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猿揖别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人类和文明起源的了解,人们主要依赖史籍中的有关神话传说。但神话传说掺杂了太多的想象与附会,往往夸大失实甚或荒诞不经,不能全然令人相信,致使中国上古史长期晦暗不明。近百年来,随着史前考古学成果的累积,并配合古史记载,人们才基本了解了人类在中华大地上演进的历程。可以说,对中华史前历史的认识,考古学家的贡献当远胜于历史学家。

借助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现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古猿早在 3000 多万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体形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 1400 万—1000 万年前,身高仅 1 米多一点,体重在 15~20 千克;“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 400 万—100 万年前,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 300万—200 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向演化。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蓝田人,距今约有 115 万年,是亚洲北部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陕西也因之成为中国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蓝田古人类遗骸化石于 1963—1965 年发现于距离西安 50多千米的蓝田县陈家窝及公王岭。其中,公王岭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中国发现的第二个猿人头盖骨。世界上第一个猿人头盖骨于 1891 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左右。公王岭发现的头盖骨距今大约 115 万年,陈家窝出土的下颌骨,也距今大约 65 万年。从遗迹现场堆积的厚厚灰烬层与大量打制石器看,蓝田猿人已经能够用火,并且能够制造简单的石质工具。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因为火既可以御寒,也可让猿人逐渐吃上熟食,从而大大促进人类大脑结构的完善和日趋复杂,从而加快人类体质的进化过程。比起现代工具,蓝田猿人的打制石器尽管显得非常简单和粗糙,但却是进行真正劳动的标志。真正的劳动乃是人的行为,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把人提高到一切动物之上。可以说,正是蓝田猿人打击石器的声音,敲响了人类文明的钟声;正是他们采集的星星火种,点燃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陕西古代文明”展史前部分展览场景

◎古人类进化简表

蓝田猿人拉开了迄今可知的陕西历史的帷幕。除蓝田猿人的重大发现之外,陕西古人类的遗骸、遗迹发现层出不穷,从猿人到智人各个阶段的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物都有。从 20 世纪 20 年代在陕北发现河套人化石到现在的近百年中,先后发现不同时代的人骨化石及文化遗址一百余处,其中最重要的有陕西洛南盆地直立人旷野活动地点和洞穴生活居址、1978 年在大荔发现的一具完整的头骨化石、黄龙人遗址以及黄河壶口瀑布的龙王辿遗址。

洛南盆地直立人旷野活动地点和洞穴居址距今 80 万—25万年,共发现 268 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是目前所知全球最密集的早期人类活动区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洛南盆地旷野旧石器遗址群发现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在东亚区域非常少见,而在欧亚大陆西侧和非洲大陆的阿舍利文化中却比较常见。这一方面给传统观点即东方没有“阿舍利手斧”的说法造成冲击,同时也为学界重新审视旧石器时代早期欧亚大陆人类技术交流提供了新的线索。洞穴居址以洛南花石浪龙牙洞最为典型,已揭露遗址面积 140 余平方米,从中清理出 3 层古人类居住踩踏面、灰烬层、烧骨、烧石,还获得哺乳动物、鸟类、水生动物化石 20 余种及各类石制品 3.5 万余件。因其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和制陶业的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被评为 1997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距今 20 万年左右的大荔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处于从猿人向智人的过渡阶段。他们比蓝田猿人有更大的脑容量以及渐渐隆起的前额,表明人类的智慧在逐渐增加。大荔人头骨面部的一些特征与现代黄种人比较接近,因此,有人认为大荔人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黄色人种。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乃至东亚古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是探索黄色人种起源和发展奥秘的一个重要根据。

距今约 5 万—3 万年、发现于黄龙县杨家坟山的黄龙人,是处于晚期智人较早阶段的一种古老类型。其头骨化石显示出与蒙古人种关系密切,为研究亚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提供了线索。而距今约 2 万—1.5 万年的龙王辿遗址,则属于中国细石器工业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存。出土的石磨盘、磨制石铲等遗物,应是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标志着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

陕西境内出土的各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及遗物,代表了人类不同时期的体质特征和文化特点,可以将史前先民各个时期的体征和文化,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进化系列。蓝田猿人和大荔人则是这个系列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个典型代表。也正是从蓝田人和大荔人开始,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文化开始逐渐走向中华文明的中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