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世界地理观

悠久的东西方贸易交流史与中国古代舆图的视界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和西域诸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贸易通商路线,也就是享誉海内外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26年,历经13年漂泊回到长安的张骞,详细叙述了西域诸国国情,建议汉武帝起兵征讨匈奴。他还提起到曾在西域打听到一条早已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通道起于中国西南中心,过身毒(今印度),抵达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于是汉武帝遣人前去考察这条蜀—身毒道,但是由于所经地区皆为蛮荒之地,瘴气弥漫,加之考察人员水土不服以及滇地土人的阻碍,未能延续这次考察。据现代专家考据,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在战国时代可能就已经成形,当时,强权的波斯帝国已被亚历山大帝国击败,希腊马其顿的势力甚至一度波及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帝国对各民族施行兼收并蓄的怀柔政策,倡导各地行政长官自制,这一举措促进了亚欧经贸繁荣和东西方商道的畅通。秦时期,中亚的塞琉古王国(即大夏)代替四分五裂的亚历山大帝国充当起中亚的贸易中转站,新兴的罗马共和国也急需延续这条贸易商道,以便满足元老院贵族越来越膨胀的对丝绸等奢饰品的需求。统一的印度孔雀王朝首次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这些外部条件加之巴蜀地区的丰富物产和丝绸,有可能使南方丝绸之路在张骞还没有打通草原丝绸之路的时候,就已经繁荣起来了。

与此同时,中国舆图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现存舆图多为汉代的图,如《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木板地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图》等。这些早期地图还仅仅停留在对地方局部行政区域范围的描绘。其后,中国地图测绘迅猛发展,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以及其缩本《华夷图》内容丰富,表示了北至长城、东到朝鲜、西达西域、南抵越南的四至范围。但是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往多靠他国中转,对中华四邻以外的世界并不十分清楚,唐时期,虽然在怛逻斯战役中唐人第一次与来自西亚的阿拉伯帝国血腥交锋,但对于世界其他角落正在勃兴的文明知道得并不多。这一点从南宋《华夷图》中关于四邻藩国仅有契丹、高丽、夏国、于阗、天竺、交趾等国的稀疏描绘中就能看出,这甚至不如汉朝时对远方国度的认识。

(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

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口述《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过了宋、辽、金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战乱之后,草原帝国首度统一中华,于1271年建立元朝。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而蒙古帝国地跨亚欧的版图也为东西方商旅道路的再次贯通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当时从西亚出发的陆路和海路,都可以北抵元大都(今北京),南达泉州港。大量的阿拉伯和欧洲商队往来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繁荣的贸易甚至吸引了远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来觐见忽必烈大汗,马可波罗就是在这之后再度来到中国的。

其后的明朝,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种植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各大商品中心成为货物集散地,大批来自南洋的贸易商和船队往来于中国各大贸易港口。繁荣的商品贸易加之马可波罗带来的大量西方风土人情和知识,使知识分子和统治者萌发了探寻西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横空出世的第一幅世界地图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一幅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应运而生。《大明混一图》原件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世界地图。该图主要表现了明朝行政区域以及周边和海外的居民地、山形、水系等的相对位置,图面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罕见的国宝级珍贵文物,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览这一巨幅山水画卷,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图中绝大部分范围都是人们熟悉的中国东南沿海和蒙古草原的范围。进一步分析,你会惊讶地发现,《大明混一图》是真正的世界地图(当时东西方已知大陆)。这幅世界地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一,它是从大明王朝的角度绘制的,天朝上国、万方之主的思想显豁;二是当年绘图者资料缺乏,只能从往来商旅人员口中打探西方世界。

用今天的认识来分析该图,你会发现一些让人震惊的细节,引人遐想。

(《大明混一图》)

中原地区的水系、城郭和名山都有清晰、准确的表达。图中所有水系均采用湛蓝色线条绘制,或粗或细,变化有据,如果不细细品看,恐怕难以找到母亲河——黄河的踪迹。其实,图中黄河从源头至大海,均为赭色表示,这一颜色仅仅谱在黄河之中,可见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农业兴盛的明代人心中是多么独特。黄河流域的支流洛河、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都表示得极为详尽、真实,甚至地处黄河上游的支流黑河、白河的流向和源头都极为精准,不得不赞叹明代地图测绘的准确性。但在黄河的一些二级支流却存在一些明显的错漏:渭河的支流泾河和北洛河直接汇入黄河干流,实际上泾河在西安北部汇入渭河,著名的“泾渭分明”一词便来源于此,而北洛河也在华阴一带先注入渭河,再同渭河一道汇入黄河。还有湟水的一级支流大通河(其实无论是长度还是径流量,湟水应该是大通河的支流)在河源的位置竟与内流河弱水同源,我们知道,虽然两河均源自祁连山腹地,但两河河源被托来山和托来南山分隔于祁连山南北。黄河流域内的湖泊较少,处于陕北内流区的红碱淖在图中却有明显表示。泰山、嵩山、华山等名岳也清晰绘制于合适的位置,黄河流域内的济南府、开封府、西安府和太原府附近,居民地注记集中表现,反映出明代各地的人口布局和繁荣程度。

