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放弃探索自我,才有可能真正活出自我

1.对于现状不满意,就主动做出改变

孩子出生之后,我很快就回到了职场,确切地说是坐完月子当天我就去面试了三家公司,拿到了两个公司的录取通知。我选择了其中一家公司入职,在生完孩子50天后我就挤着地铁去上班了。那个时候家人也不太理解我为什么那么急着回去上班。因为那时我已经两年没有上班了,内心缺乏了一些自我价值感,难免有些空落落的,想迫切找回从前被肯定和认可的感觉,同时希望自己有一个收入稳定的工作,就像流浪在外的人想找到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

虽然做着曾经最擅长的招聘工作,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对它已无热爱,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消极怠工,在返回职场的一两年里,我一次次地刷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成绩。只是在业余时间我依然会失去动力,会反复思考我的终生事业方向,难道我要做一辈子招聘工作吗?

因为做的不是自己热爱的事情,于是我进入了白天努力创造工作成绩,晚上失眠思考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状态。有句话说:在晴天时修屋顶。骨子里我可能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拿着不错的工资时,依然会思考:这份收入能拿多少年,心甘情愿拿多久?未来如果我不再想做这份工作了,我还能做些什么?有没有一种能让自己一辈子都有热情的工作?

很多人也有过这样的状态,但大部分人依然是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日复一日,活成了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的样子;而另一小部分人则和我一样,选择主动改变,打破现状。

前面说到我在业余时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有一天我在看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时,无意中翻到写着“生涯规划师”这个词语的这一页,当时脑海里闪过一道光,有种瞬间被这个词击中的感觉。

我是那种很喜欢倾听他人,并愿意提供解决方案的有分析类特质的人。以前曾想做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后来我才知道自己一直没下定决心进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是因为这份职业需更多关注一个人的过去,找到来询者痛苦的根源,而我不喜欢背负太多的负能量);而生涯规划师虽然也会通过梳理来访者过去的经历来挖掘问题的根源,但是它更关注未来,加上自身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感觉这个职业似乎是给自己量身打造的。

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我对这个职业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大量地搜集关于生涯规划师有关的证书和培训机构。我看了网上关于生涯规划师的资料和介绍,越看越兴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了一家线下培训的机构,去参加了为期3天的生涯规划师认证课程。

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自费去参加过任何线下的培训,这是我除了买书之外真正为自己深入学习某个领域所做的第一笔投资。我在大学期间曾经逃掉了很多专业的理论课,因为对这些纯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觉得很枯燥,上课期间也经常走神,但是那三天的培训却让我异常兴奋和享受,过程当中也没有走神。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听懂了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里我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习也可以有心流的感觉。

2.不断学习,打破对职业的片面认知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我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天赋原来就是培训和指导他人,属于教育的方向,我顿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在此之前,我从不觉得自己以后会进入教育领域,也不想做一名老师,我对老师的印象是刻板和苍白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狭隘的认知,是因为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师,我从小到大见证了她几十年不容易的教学生涯,看到她在三尺讲台站了大半辈子,经常要讲重复的课程内容,觉得她非常辛苦。教师的职业很稳定,一眼能看得见头,而我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教师职业适合我,但是当我那几天重新审视自己的热情和天赋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做教育,可以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成为生涯规划师,我可以自由地写作、教学、演讲,不局限于固定的收入,不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场景和环境。生涯规划之学,本来就是一个应变之学,它也不是个一成不变的职业。

学习使我打开了新的世界。有的时候,对某一个职业的片面认知会导致我们错过最热爱的事业,但其实这种片面的认知和眼界的狭窄,是和我们不了解职业的全面性有关系的。很多人想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我想说在职业选择的初期,我们应该尝试去接触和了解不同职业的大致全貌,通过自我探索和学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方向。首先要看见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样的职业,然后才能知道我们喜欢和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有一些新的职业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前提是它是我们热爱的。即使市场上只有少量的需求,我们也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职业方向,比如,高效阅读教练、复盘教练、精力管理教练等,这些职业有可能是从个人兴趣或优势中某一个点衍生出来的,但是它同样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只要你有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就一定会吸引到同类和同频的群体,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职业方向,引领一个新的职业潮流。

所以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尽管会走很多弯路,但依然不能放弃探索,要通过学习打开自己的认知通道,通过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找到自己的一个大概的方向,这样,在人生的路上,走的弯路才不会太多。

在中国以往的教育体系里人们比较重视学习成绩,也就是各科分数,缺乏普及职业规划的意识,所以,导致很多人在职场奋斗多年之后却遇到了中年危机、职业瓶颈等。出现短暂的迷茫和瓶颈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你依然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乱冲乱撞,在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之后,才能找到自己能够终身耕耘的事业。

在后面的咨询个案中你会发现,一个人在犹豫是否要寻找生涯更多可能性的时候,通常需要思考以下四个课题。

第一个课题:个体价值。主业是否可以让你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从自身真正的需求出发,那么我们选择的职业平台以及在职场工作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满足他人或组织的期待,是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平台价值的实现。这是以组织的期待为核心的。你要思考:目前你手上的这个主业是不是你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如果推至未来10年后,你还会不会想从事你现在的这个职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需要去探索真正适合自己未来的事业的方向了。

