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张序

这本书在台湾第一次出版已是17年前,一版再版,广受好评。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对大陆地区的读者来说,应是一大福音。需要特别说明的,这本书虽然是第四次出版,但它不是一本旧书,因为每一次重新出版,都有修订、都有新的篇章加入,并重新编排,使重新出版的书有崭新的面貌和视野。

作者游鉴明女士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的同仁,其学术志业是从研究女性史开始的,数十年如一日,成果丰硕。由于女性史的研究史料不足,利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搜集史料有其必要。游女士进入近史所后,适近史所有口述历史计划,对游女士的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帮助。近史所于1959年自美国引进口述历史方法,利用口述历史搜集近代史料,迄今已60年,出版的口述历史访问记录有104种120册,其中访问女性者的有11册。早年所内大部分同仁都参加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新进同仁做记录,资深同仁带访,使很多同仁都有做口述历史的经验。不过,那时近史所同仁的研究专题都集中在清末民初,做口述历史搜集来的史料自己并用不到。后来新进同仁研究的专题在时限上都向下延伸,不仅延伸到北伐、抗战时期,有些也延伸到1949年以后。此外,研究的对象也不限于政治高层,有些也对社会大众的历史做研究,包括女性史。由于关于社会大众的史料不足,需要借口述历史搜集资料,使口述历史成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近史所的口述历史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下,游鉴明女士与罗久蓉女士主访完成了《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纪录》,与沈怀玉女士主访完成了《曾祥和女士访问纪录》,自己单独主访完成《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和《春蚕到死丝方尽:邵梦兰女士访问纪录》等书。游女士自己为专题研究所做的访问尚多,无法列举。在访问的过程中,游女士对如何访问女性以及如何利用访问来的史料研究女性史,也不断进行研究,并发表专论。诸多论文,有些是方法的层次,有些是理论的层次,分类编辑,成为专书。这本专书,初版时题名《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二版、三版以及这本简体字版均题名《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从所用的两个书名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为口述历史的方法,二为口述史料的运用,三为女性历史记忆的性质。

近史所60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培养了一些口述历史方面的人才。不仅陆续出版口述历史访问记录百余种,且带动风气,使台湾史政单位和县市文史单位都从事口述历史工作,地方志的编修、近代社会史的研究,都借用口述历史搜集史料。女性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搜集史料不易。古代所留下的女性史料,不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巾帼英雄,就是不计其数的红颜祸水,她们是小说家或宫廷剧作家的热门题材,很少被作为正史来处理。即在当今,女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各行各业的精英,其在媒体上所占的篇幅仍不大;女性在媒体上所占的篇幅,仍然以与风花雪月有关者为多。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研究女性史,还是保存女性史料,为女性做口述历史,绝对有其必要。

虽然如此,史学界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漫无目的地为所有的女性做口述历史,最好能借助于口述历史从事女性史研究。早年的女性史研究偏重于女性解放,即女性如何与男性争平等。到女性完全解放、完全与男性平等以后,发觉女性仍然与男性不一样,于是女性史的研究偏向于女性特征,即女性之所以为女性;若将女性视为与男性完全一样,女性史便没有独立研究的必要。因此而产生性别史的概念。性别史的视角较广,它是将女性放在男性之中,强调女性特征、强调女性特征对其行为的影响,以及他人观感对其行为的影响;所谓他人,自然包括男性。当然也有不重女性特征的女性,此类女性日后也许愈来愈多,可不必列入女性史来研究。

从实际情况看来,不同时代的女性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地域的女性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女性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历史家的责任,只是如实地把他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中的社会角色写出来,不必站在当今批评古代、站在此一地域批评彼一地域、站在此一民族或此一宗教的立场批评其他民族或其他宗教。为了能找出女性特征,除了因为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不同性向以外,还要看在所处时代、地域、民族、宗教中,他人对女性的期许,包括男性对女性的期许。不必对男性对女性的期许有所批评,男性的期许必然影响女性的行为。即使是女权运动者,也应注意到女性特质;女性特质不因女性与男性共同进学校、进职场而消失。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主妇、学校女教师、医院女护士、工厂女工等,都可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

性别史的研究,正在女性解放史研究的基础上向各个方向和角度展开,由于资料不足,需要借助口述历史来辅助研究。游鉴明女士在研究女性史之余,将这本屡经更新的旧著重新出版,使读者了解如何做女性口述历史、如何利用口述历史资料研究性别史,使更多人可因此找到入门之方,相信对日后的两性史研究,能产生推进作用。

2019年11月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