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战争交往

一部周人立国史、西周发展史,就是一部周人与周边部族的战争史和交往史。正是在战争中,周人得以发展壮大,各地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华夏民族也不断融合壮大。

西周建立前,周国臣属商王朝,称“周方伯”。实际上,根据史籍记载,商、周的祖先原是“兄弟”,即周的始祖后稷与纣王的祖先契同为帝喾(kù)之子。周的祖先的地位似乎还高于商的祖先,因为后稷是元妃所生,契是次妃所生。在周的四周,有鬼方、巴方、羌方、井方等方国。周与这些方国既有纷争,也有融合,共同开发着陕西这片土地。

鬼方是古代中国北方部族之一,黄帝时期称獯鬻,商周时期称鬼方、昆夷、猃狁,春秋称戎狄。商周时期居于今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是商周王朝的最大外患,历史上也曾给中原王朝多次重大打击。有关鬼方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如《易经》《诗经》《竹书纪年》等书中,多次提到商、周统治者曾与鬼方发生争战。商王武丁时,曾发动历时三年讨伐鬼方的战争,在周人的协助下才阻止其对中原的入侵。商时鬼方曾从西北方进攻过周国。武王克商以后,原属商朝统治的鬼方从属于周,仍时常侵扰周人。西周时,鬼方人不断被内迁至中原。周成王分封给晋国的始封者唐叔虞之怀姓九宗,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就是鬼方之隗姓。到周平王东迁,它已经和其他周朝的诸侯一样同列、同朝了,并且逐步与华夏族融合到了一起。

◎金耳坠

薄片勾云形的金耳饰是鬼方文化特有的器物。多出土于陕西、山西北部商代中晚期的墓葬中,根据同墓还出土有男性使用的兵器看,金耳坠应为男子佩戴的饰物,且有可能是鬼方巫师进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器物。1982年淳化县西周墓出土

在周的四邻方国中,以东方的商王朝最为强大。商王朝建立后,其文化逐渐扩展到陕西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可以说,在陕北、关中以及陕南地区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商代初期到晚期的青铜器,显示了商文化对陕西全境的覆盖。当然,高度发达的商文化也为商代后期周族在周原一带的逐渐强大奠定了经济、物质和文化基础。

在陕西众多商文化遗址中,以西安老牛坡遗址最为著名。老牛坡遗址是陕西规模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也是商王朝在西部疆域最大的一个聚落遗址。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起袁家崖村,东至沙河沟,南及灞河二级阶地,北达安家庄村南,面积约 100 万平方米。20 世纪 80 年代,西北大学曾组织考古专业学生在此处发掘;2010 年为了配合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内发现了许多灰坑、陶窑、墓葬、房子、灶坑等遗迹,以及陶、石、玉、骨、蚌、铜等各类文物 600 多件。较多商代半地穴式房子的发现,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应是商代晚期平民、手工业者等人群的居住区。遗址中许多墓葬还发现了马坑和车马坑,一些墓葬中有人殉(人被割下头后放入墓葬殉葬),可见当时残暴的社会现实。此外,在老牛坡遗址还发掘出相当于夏代的墓葬、灰坑及长沟,是目前发现的分布最西的夏文化遗存,说明夏王朝的势力范围已到达了关中中部地区。

◎羊首勺

商。设计独特,做工精细,动物刻画逼真,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是北方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物。1977年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出土

在关中地区的商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很多具有典型商文化风格的青铜器。这些制作精良、风格独特的器物是商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在陕北的清涧、绥德等地就有商代青铜器的发现。陕北发现的青铜礼器和兵器与安阳商文化同类器物相似,工具、武器中的蛇首匕、马首刀、三銎(qióng)刀等,与晋西北、冀北等地发现的北方草原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结合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学者们多认为应与土方、鬼方等北方文化有关。商代北方地区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尽管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但在兵器和用具上北方民族仍保留着更多自己的风格,除器型与中原器物截然不同外,装饰上大量采用圆雕动物形象是北方铜器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

巴方是南方巴人的方国。巴人生活于山水纵横的陕南、四川东部至湖北西部一带,最初臣属于商朝,但不服从管辖,商王武丁曾与其妇妇好亲率军队出征巴国。巴人刚勇尚武、能征善战、喜欢歌舞,并有以歌舞辅助作战之俗。周武王伐牧野伐商,巴人出师随征,就用战歌战舞来振奋自己、威慑敌人。灭商之后,周武王下令在模拟巴人战舞的基础上创作舞蹈,即著名的“大武舞”。自上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陕西汉中的城固、洋县及附近地区陆续发现了 600 多件青铜器,包括鼎、簋、尊、罍(léi)、瓿(bù)、斝(jiǎ)、甗(yǎn)、戈、矛、钺(yuè)、镞(zú)、面具、铜泡、镰形器等器类。其中容器多与中原商代青铜器相同或接近,证明了商文化对陕南的重要影响。而四足鬲( lì)、镰形器、三角援戈等则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有学者认为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的关系要较与周围其他文化更为密切,早期蜀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可在城固铜器群中找到渊源,以城固铜器群为代表的文化是早期蜀文化的来源之一。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汉水上游曾长期是巴人的居住中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属于巴族文化,青铜面具应是巴人在战争中表演战歌战舞时佩戴的面具。总之,陕南城固、洋县青铜器具有的多种文化因素说明,陕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

◎兽面纹四足鬲商。青铜鬲作为烹煮用炊器,由陶鬲演变而来。一般为三足,四足鬲目前全国仅此一件。1981年城固县龙头镇出土

◎多友鼎及铭文

内壁有铭文22行278字,记载了西周晚期厉王时期猃狁入侵和周人反击的经过,内容包括战争的起因、时间、地点和规模,因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军事和民族关系具有重大价值而被定为国宝。1980年长安县(今长安区)出土

西周王朝建立后,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也与更多的周边方国和部族有了交往和联系。周王朝与周边方国部族是和平相处还是干戈相向,均随着周王朝的盛衰而变化。当王朝强盛时,各方均来朝贡,显示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衰落时,常因争夺土地和奴隶而发生战争。对此,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多有记载和反映。有据可依的至少有武王伐东夷,周公灭东夷的盖(奄)、蒲姑等国,成王伐录,康王平定东夷和北征、伐鬼方,昭王伐会(桧)、伐虎方、南征荆楚;穆王伐淮夷和东国狷戎、伐扬越、征犬夷、反击南夷,夷王伐太原的犬夷,厉王伐西戎、击退淮夷入侵、击退猃狁入侵,宣王伐淮夷、伐徐方、伐楚、伐猃狁、伐条戎及奔戎、败于姜氏之戎、伐申戎,幽王伐六济之戎,等等。诚然,战争是大规模的社会暴力行为,具有极大的副作用。但按照经典作家的观点,战争同时也是“一种经常的交往方式”。除了副作用之外,并不排除还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比如,战争中的人员调动、物资调配无疑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