对立面。他不仅因为买不到玩具而难过,因为没有父母的指导而错过了学习“难过”这种情绪的机会,还被贴上了“任性、贪心”的标签,情绪也一步步升级,从最初的失望到后来的愤怒,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我们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把这次经历当成培养孩子情商的一个契机,却没有这么做,一是没能理解孩子,不习惯换位思考,二是我们对情绪的误解。

在很多人眼里,情绪是有好坏之分的。开心、满足、幸福是好情绪,生气、难过、恐惧是坏情绪。我们不希望孩子有坏情绪,所以当这些情绪冒出来时,我们会用否定、打压、回避的态度去对待,而这恰恰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面对这些情绪的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情绪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愤怒能给我们力量去奋斗和保护自己;难过能让我们得到别人的关心,学会珍惜重要的东西;恐惧能帮助我们躲避危险,更好地生存下来。

这些情绪不仅有用,而且受情感脑的控制,它们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不接受就凭空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它们,学习如何与它们相处。

当孩子有任何情绪出现时,不要急着否定它,而是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把这种情绪表示出来,告诉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它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可以怎么和它相处。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就不会再用本能的方式去发泄它了。

关于情绪、情商的更多内容,可以阅读第4章中“共情”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用“说出感受”的方法帮助他冷静下来。

“积木又塌了,你觉得很受挫,对吗?”

“爸爸冤枉了你,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

当你说出孩子的感受时,一方面,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这会让他好受很多,负面情绪也会很快消散。另一方面,给情绪一个名字,也是帮助他认识情绪、提高情商的过程。

不必担心这样会惯坏孩子,只要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处理就行了。情绪没有对错,我们要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但行为是有对错的,我们可以在理解孩子之后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他改变。

(3)找出比发脾气更有用的办法

当你做完以上两步,孩子平复了情绪,理性脑又重新上线后,就可以做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大多是因为无计可施,就像买玩具的例子,如果他有其他办法让你帮他买玩具,何必还要浪费力气发脾气呢?大人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吼孩子、打孩子,是因为找不到有效的管教方法,既生气又无奈,所以才选择用最糟糕的办法发泄情绪,惩罚孩子。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其实都应该把思路转换到解决问题上来,而不是用已经证明无效的方法在原地兜圈子。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比发脾气更有效的方法呢?那就是使用理性脑的语言功能。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书的作者塞尔玛·弗雷伯格把语言称作“控制冲动的咒语”。语言的发展不仅使孩子能够控制外部世界(只要说“喝水”,妈妈就会把水拿给宝宝),还让理性思考和控制身体冲动成为可能。通过运用语言和词汇,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预见行为的后果,知道打人会被妈妈批评,把饭吃完会被妈妈表扬,甚至还能模仿大人的语言,在摸热水瓶或电线前对自己说“不可以”,从而收回想要试探的小手。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发脾气、打人的频率一般会比其他孩子低。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如此,能动嘴的人一般很少动手,言辞比较笨拙、总是说不过别人的人更容易冲动动手。

既然语言对行为有如此强大的约束力,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就不该只是责怪,而应该花时间好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情绪和需求的表达。假如孩子生气时会告诉你“妈妈,我生气了(情绪),我需要你的帮助(需求)”,他就不容易发脾气、大哭大闹了。

在我们家,小样也有过爱发脾气的阶段,我都会鼓励他用语言表达他的需求或困难。

“你这样发脾气,妈妈不懂你的意思呀。你可以告诉我,你想干什么吗?”

如果小样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例如,“这个玩具我弄不好/爸爸看手机不陪我”,我就会马上表扬他,“嗯,你说得很清楚,妈妈明白你的意思了”,同时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对于情绪的表达,一方面,我们要在孩子体验某种感受时给情绪贴上标签,告诉他你现在是“难过”还是“受挫”,是“愤怒”还是“嫉妒”,这样他才能把感觉和情绪对上号,学习如何控制它。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经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你对孩子不耐烦、想要发脾气时,告诉他:“我现在很烦躁/很生气,就像火山马上要爆发了。”这样不仅能教会孩子怎么表达情绪、控制情绪,还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避免做出伤害孩子的事。

除了教孩子说出感受和需求,以此来控制发脾气的行为,对于具体的、会反复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之间争抢玩具,一进商场就想买玩具,没有节制地吃零食、看电视等,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他发脾气的频率。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供他选择,或者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这些方案表演出来。找两个娃娃,一个表演方案A,一个表演方案B,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这两种方案的实际效果,从中选出一个他可以接受的。

