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生命平衡的科学内涵
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说法有很多,有说生命在于运动,有说生命在于静止,有说生命在于力量,还有说生命在于营养,等等,尽管说法各异,也各有其理,但总有失偏颇。以生命在于运动为例,这句至理名言几乎家喻户晓,非常深入人心,它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讲的,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的确对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长期的运动实践,尤其是社会与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这句名言,也日渐察觉出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的一面。尽管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生命必须运动,但运动绝非生命的全部内涵,确切地讲运动只是生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况这句名言,在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对部分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还造成过某些误导,以致运动过度而引发一些不应发生的事故。作者综观历史和现实,反复深入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觉得“生命重在平衡”似乎更符合人体生命科学的客观规律。
生命重在平衡听起来似乎是一种新理念,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就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它的意思是,懂得健康之道的人,都会效法天地阴阳平衡的自然法则,有节、有度,既不过,又不及,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就能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对于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健康理念,人们只要深刻理解其精髓,并亲身去实践,就一定让生命健康达到理想的境界。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指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完好状态”。这就清楚地指明,健康不是局限于不虚弱或不生病,健康也绝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是身体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这完好状态就是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平衡的状态。应当说,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灵魂,社会适应健康是最高层次,三者和谐平衡了,机体也就整体健康了。
生理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基础。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发育健全,功能完善,各大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机体内部生态环境平衡,新陈代谢旺盛,一切生理活动运转正常,机体生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与完善,是健康的灵魂。事实上,作为高级神经活动占主宰地位的人,心理健康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始终是第一位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称之为身心健康,才能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发展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人格健全、学业成功、事业有成和生活快乐的第一要素。
当然,人是社会的人,必须与社会相适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必然要求人们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人们不仅要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大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勤于学习,善于进取,勇于登攀,努力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不仅是人生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自然也是人生健康的最高境界。
人体是一个生命的有机整体,身体和精神密不可分,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否则就无法生存,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应当说,生理是基础,是健康的基石,只有基础夯实了,才能为身心健康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心理是灵魂,对生命健康起主导作用,是生命平衡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志;社会适应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三者都健康了,才能构成机体的整体健康,也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充满活力,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生命才能平衡健康。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健康又明确提出了“四大基石”的要求,即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少酒及心理平衡。其基本精神都是强调,你要想健康就必须坚持“适度”与“平衡”的原则。如饮食与运动,都是健康所必不可缺的,但又必须把握好“量”与“度”,太过或不及均有损健康。戒烟与少酒就再明白不过了,烟有百害不能抽,酒可以少量喝,但喝多了就会危害健康。对于心理平衡,其重要性几乎是所有健康方法的总和,心理平衡了,心理也就健康了,身心健康了,生命平衡就有可靠保障了。
总之,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出生到衰老,由生病到康复,直至寿逾百岁,由于因果不同,每个人的谜底也就不同,如何解开谜底,揭露真相,这是生命科学所必须要解决的课题。眼下在谜底未彻底揭开之前,我认为,生命重在平衡的理念,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生命健康所必须要把握和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维护生命健康的一种最佳运行机制与平衡状态。当然,平衡总是相对的,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适应的,无时无刻都处于动态或叫稳态的平衡之中,绝对的平衡几乎不存在,总是旧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平衡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
新陈代谢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代谢失衡人体就生病,代谢停止死亡就会降临。人体从出生之日起,就夜以继日不停地在“吐故纳新”,物质与能量的代谢相互依存、相伴而生,物质的变化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移,能量的转移也必然有物质的变化与更新。科学已表明,人体每年几乎有98%的物质更新,只有这样不断地“吐故纳新”,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地保持动态平衡,生命才充满活力。但是到了中老年之后,随着代谢速率的降低,生命的活力也随之下降,继而衰老与疾病也随之而至,这就是生老病死永恒不变的定律。有生必有死,生生息息,这是生命活动的大循环,在动物世界叫优胜劣汰,在人类则是生老病死,只有这样生息不停,永无止境,人类社会才永不停步,充满活力,这就是生命平衡的根本法则。