海河流域的滹沱河与永定河的上游桑干河表示得较为准确。滹沱河源区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清晰可见,而潮白河的源头地区似乎与滦河的源头有所联通,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明代人对长城以北的近中原地区缺乏详尽的地理认识。图中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连接五大水系,直接反映了漕运的发达,间接印证了明王朝工商贸易的繁荣。黄河在开封府以南沿今天的黄河故道直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堤,才结束了这一段黄河南浚的历史,形成了今日的黄河下游干流走向。淮河流域的各条支流表现得非常详尽,从这一点不难想象,中国古人的活动范围始终集中在淮河流域,多年来与淮河水害的斗争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淮河的认知。

标绘详细的江南区域

长江流域是中华先祖蚩尤的兴起之地,古时被称为九嶷,自古以来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大明混一图》对长江流域的描绘较之黄河更加详尽,鄱阳湖、洞庭湖、赣江、湘江、资水、沅江、汉江等流域内的江河湖泊相对位置较为准确,足见明代长江流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诸河的水系也都有完整表述,唯有西江上游的南盘江没有描绘,只标出了西江北源北盘江的走向,北盘江的源头,贵州的草海也标得清清楚楚。而南盘江为什么没有标明呢?可能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编绘者缺少南盘江源区的滇地资料有关。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才平定云南,直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始设贵州布政使司,而《大明混一图》成图于公元1389年,所以对于云南区域的资料也仅限于前朝史籍。直到16世纪,徐霞客才第一次指出了西江有南盘江和北盘江两个源流。

(徐霞客(1587-1614年)

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

滇北川南的雅砻江与其支流安宁河的关系就十分混乱,这一区域山大谷深,处于横断山脉东部的阶梯面上,在地形勘测上有一定的困难。而长江正源在图中表示为今岷江的源头,也是受到《禹贡》“岷山导江”的误导。但是图中对于深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星宿海、白河、黑河甚至雅砻江源区的扎曲竟然有异乎寻常的明确资料,着实让人惊讶。据历史记载,蒙古初定南方时,征讨南国大理的铁骑曾经借道青藏高原东部,绕过蜀地,直取云南,走的就是图中标示极为清晰的这一区域。今天,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片水草丰美的高原牧场仍旧聚居着蒙古族,据说就是当年南征路过高原时留下的士兵后裔。也许,《大明混一图》在编绘时翻阅了大量元朝史料,才得到这一地区详尽的地理空间信息。

对三江并流区域的了解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才将安南(今越南北部)收入版图,并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弃守安南,罢交趾布政司。所以明王朝在前期就更不可能详尽了解中南半岛的山川地物。也不知是该图受到版面限制还是方位判断有误,整个中南半岛严重变形,其中的水系如红河、湄公河、披即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也跟着萎缩变形了很多。《大明混一图》最南端的岛屿甚至涵盖了赤道以南的爪哇岛。这里面的水系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澜沧江在昌都往上分为两支流,分别是扎曲和解曲,图中表达得很好;而怒江源头在图中标有一个小湖,我们知道,怒江源区段称为那曲,那曲就是源出高原湖泊错那湖。今天,乘坐青藏铁路翻过唐古拉山口第一个看到的景观就是错那湖,这里是真正的怒江源区。明朝时期的人如何得知藏北羌塘草原的事情,推测应该是出自唐蕃古道(经过那曲)的相关记载。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就很难判断是什么江了,如果根据当时内地人掌握的资料来看,他们应该不会忘记表示西藏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圣河——恒河。而伊洛瓦底江虽在高黎贡山以西,流域内多为不毛之地,但云南自古就存在的茶马古道就是通过这座山将印度与云南联通起来,所以古时候伊洛瓦底江又叫做“大金沙江”。既然三条河流都这么著名,为什么图中含混不清,仿佛雅鲁藏布江注入了伊洛瓦底江,而恒河和其支流卡克拉河像是在下游也注入了伊洛瓦底江呢?答案似乎是藏人对于这条大江的去向其实非常糊涂,尤其是流过了有“隐秘莲花”之称的墨脱后,更是难觅江水的踪影。而“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源出西藏察隅县境内,也是从藏东南神秘区域流向南方的大江。在当时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很容易认为雅鲁藏布江就是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而恒河及其支流对于中原的明王朝绘图者来讲同样神秘莫测,于是也就都将之归于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支流了。其实,这一区域的水系形态直到100多年以后,才有少部分被徐霞客搞清楚,这位身体力行的旅行家曾经确定了金沙江应该为长江正源的事实,使谬传了上千年的“岷山导江”得到了更正。

