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家陵阙 治世气象: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 陕西省文物局
- 3662字
- 2021-11-12 15:31:03
一、汉景帝的生平
汉景帝是谁?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确实不容易回答。一提到古代帝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还会想到夏桀、商纣等,能够想到景帝的人少之又少。平心而论,景帝刘启的名号确实不怎么响亮,他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赫赫威名,甚至在同他父亲汉文帝和儿子汉武帝相比时也显得默默无闻,历史课本中一般也只是在介绍汉初“文景之治”时,才会对他略微提及。然而,作为一个统治了西汉王朝 17 年的皇帝,却又注定了他在历史中不会被遗忘。在古代帝王行列中,他完全能算得上是“第一梯队”。
汉景帝,名叫刘启,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惠帝刘盈之侄、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武帝刘彻之父。他是继高祖、惠帝、文帝之后,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景”是在他去世之后,大臣们根据其生平功过而确定的谥号。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解释,“布义行刚曰景”,有广布仁义、行为刚强之意。“景”属于赞誉性谥号,大臣们认为,他具有做事深思熟虑、品格坚强、能够传播仁义的优点。因汉代主张“以孝治天下”,所以准确的称呼应为“孝景皇帝”。“启”这个名字,大家也不陌生,大禹的儿子就叫“启”。为此,从景帝时代开始,上古的帝王“启”也需要避景帝讳,而被改称为“开”。当年,文帝刘恒为自己的儿子取上古帝王之名为名,也许正是因为对他倾注了浓浓的爱意与殷殷的期望。
◎汉景帝画像
刘启于汉惠帝七年(前 188)出生在代国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代国地处偏僻,远离京师长安且与匈奴接壤,在西汉初年众多封国中并不起眼。作为偏远代国的国王和他的第四个儿子,按常理说,这对父子几乎与皇位无缘,可汉初的一连串政治变局,却为他们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埋下了伏笔,最终成就了文、景两位帝王 40 年的治理时代。
汉初,天下初定,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激荡和平定异姓诸侯国反叛的多次战争,汉高祖刘邦为了杜绝异姓分封产生的离心离德、防止失控叛乱的历史教训再次发生、进一步巩固汉朝天下,在宗室亲贵和文武大臣的共同见证下,立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希望借此树立继承人的权威,确保刘姓子孙继承大统的绝对优势。同时,“白马之盟”也为封侯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若要封侯就必须立下大功。若有人违背了誓约,那么天下的人都可群起而攻之。经过这一歃血为盟的制度设计,刘邦原以为从此就能高安万世,然而,就在他尸骨未寒之际,吕雉就公然违背了这一誓约。
吕雉,世称“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为刘邦生下了一子一女,即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她为人刚毅,是一位很有权谋和威望的女性,也是刘邦成就帝业的重要帮手。虽然作为执政者,吕雉在其执政期间,使当时的社会呈现出“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稳定、发展局面。但作为个人,她也有着阴鸷和自私的一面。其子刘盈性格柔弱,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也更是为了泄私愤,她残忍地将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以“人彘”的形式折磨致死,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还将鲁元公主的女儿,即自己的外孙女嫁给刘盈,“导演”了舅甥结婚的悲剧。同时,由于多重原因最终造成了刘盈的早亡。刘盈死后,她又挑选了一个孩童作为傀儡皇帝,大肆分封娘家的吕姓子弟为诸侯王,借此掌握军权,培植诸吕势力;迫害高祖的其他儿子,经过一番杀戮,刘邦的八个儿子,最终仅剩齐王刘肥、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肥在侥幸逃过吕后的一次暗杀后,以自降身份的方式认鲁元公主为母,并“贡献”大量封地作为代价,这才躲过了大劫;淮南王刘长的母亲是赵王张敖的美人,后献给刘邦,因生母早逝,刘长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所以在吕后当政时期,他能够幸免于难;而代王刘恒则因为他的母亲薄氏早年不受刘邦宠爱,不曾与吕后争宠,且刘恒的封地代国较为偏远,加之也不是物产丰富的膏腴之地,另外,刘恒本人的性格也较为绵软,没有争强好胜之心,从未对吕氏家族的权势构成过威胁,因此刘恒母子才能够在刘氏宗亲风雨飘摇的时期偏安一隅,平平安安地当了 16 年的诸侯王。
前 180 年,吕后病死,政局突变。吕后生前杀戮刘姓诸王、分封诸吕的行为早已引起刘氏宗族及朝中一班老臣极大的不满。吕后在世时,慑于她的强权,众人不敢有所行动,但当她刚一病逝,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刘肥之子)便首先从齐地起兵,讨伐吕氏诸王,身处长安的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也随即响应。太尉周勃进入守卫长安的北军之中,迅速取得军队的支持,随即调遣军队,开始了对长安城中吕氏宗族的捕杀,夷其三族,最终消灭了吕氏家族。