再从细胞层面来剖析,细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单位。科学表明,人体由60万亿~100万亿个细胞组成,其功能结构就是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才构成生命的有机整体,显而易见,只有细胞健康,人体才健康,只有细胞的生态平衡,人体的内生态才能平衡;反之,细胞不健康、细胞生态不平衡,人体必然会得病。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体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细胞病,只是反应的形态和部位不同,才定义为不同的病名。细胞分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两大类,还有特殊功能的脑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它们一生不断分裂增殖,老一个、死一个、少一个,所以到了中老年,随着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衰退,心脑血管病就会成为危害生命平衡的主要矛盾。由于不同的细胞构成不同的器官,自然就有各自不同的代谢规律。就五脏六腑而言,不同的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细胞构成,其运行规律就“各行其是”,在神经系统的统管之下,有条不紊地在稳态的平衡运行之中。从总体来讲,人生的不同生命阶段,细胞的分裂、衰老和消亡的进程不同,反应在日常生活之中机体的健康状态也就不同。
一般而言,从出生至青年时期,干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快,细胞代谢速率高,合成代谢占绝对优势,人体快速成长,细胞充满活力,机体健康朝气蓬勃。
到了壮年期,可说是人生的成熟期,细胞新陈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但干细胞已停止分裂,一部分已开始消亡,大部分也进入休眠状态,机体生命活动主要靠非干细胞维持生态平衡。此时,部分器官代谢水平和功能状态不能与年轻时同日而语,但整体健康仍处于完好稳定的状态。
步入中老年后,状况就大不相同了。随着消化吸收能力的降低,新陈代谢速率下降,尤其是微循环发生障碍,细胞的供血、供氧不足,代谢废物又排不清,细胞的衰老和死亡速度超过了更新的速度,细胞的总数大为减少。据研究报道,到40岁时细胞总量已减少至45万亿个左右,从而导致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以至进入老年后生态平衡就容易发生失调,机体退行性变化加快,诸多器官与系统生理功能难以为继,各种退行性慢性病接踵而至,死亡也随之降临。
科学家在研究衰老的生物化学过程中还发现,机体衰老不单是细胞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减少和线粒体素的降低。据科学家评估,年轻人细胞中的线粒体多达2 000个,而老年人只剩下100~200个,同时线粒体素的活力也大为下降。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腺苷三磷酸(ATP)的主要场所,俗称细胞“能量工厂”,如果线粒体能量供给不上,一切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近年来,随着多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生命衰老的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是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机关”,端粒的长度决定细胞寿命的长短。通常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50~20bp(碱基对),一旦端粒缩短到只有3 000~5 000bp“关键长度”时,染色体双链就会发生断裂,细胞就会进入衰老或死亡状态,故科学家把端粒称为“生命时钟”。
可喜的是,他们不仅发现了端粒,而且还发现了端粒酶,从而破解了细胞“生老病死”的密码。端粒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像一架细胞的“生命时钟”,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仿佛一个精确的“计数器”,让细胞准时分裂与凋亡,从而保证了生命健康的有序进行;而端粒酶却像一群勤劳的修复工,能及时将磨损的端粒修复如原,让细胞充满活力永葆青春。科学家研究发现,年轻时细胞内存在一种端粒酶,可刺激端粒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将衰老的“时钟”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设定,细胞液因此得到了保护。但是,衰老时,端粒酶也随之含量降低,端粒的长度随细胞分裂而变短。因此,端粒就会令细胞分裂停止,乃至功能丧失而衰败死亡,这就是细胞衰老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科学已证实,通常端粒酶只存在于干细胞的胚胎细胞中,以促使细胞快速、大量分裂。生命科学前沿的这许多崭新的研究成果,正在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不断开辟出无限的光明前景。
当然,机体内部生态平衡的调节是极为复杂的。它不仅会受到外界不同因素的制约,而且内部还有一套健全完善的调节机制。构成机体生命活动的各大系统会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以维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机体内在充满智慧的各个器官与系统,都有一套自我调节、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愈合与自我平衡的运行机制与能力,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它们不仅个个都是调节生命平衡的“高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之间都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热线联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分泌系统大量分泌激素,掌控机体多种物质配比,掌管着代谢的速率,其精确周全与免疫系统一样微妙绝伦;免疫系统的强大自我防御功能是任何药物、食物都无法比拟与替代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运作与反馈机制,其速度之快速,反应之敏捷,调节之到位,几乎都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由此可见,机体生命平衡的调节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对此,我们切不可低估。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2000年前就指出:“患者的医生是患者的本能,医生是帮助本能的。”
人们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也符合医学之父指明的客观规律。可是近年来,随着医院检测疾病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所测的数据越来越精细,从而误认为这就是“科学依据”,这样一来,不仅会以此来否定、打击中医的科学性,而且还会把中老年的亚健康当作疾病来治疗,甚至出现小病当大病治,以致让患者误入歧途,极大地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机体自愈能力的发挥,把生命健康寄托在医生和药物上,结果患者越治越多,医院人满为患,医生也束手无策,十分无奈。
生态平衡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法则,同理,也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法则。要知道人体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生命的资源外部提供得最好,也比不上自身消化、吸收、转化成能量来得可靠。自我调节力、自我平衡力和自愈力可以说是生命平衡的“保护神”,如何提高和呵护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自愈力,是维护生命平衡之正道。
总之,人体生命如同宇宙的“小缩影”,上至每年、每月、每天,小至每时、每分、每秒,体内、体外生态环境都不停地在调节与变化中运行。因此,机体的生命平衡可以说是“360°”的动态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机体自身就是一个生态平衡“大师”。归结成一句话:“宇宙之道在于平衡,生命之道也在于平衡,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同样也是人体生命平衡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