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时平田苦少人耕(7)
- 女尊她穿成了绝世大先知
- 暮雨观山
- 2105字
- 2024-01-17 21:00:07
杨惜涟见状,迅速备下一乘杂色车马,领着渺渺来到离中洲城外最近的一处田地。
此时正值暮春初夏,一片葱茏,但渺渺策马又向西北行了几里地,这里果然十分荒芜,连耕种的劳力都缺乏,仅有几个衣衫褴褛、似乎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老汉,头发被汗水打湿,稀稀拉拉的几根粘在头皮上,袄子破旧不堪,坎肩只有前后两片布料。
杨恩泰的车驾也随后赶来,看到这幅景象,十分打脸。渺渺冷笑道:“你们宏秾杨氏,不是会稼穑吗?如今又没有战事,这田里就这么几个劳力,还这么辛苦,你们怎的不帮帮他们!”
杨恩泰道:“这,这个,当令司农使严查……”
渺渺笑道:“查?你们早干什么去了,是在家里研究各色鲜花呢?还是诗词歌赋呢?抑或是,要去谁家结亲?又与谁家吊丧?”
杨恩泰抬袖擦汗道:“国师教训的是,教训的是,是臣失察,臣忘祖之功业,遗百姓于荒田!”
杨恩泰不住擦汗,杨惜涟道:“国师,您像在南梁一样,为我朝选拔贤能,救民水火吧!”
渺渺道:“将来我们要设立一个考试制度,天下农人之子,皆可参加考试,再不以八姓十二郡望为尊,你们也无须再举荐,我们在政绩中考察和选拔贤能,杨大人以为如何?”
杨惜涟就动情地说:“父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没有家族再会为此无端争斗!我在南萧还见到法度之仁,不株连无辜,比如姑母和姑父也不用因此和离,这世上又将有多少有情儿女能够成为眷属啊!”
渺渺说:“只怕杨大人还不能理解……”
没想到杨恩泰却道:“老臣并非不理解,恰相反,年轻时也曾与国师有一样的想法!”
他背手踱步于田埂上,看着渺渺,又看着杨惜涟道:“虽然我生于春华房长房长子,但少时所怀之志向,与国师所言并无不同。念漪房中的稼穑之景,在我塌上、屏风上都有,那时,我也经常去乡间看着牧童放牛,听佃户下地耕作。他们四季辛劳,承天赖时,若是风调雨顺,则庆祝神寿,但若旱涝毁田,则怨天尤人,我觉得这群蠢顽势力之辈,犹如猪狗,世间万物,唯利所在!”
这番话把渺渺和杨惜涟都说的震惊不已,杨惜涟道:“那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沐浴圣化,不能像您一样遍读诗书,领略先贤经义!”
渺渺也道:“对,我们只要稍加教化,让他们一样读书识字,崇善扬德,便可引导他们幸福生活!”
杨恩泰继续踱步田埂,只道:“国师慈悲,万民有福。非是臣谦虚,但臣确实老了,请乞骸骨回宏秾。”
渺渺知杨恩泰不想与她争论,但也不想再干了。
这一次和之前都不一样,杨恩泰真动了归隐之心。
而渺渺也不想再假意挽留。但他刚才说的每一句话,自此像一根鱼刺,总在渺渺脆软的咽喉上时不时地刺那么一两下。
四十九天后,萧子樱以藩王之礼被葬在故乡兴羡,而青川葬于封地。
萧景苼得到了渺渺和杨惜涟写的关于北萧情形的详细奏报,正式准备动身,前往中洲。
渺渺、杨惜涟率文武大臣,和当初杨恩泰一样,到中洲城外三十里迎接北上的南萧军队。
在城中,萧景苼受到了比秀洲更加热情的百姓的欢迎,这是大萧的根基所在,是萧王室国祚百年的基业之邦。
萧景苼在举国拥戴继承大统,年号景盛,他希望国家兴盛,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号,愿意拿出一个字来做年号,并宣布今后不必避任何名讳。
萧景苼知道城中饥荒,从南萧调配了一年三熟的众多粮食和一些耐涝蔬菜的种子,还带来了矿藏中发掘的金属,暂解中洲之困。
随后废除了奴隶制度,清查和丈量八姓十二郡望的田地,接手各地粮仓,并解除田庄的私人武装。原来,在子樱对魏氏动手时,豪族们无比惊恐,豢养武奴,这些人平时又仗势欺人,欺侮百姓,萧景苼此举令这些人获得了自由身、又有了田地,增加了新的劳动力。
为了继续鼓励民生,对于生儿育女的百姓,他正要奖励酒肉,免除徭役。但渺渺却不同意:“光增加人丁,还不是最重要的,徭役并非无用,要看建造什么了,要是造宫殿自然没意思,但如果是建造能让农人免除风险的防御工事,那就很有意义!”
萧景苼道:“愿闻其详!”
渺渺道:“旱时灌溉,涝时蓄水,徭役如果是建造这些,就是有意义的!”
随后按照之前在教科书上看到蓄水大坝、滴管技术的工具图片绘制了一些图,又说了一些概念,萧景苼也是茅塞顿开。
虽然渺渺也不知道该如何建造,但经过很多工匠的潜行钻研,也想出了一些初有成效的做法,并且在一些比较小的支流、湖泊附近试验,取得了成功。
渺渺还对储藏粮食的仓库的进行了改建,让它们更加通风透气,或是以新的食物形式进行存储,比如研磨成为粉浆,驻藏在地窖等等,仓廪一天天充实。
当人们不为生计而发愁,教育事业才又开始兴起。之前渺渺认为南萧的人天生喜欢读书,北萧的人不喜欢,但现在发现,好学之风,对知识的追求就像许袍泽所说的感情一样:当还在为生计发愁时,一切都是奢侈之物。
杨恩泰归隐田园后,卢、罗、王等氏族的年轻子弟依靠家学渊源,在文举中不断崭露头角。
渺渺从中继续选拔更优者,并从全国召集能工巧匠,为对技术发展和革新作出巨大成就、或具有潜力的人依照年龄段划分,加以培育。
过去,学习不过是为了做官,而做官需要有人举荐。可举荐的机会只留给高门望族,普通人读了也是白读,只有军功才有破格拔擢的机会,这就是北萧为什么不好学而好武的原因,人都是逐利而钓誉的,又或许是拳头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但渺渺想看到的,是有一群人真正在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读书,真正是为了改变人类福祉而从事农耕,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