诛灭吕氏势力后,朝臣们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们认为刘邦在世的儿子中,代王刘恒年龄最长,且其母薄姬和夫人窦氏都具有良好的品行,窦氏娘家势力单薄,不会使朝政重蹈吕后专权的覆辙。因此,以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为首的大臣便赶忙派使者去代国,欲迎立刘恒登基。刘恒经过一番考虑和试探后,连夜从代国赶到了长安北侧的渭水河畔,被周勃等人迎入未央宫,拥立为帝,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三位皇帝——汉文帝。
相较于汉文帝继位的复杂前因和进入长安前的疑虑、忐忑的心境,汉景帝刘启算是幸运儿,他的继位得益于他在兄长早逝后顺位成为长子。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血缘为基本纽带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宗法制国家,血缘的亲疏远近以及子嗣生母地位的高低都是影响身份、地位和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世各朝各代影响巨大。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特别是在国家储君的选定上,一般都遵循“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即选立国家储君的时候一定要选正妻(王后或皇后)所生的大儿子(称嫡长子)。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就选立其他妻子所生的大儿子继承王位(称庶子),长幼嫡庶的地位是丝毫不容混乱的。当年,汉文帝之所以能以代王身份进入长安继承帝位,也是因为在汉高祖刘邦遗留下来的子嗣中,他年长于淮南王刘长。
刘启被立为太子,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刘启是汉文帝的中子,在他前后都有兄弟。由于文帝皇后所生的其他兄弟都相继去世,刘启作为窦氏的长子,论辈分、论地位,自然就成了最适合的太子人选,因此,司马迁说:“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刘启被立为太子,其母窦氏也在随后被立为皇后。前 157 年,文帝刘恒驾崩,时年32 岁的太子刘启即位,开启了绍续文帝的景帝时代。
纵观汉景帝的一生,作为帝王,对西汉王朝而言,他无疑是有巨大建树的。然而,与对其父子二人统治时代高度肯定略有不同的是,对他个人的评价却并不是那么完美。父亲汉文帝的光环,御史大夫晁错的被杀,临江王刘荣、条侯周亚夫的悲剧收场,使后人为其贴上了“静默”“少恩”的标签。
汉景帝的“静默”风格既是命运塑造的,也是文化教育养成的。文、景两帝早年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艰险的处境迫使他们备受冷遇、猜忌和算计,艰难的处境也迫使他们学会了韬光养晦、谦虚谨慎、明哲保身,形成了谨慎、俭约、宽厚、大度、包容、静默、坚韧的个性。汉文帝对景帝的教导和政治历练又使景帝在政治上“早熟”,父子二人个性的相似也使得两朝在执政风格上保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而“少恩”则是后世通过史书记载,对汉景帝处理一些君臣关系上的片面认识。史书只简要记载了事情的结果,但其中的具体过程和内容,谁也无法知晓。其实仔细想想,作为帝王,他们的命运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掌控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需要考虑方方面面,权衡各方势力,迫不得已的时候还要委曲求全,才能保证政局稳定,所以景帝身上背负的“少恩”的评价,并不能完全代表景帝本人的本质。
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他所生活的时代,帝王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尤其是封建帝王这类特殊人群,还是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加以综合评价。
汉景帝生在宫廷之内,长于富贵之中,却能恪遵父祖节俭之风。他本人虽然没有开疆辟土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填词作赋的动人文采,但在他执政期间平定“七国之乱”、削藩集权、发展经济、和亲匈奴、稳定边疆、宽简刑法、关爱子民等一系列英明之举,使得他可以傲然跻身后世史学家心中治世明君的行列,成为治世君主的典范。他同其父共同开创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实行国家政治、文化的大一统,促进汉民族的形成和汉文化的传播,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是西汉王朝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不论是对时代的贡献,还是个人品行,汉景帝都是值得肯定的。后世有诗赞其功绩: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其二十六)·景帝》
俭朴遵先业,谦恭亦靡遑。
宽刑极仁爱,薄税减经常。
坐致民生厚,平将汉道昌。
守文能不愧,千古继成康。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其四十五)·汉景帝》
帝也维贤,克遵先志。
谦恭俭朴,恪守无替。
轻刑薄税,民俗阜康。
比隆成周,汉道以昌。
“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汉景帝颇享美誉,千百年来与周代的“成康之治”、隋唐的“开皇之治”“永徽之治”、明代的“仁宣之治”相提并论,为史家所称道、为帝王所借鉴、为百姓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