时代在不断发展,工作的模式也在变化,未来会从公司雇佣的时代,变成平台和个人合作的时代,也就是从雇佣的形式变成了未来合伙的形式,所以在未来,个体的价值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要从自身需求出发,提前去规划自己未来的方向。

有一位叫斯蒂文·兰斯博格的名人曾说过一句话:千万不要在你没有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正有兴趣的人竞争。他们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都是疯子。一句话,道出了发挥个体的热情和天赋的重要性,它会帮助你在这个领域玩得更快乐,玩得更出色,并且幸福感也更高,而不是仅仅为了某种外在的评价,或者为了经济报酬在工作。

第二个课题: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的成功是否就是有更高的职位和收入?第二个课题,就是让我们思考我们所认为的职业成功,是不是就是在目前的平台上拥有更高的职位和收入?这里我们探索的是一个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假设在你现在的岗位上,往5年后看,你会干到领导的位置,但如果你对那个位置上的人所拥有和失去的东西都不感兴趣,那其实可以说明,你并不想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往上走。那你所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里可以梳理出我们的每项价值观,我们是更注重个人兴趣发展还是平台上升的机会,或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是我们目前做出自我生涯探索的第一步。

你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核心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在当下你可以做出哪些改变才能够满足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工作幸福度和满意度。

第三个课题:转型的可能性。如果你不喜欢目前从事的职业,那么有没有以最小的成本可以迁移的职业方向?

第三个课题也是很多想要转型的人都在担忧的问题。如果现在的工作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么转行是不是风险很大呢?到底有没有成本最小,可以让自己成功转行的职业方向?很多人卡在了这一点,导致不敢贸然地行动和突破。在考虑转行可能性的时候,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职位访谈以及让专业的生涯测评来探索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职业方向。比如,我原本是从事招聘管理工作的,因为接触到了生涯规划,而后通过专业的生涯测评和一系列探索才发现教育方向才是我比较感兴趣和擅长的。

(2)梳理目前的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可迁移经验和优势。在你过去的工作经历中一定或多或少锻炼出了一些通用能力,这些能力是否可以迁移到你想要转型的新领域里?如果可以迁移过去,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以帮助你更快地获得新职业上的突破?

沟通能力、亲和力、共情力以及洞察力是我在过往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一些通用的能力,那它们可不可以迁移到生涯规划师这个新职业里面来呢?生涯规划师的技能要求里就有亲和力、洞察力以及共情力,在能力的版图上这些初步符合了我转型的要求。我在后来业余做咨询的时候,发现这些能力也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在我的新职业上凸显了它的优势,为我的成功转型助了一臂之力。

(3)圈子先行。当看到比较符合自己的新职业方向后,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认,那就是进入这个新职业的圈子里面,通过学习课程,或者通过人脉链接等方式,看看里面的前辈都在做什么,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帮助我们确定职业方向。很多人想转行时会到处问别人:这个职业怎样?我适不适合这个职业?其实,他们对这个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场景都不熟悉。在你适不适合某个方向这个问题上,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我们在初步确定了方向以后,要通过实践去考察,以得到真实可行的答案。

(4)马上行动。用最少的时间成本去验证从事新职业的可行性,当我们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使它落地,然后在业余时间去实践它,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正向的反馈,以让我们持续往新的方向走下去。

我在学习完生涯课程后,就在朋友圈发布了10个公益咨询的名额,这些这名额不到两个小时就被预约完了,从第11个开始收费。

很多同学还在慢慢消化课程知识,而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的这个举动也让同伴惊讶。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三点:

(1)如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2)我是否能在咨询中找到来询者的痛点(验证能力优势)。

(3)这个方向会成为我终生的事业方向吗?

这些思考体现了三个关键词:教学相长、咨询能力、价值回馈。

教是最好的学,为了能顺利运用,我必须倒逼自己快速掌握所有理论知识以及工具在特定情景下的运用。理论知识背得再熟,也比不上做一次真实的咨询。为了做好每一次咨询,我会一遍遍地复习所有内容,这个动力所产生的学习效果要比独自学习好上百倍。

“马上行动”这四个字不但让我迅速掌握了要点,也让我从来询者的反馈中认识到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生涯三要素中的兴趣、能力要素到位)。

当我听到语音那头的来询者对我的认可,知道自己真正解决了对方的痛点时,那种价值感和充实感让我有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我很快从公益咨询跨到了付费咨询阶段。兴趣、能力以及价值回馈都满足了,自然想一直做下去,以把自己的兴趣真正发展成事业。

这两年我做了大量的生涯咨询,目前为止累计做了500个个案,累计咨询小时数超过了800小时。这些正是一次次的快速行动和反馈带来的积累。

第四个课题:榜样的力量。你真正热爱的领域里有没有人成功?他们是怎么做的?我在这个领域看到的榜样,就是古典老师。我是看了他的书才接触到生涯规划事业的。他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创办了一家温暖的生涯教育的机构。这像一盏明灯,给我们这些职业生涯从业者带来了强有力的指引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