假如孩子想出的办法或选择的方案在我们看来并不可行,不是我们心目中那个理想的答案,这时候也要忍住,不要去干涉孩子的决定。能够动脑筋想办法,本来就是值得称赞的。我们要允许孩子用实践的方法亲自检验方案的效果,和讲道理说服他相比,亲自碰一下壁,孩子会更愿意放弃错误的方案,重新寻找其他新办法,或者接受我们的建议。

对于大孩子来说,鼓励他想出不同的解决途径,一一写在纸上,然后从中挑选一个最佳方案,对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和情商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只需要记住,在整个过程中不要评判方法的好坏,不要否定和干涉孩子,他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认同和支持,更有信心解决问题。

最后给大家举一个我们家的例子。小样两三岁的时候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很喜欢吃糖。因为我知道吃糖有很多坏处,比如会引起蛀牙,影响食欲,降低免疫力,影响智力发育等,所以我希望小样能有节制地吃糖。为了避免因为吃糖而与他发生争执,我用了下面四步。

第一步,说出孩子的感受,对他表示理解——“小样很喜欢吃糖,吃不到很难受,对不对?”

第二步,简单解释原因——“吃糖会让你长蛀牙,经常生病,你不喜欢牙疼、生病时的感觉,对吗?”(想让孩子更信服你,平时可以多带他看一些科普绘本和视频,提高他的认知能力。)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我和小样商量的结果是每天放学后可以吃一颗糖,吃完漱口。平时家里不放糖,要吃的时候临时去买,以减少对小样的诱惑。

第四步,在他不能吃糖时,给他找一个替代品——“今天已经吃过糖了,不能再吃了。不过你可以喝一杯甜甜的酸奶,你想要草莓味还是黄桃味?”

因为我总是能够接纳小样的感受,不会强硬地阻止他吃糖,所以他从来没有因为不能吃糖而发脾气。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小样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健康,常常会主动决定不吃糖,或者只吃一点,不需要我去管他。把“他律”变成“自律”,不仅家长很省心,孩子也能拥有更稳定的情绪和更有掌控感的人生。

(4)提前预防,能让孩子少发脾气

前面提到过,孩子爬行脑和情感脑的力量很强大,而理性脑发育最晚,力量也最薄弱,因此,孩子的逻辑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很容易发脾气。

想要减少孩子发脾气的频率,一方面,可以借助前面介绍的方法帮孩子做训练,提高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做好预防,把可能导致孩子情绪失控的因素降到最少。这个方法对4岁前的孩子来说尤其有效,可以为你省去不少安抚孩子的工作。

总结一下,我们应注意避免下面这四种情况。

① 肚子饿

孩子对生理感觉的反应是很诚实的。饥饿时,孩子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会降低,这使他们变得焦躁、易怒。同时血糖水平也会降低,减少对大脑的供能,这会降低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想要保证孩子情绪稳定,就一定要让他先填饱肚子。平日里吃饭的时间要规律,从添加辅食起,就让孩子养成每天定时定点吃饭的习惯。外出时可以在包里准备一些零食,万一太晚吃饭,还能让孩子垫垫肚子。

② 太困、太累

除了饥饿,太困、太累也会成为孩子发脾气的导火索。

当孩子非常困倦、疲惫的时候,大脑没有足够的能量运行,就会进入“省电模式”。而控制情绪恰恰是最耗电的一项功能,这时,大脑就会被迫处于关闭状态。

想要给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及时充上电,培养午睡的习惯和保证夜间睡眠时间的规律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即使是在周末和假期也要坚持。

③ 零食、玩具的诱惑

对孩子来说,仅凭意志力就想抵抗住零食、玩具的诱惑,难度是非常大的。家长要做的不是拿零食、玩具诱惑孩子,等他哭闹着想要时再批评他,而是从一开始就收起不必要的诱惑。

建议家长平时不要在家里囤积零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吃。外出时,如果不打算给孩子买玩具,就尽量不要让他看到。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转移注意力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尝试做游戏、开玩笑、做鬼脸、唱儿歌、给孩子讲个秘密等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忘掉想买玩具这件事。

④ 太多的限制和强迫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忍不住想给孩子提要求:吃饭不能挑食,玩玩具要专心,穿衣服不能太慢,看动画片不能太久,我们提要求的时候不能生气或闹脾气……

虽然这些要求看起来都很合理,但当它们一股脑地束缚到孩子身上时,却会快速消耗孩子的自控力。所以,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容易不听话、发脾气。

我们不妨找一张纸,把对孩子的要求一一写下来,然后划掉那些不太重要的选项,只保留最重要的3~5项。当你变得包容,不再计较那些小事时,孩子就会在大事上听你的意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建立规则、保证生活有规律这两个办法来给孩子划定行为的边界,减少发脾气的次数。关于如何有效地建立规则,可以阅读本书的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