认识模糊的关外区域和夸张表达的朝鲜、日本

《大明混一图》对东北奴儿干都司地区的描绘存在较多误差,究其原因可能是明代关外女真人势力聚集于白山黑水之间,难以实地进行测绘和测量。辽河和鸭绿江的绘制还较为准确,并且指出了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事实;但是松花江和嫩江严重萎缩,不符合实际的长度和地理跨度。相比之下,黑龙江则变成了“缩水版”黑龙江,源区竟然没有包括图中同样表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事实上,呼伦湖和贝尔湖是黑龙江上游的重要湖泊。

同样有趣的是明朝属国朝鲜和琉球的表示方法和位置。朝鲜半岛的大同江等三条原本各自不同的河流,被认为是同源,而且均认为长白山天池就是朝鲜北部三条大河的共同源头。当然,当时的朝鲜人事事都要仰仗于大明国,对于地图测绘和地理发现,估计很难有所建树。这一点从流经其首都汉城(现首尔)的汉江源头的谬误就不难发现。汉江发源于金刚山西部,这里距离朝鲜东海(日本海)尚有一段距离,而图中却用汉江将朝鲜东西两边的海洋直接串连起来。

东海之外,有台湾岛所在的小琉球,位置比较准确,而图中小琉球靠北一些的一个小岛就是明朝属国琉球国,这一位置也十分贴近琉球群岛的真实位置。让人疑惑的是,东瀛日本在地图上表现得异常夸大,其版图甚至可以和整个东北地区相比,本州岛上的国都平安京和琵琶湖等都清晰可见,为什么对于一衣带水的东部邻居会如此缺乏了解?我们知道,明代早中期,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南部失败的封建主就召集武士、商人和浪人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烧杀抢掠的海盗行径,中国称之为“倭寇”。北起山东,南到广东,倭患横行,沿海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王朝痛感东海邻邦的威胁,故在地图中有意夸大日本领土面积,让其“阻塞”于东海之外,时刻提醒明朝军民,倭患不可一日不除。

对蒙古和西域的人为淡忘

《大明混一图》对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和西域的描绘虽然比较仔细,但是由于明王朝失去了对两地的管控和经营,这里的山川地物大多有些失真。北方有蒙古残部——北元在和林站稳脚跟,准备与明朝一决雌雄;西域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这两大区域在图上被茫茫大漠和群山隔离在塞外边地,这种画法可能反映出明王朝对草原前朝的畏惧心理,寄希望于他们好生地牧马放羊,远离中原。在北元分裂为瓦刺和鞑靼,大举南侵的残酷现实面前,这种一厢情愿的阿Q精神最终荡然无存。

第一次在中国古代舆图中描绘出来的印度次大陆

在西南的邻邦中,察合台汗国分裂后建立的西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为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帖木儿帝国。这一势力的崛起是印度次大陆日后被进一步伊斯兰化的前奏。2个世纪后,印度次大陆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以前,一直被帖木儿贵族建立的莫卧儿王朝统治着。《大明混一图》第一次展现了印度次大陆与中华的关系,虽然相对位置、关系准确,但是对印度的不了解还是导致这片原本200万平方千米的半岛大陆仅相当于山东半岛的面积。帖木儿帝国南北的大河——印度河和阿姆河、锡尔河都有大致的表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被混为一谈,并没有明显的海峡加以隔离。

对西亚、地中海和东欧的惊人了解

自从14世纪伊利汗国分裂割据以来,世居阿姆河流域花剌子模王国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乘机进驻两河流域和土耳其,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中东地区和东南欧,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国家。《大明混一图》成图时期,新成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在欧洲疯狂扩张,所以中东和欧洲的地图绘制的不是那么准确,不但河流流向错误,甚至连地中海都没有清晰地用水色填充,可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亚欧商旅的破坏性。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一个商人赶着骆驼来往于亚欧之间,东西方贸易仰仗千年的丝绸之路被迫中断,从而引发了15、16世纪航海大发现。然而详细读图还是会发现阿拉伯半岛、红海以及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重要地标。地中海的海岸线清晰可见,虽然被东西拉长并旋转了近90度,但是并不妨碍你观察到尼罗河三角洲、亚得里亚海。地中海中注记众多的“岛屿”猜测应该是希腊半岛和意大利城邦集中的亚平宁半岛。西欧诸城邦国此时的手工业极为发达,民众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世界的期望越来越高,一场撼动思想的革新——文艺复兴已经从佛罗伦萨发轫。

