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彩塑是什么

谈起彩塑,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敦煌莫高窟或者诸多寺庙中的彩绘雕塑,但仔细观察这些塑像,就会发现这些雕塑的材质并不相同,有泥质的、木质的,也有石材的、金属的。那么,这些彩绘的雕塑哪些属于彩塑,哪些不属于彩塑?彩塑的特色是什么?彩塑与其他彩绘雕塑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大辞典》中关于彩塑一词说:“彩塑,即‘泥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1)

张道一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辞典》认为:“中国民间泥塑作品,塑成之后大多施彩,故称‘彩塑’。”(2)

吴山先生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彩塑的概念阐述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但第一句写为:“彩塑,指表面着有彩色妆銮的一种塑像,是我国雕塑传统之一。”(3)

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对彩塑一词解释为:“在自然长成的与佛像姿势相近的树枝上,或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磨光塑像成形,再上白粉,最后彩绘,故名彩塑。”(4)

以上几部权威词典对彩塑概念比较集中的认识有两点:一是彩塑的民间性;二是对彩塑工艺流程的描述。本书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不应把彩塑混同于一般的泥塑,泥塑可以独立成为一种雕塑形式,但在彩塑中泥塑只是塑绘工艺的前一部分,后续还要按照制作的工艺流程来彩绘,传承下来的“先塑形后彩绘”和“三分做七分画”之说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倘若把泥塑与彩塑等同,会忽略彩绘在彩塑中的重要性,模糊彩绘在泥塑后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容易误解彩塑艺术塑容绘质的特性。

第二,把彩塑艺术都归为民间艺术似有不妥。因为早期社会分工中,画工和塑工、雕塑与绘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秦代后的1 000多年里,彩塑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在墓葬俑塑和宗教造像中一直存在着统治者的官方意志,如汉唐大量帝王陵墓中陈列的墓俑,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和龙门石窟中的奉先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大量官宦文人被书法和绘画艺术所吸引,但仍然有许多艺术家为佛教文化的博大深厚而潜心于佛教造像之研习,并不曾转化为民间的创作行为。只是到了唐宋年间,源于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和丧葬制度的改革,彩塑艺术的创作活动才逐渐倾向于民间,如山西省修建于宋、元、明、清时期的寺、庙、祠、观内部陈设的大量彩塑。

从中国古代雕塑整体的发展来看,彩塑与中国五大传统雕塑中的石刻、木雕、陶塑、泥塑和金属雕塑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除了特定的材料,如骨雕、玉雕、竹雕,素烧不绘彩的红陶、黑陶,砖雕、瓦雕,陵墓上陈设的石像生,宫苑寺庙建筑前放置的石刻和金属雕塑,以及室内陈设用的装饰性雕塑和工艺品雕塑等,包括陶制、木制、漆制、石制的俑塑和宗教雕塑都会在表面敷以色彩,而且彩绘的工序也基本类似。其工序是先将成型的雕塑表面打磨光滑,用白粉做底后再在其上彩绘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在雕塑表面彩绘,以塑容而达到绘质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仅是中国彩塑的艺术特征,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点。

作者认为,彩塑,亦称泥彩塑,是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用湿润松软的黏土,从里及表,由粗到细,从软到硬,由湿到干,渐次加工并在成形干燥坚硬后再行彩绘的一种综合性立体造型艺术。彩塑既具有雕塑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也具有绘画的色彩丰富性和鲜亮感。彩塑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融合了中国先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造型意识中蕴含了数千年中国人形成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不同时期的彩塑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尚。

彩塑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墓葬彩绘陶俑、宗教彩塑造像、民间彩绘泥人和民间彩绘泥玩(后文专述)。陶俑形式的出现源自春秋战国后人殉制度的改革,最初制作的目的是以俑来替代人殉葬,有陶的、木的等,秦代以后陶成为制作俑像的主要材料和形式,并作为一种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形式延续到宋代。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彩塑造像,融合了西域和中原的两种造型艺术特点,从塑形到彩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间彩绘泥人和彩绘泥玩相对于墓俑和宗教造像具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有些源自朴素的原始创作动机,创造出了具有朴拙和生活情趣的作品;有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鲜活生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在制作工艺方面,彩绘陶俑与后来发展出的泥彩塑十分近似,两者都是用泥塑形,具有泥塑的基本性质和样态,不同的是,彩绘陶俑采用模具可以复制、批量生产,经过火烧加温变坚硬后易于搬运和保存(见图2.1-1、图2.1-2)。泥彩塑基本上是根据具体的放置地点量身定制,一经做好就不适合搬动移位,否则就很容易破损(见图2.1-3)。然而,泥彩塑也有彩绘陶俑不具备的特点:因为不需要火烧加温成陶,因而可以制作大型的作品,如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内辽代创作的高达16米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见图2.1-4);也可以与建筑墙面连接,制作成壁塑、影塑和悬塑,如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小西天上院大雄宝殿中三面墙壁布满的彩塑等(见图2.1-5)。

图2.1-1 彩绘持盾俑 汉 彩绘陶俑 高50.5厘米(左)、高48厘米(右)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

图2.1-2 彩绘捧食盒女立俑 宋 高35.5厘米 1984年陕西省安康市出土

图2.1-3 菩萨像 北魏 彩塑 高65.5厘米 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第6窟

图2.1-4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辽 彩塑 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

图2.1-5 壁塑与悬塑 明 彩塑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小西天

源于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观念和塑绘结合的艺术传统,包括许多金属铸造的雕塑、木质和石窟石刻的造像表面也都会施以彩绘,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等。关于泥彩塑内部的结构,从历史遗存看,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木质结构,有些造像的衣纹、飘带或饰物也有采用金属条作为内部结构的。在众多的彩塑作品中,麦积山石窟中因为山体材质的原因,还部分采用了石胎,而在所有的彩塑作品中最为特殊,也最值得研究的是山东省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的灵岩寺般舟殿里陈设的彩塑罗汉像,其像内部放置有制作精细、造型完整的铸铁罗汉像,以此精准且结实的金属造像来做内部结构十分令人费解,或许是当时的制作具有皇家的背景与财力支持的缘故,总之,此种以铸造工艺将像内套像的方式举世罕见,只能作为特例来展示,以供后人研究探讨了(见图2.1-6)。

图2.1-6 罗汉像铸铁内胎 宋 彩塑 山东省济南市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