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陕北红军、东北抗联和南方红军游击队

“长征立足在陕甘,南方健儿游击战,白山黑水义勇军,星星之火可燎原。”这是我在访红路上写的一首小诗。红军时期,除了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队伍外,全国还有红军其他部队和游击队10万余人坚持在原地斗争。主要有陕北红军(红二十六、二十七军3200余人)、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有4.5万余人)、南方红军游击队(从最初的5.8万余人发展到9.7万余人)等。

陕北红军:照金和南梁根据地

陕甘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个地区,是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红色区域。

陕西铜川照金的纪念刻石

红二十六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1927年至1931年,西北地区先后爆发过数十次武装起义,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红军和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九一八”事变后,由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的“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宣告成立,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在照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照金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也是红二十六军的后方基地。

1931年9月,刘志丹等人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南梁游击队,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正式成立,各县区都接踵成立了红色政权。红二十六军和各路游击军汇集成了一支不可阻遏的红色铁流,动摇了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一首《南梁堡子扎营盘》唱道:“南梁堡子大梢山,陕甘交接两不管。刘志丹,看得远,带领红军上梢山。扫清土匪和民团,占据梢山扎营盘。革命有了立脚点,武装割据陕甘边。”

1935年春,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面对10余倍于己之敌,红二十六军和在安定县新成立的红二十七军,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陕甘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也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落脚点和全面抗战的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东北抗联:本溪小市汤沟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抗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东北各族人民一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18万日本关东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0余万次。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约歼敌10.35万人,1937—1945年约歼敌8.27万人,共计约18.62万人。关于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约为20万人,1940年约为40万人,1941年约为76万人。

参观辽宁本溪小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留影

1936年2月15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等人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表明了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统一和加强。抗日部队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七个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第五军军长周保中,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第七军军长李学福。以后又陆续成立了第八、九、十、十一军。全军共4.5万余人。1937年前后,又整合组建了三个总指挥部,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任第二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任第三路军总指挥。在艰苦的白山黑水斗争中,杨靖宇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周保中创作了《十大要义歌》、李兆麟创作了《露营之歌》等歌曲,鼓舞抗联战士的斗志,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阻碍了侵略者的计划。日本侵略者调集大批部队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

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发出电文,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中共中央曾致电杨靖宇,赞扬东北抗日联军为“模范的抗日军队”。

为了掌握真实史料,感受抗联斗争环境,2018年10月,我赴辽宁实地了解抗联斗争史。辽宁是东北抗联活动的重要区域,本溪则是杨靖宇率领的抗联一军一师抗击日寇的主要战区。我访问了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该馆展览区共分序厅、主展厅、英烈厅三个部分,内有照片、史料、文物、实物1000余件,通过大量的史实、照片、图表、文物以及抗联浮雕、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真实、准确、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艰苦斗争史。

我曾在河南驻马店参观了杨靖宇故居和纪念馆,得知本溪小市汤沟也有一个杨靖宇纪念馆,于是乘车前往。出租车行驶在小市汤沟几十公里的山林公路,一路枫叶染色,山水风光迷人。汤沟杨靖宇纪念馆是一个三层小楼,下面两层是展厅,内容简而全,还设立了《杨靖宇将军之歌》《杨靖宇是英雄》等歌曲版面。纪念馆外左侧是汤沟“靖宇石”,杨靖宇常在这里召集会议。“靖宇石”后面的山腰上修建了抗联第一次西征会议纪念碑,山崖上刻有杨靖宇的《西征胜利歌》:“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同志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拼着热血势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南方红军游击队:江西大余梅岭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后,留下项英、陈毅等部分中央机关人员率领部分红军和伤员约1.6万余人,坚持原地斗争,成立了中央分局。中央分局领导机关和部队同各地党组织、群众武装一起,很快开展起游击战争,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分散开展游击战争。在分散转移中,何叔衡、毛泽覃、贺昌、阮啸仙、李赐凡、李天柱等牺牲。

与此同时,留在南方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川等10余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南方游击斗争既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支持和配合主力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又在南方各省保存了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南、华南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指出: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为宝贵的胜利”。

江西大余南安梅岭三章纪念馆雕塑

2018年7月,我专程参观了位于江西大余的梅岭三章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位于南安镇建设村,这里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共赣粤边特委的常驻地,也是中共梅山区委所在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项英、杨尚奎、陈丕显等领导人经常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冬,陈毅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周边建筑群有梅岭三章纪念馆、陈毅隐蔽处旧址、赣粤边特委纪念馆等景点。纪念馆广场三面红军军旗分别代表创业艰难—游击战开始、南国烽烟—游击战过程、星火燎原—游击战胜利的过程,彰显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主题,形成标志性的景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