此时的东欧,虽然处于钦察汗国的末世统治中,但势力范围内的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相继脱离钦察汗国,使原本风雨飘摇的钦察汗国雪上加霜。《大明混一图》对这一区域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伏尔加河流域和黑海地区,但奇怪的是,图中对里海的面积绘制过小,大概是因为里海处于伊斯兰世界和草原帝国的交界处,去过那里的人较少,而且可能和扼守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国的独立有关。图中详细描绘了黑海西岸和北岸的多瑙河以及第聂伯河。多瑙河沿岸被哈布斯堡家族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控制,他们此时正和西欧诸国共商计谋,以对付迅猛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

现代文明没有发现的非洲南部海岸

《大明混一图》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第一次出现了非洲!地图中表示的非洲不单单是北非和东非,甚至包含南部大陆和西非,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讲?原因在于最早对非洲进行系统性探险的葡萄牙在14世纪末几乎毫无动作。

葡萄牙人于1415年第一次到达北非摩洛哥的休达,以此为跳板,分别遣人从陆路和海路对西非进行探险。1434年航海到达今摩洛哥南部的博贾多尔角,1442年到达今毛里塔尼亚的布兰科角,2年后发现非洲最西端的佛得角,又过了16年,葡萄牙人才航海抵达塞拉利昂,1474年发现今加蓬海岸。一直到1487年,迪亚士才率领船队从安哥拉海岸出发,继续向南发现南部大陆海岸,遂于1488年历经风险发现了好望角,到达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在非洲大陆的东方,明朝人的速度似乎更快,郑和率领的明朝特混舰队于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航行到了东非,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初),首度跨越阿拉伯海西行至东非麻林迪(今肯尼亚)。要知道,此时的欧洲人还没有正式开展对非洲的“发现之旅”,这比达伽马到达东非海岸早了80年。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郑和下西洋之前25年,就能详尽地在图上描绘出非洲东部、南部和西部的海岸线呢?难道中国人环绕非洲航行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有事实表明,在南非北部发现的中国陶器,甚至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东开普省的石刻艺术也有描绘中国人的图案。这些中华文明的印记缘何可以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留在非洲大地上?答案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遗存与当年繁荣的印度洋海上贸易和阿拉伯商队贯穿撒哈拉沙漠去南部贸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很可能是他们带过去的。

回到《大明混一图》的非洲部分,非洲版图中描绘了两条由南向北的河流,一条在东,汇入红海,一条在西,汇入地中海的东部。这条西边的河流很像尼罗河,但是东边的河流汇入红海绝不可能,因为红海气候干燥,即便在当时也不可能有南部的大河汇入,唯一的可能是这条河为尼罗河支流青尼罗河。青尼罗河从埃塞俄比亚高原发源后,向北在喀土穆汇入白尼罗河。

内陆大湖之谜

《大明混一图》中大陆中央有一个超级大湖,不但是图中谱色的水域中面积最大的,而且占据了非洲的近一半面积!据考证,这个湖来源于阿拉伯人的传说;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存在一个大湖,面积超过里海面积的十倍以上!非洲不乏大湖,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等大湖遍布东非大裂谷和撒哈拉的盆地中。这个在传说中被极大夸张的湖会不会是乍得湖呢?熟悉乍得湖的人知道乍得湖是一个季节湖,并且是第四纪古乍得海的遗存。在20世纪中期,乍得湖的面积足有28000平方千米,而现在干旱时期,乍得湖的面积会急剧萎缩为不到3000平方千米。这种趋势表明,或许在14世纪,乍得湖的面积远大于今。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有考证说《大明混一图》中关于非洲南部大湖的存在来源于传说,也就是说,无法确切知道是否有阿拉伯商人到达过那片神秘的水域。可是,在这时期之前的伊斯兰教南传过程中,穆斯林商人就赶着驼队到达摩洛哥南部的马里贩运热带国家最需要的食盐,并将黄金、皮革和黑奴运送到地中海。这时期的马里帝国以东早就有一个卡努里帝国,由当地的沙漠居民建于乍得湖以东,在14世纪时又将其政治中心迁移到乍得湖以西的博尔努。这一围绕乍得湖建立的帝国同马里帝国一样,贸易繁荣,常有阿拉伯商人往来。仅凭阿拉伯商人实实在在到过乍得湖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图中描绘的就不可能是乍得湖。

(摩洛哥南部的马里帝国遗迹

始建于公元800年的马里杰内古城位于西非马里中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上,以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面积超过里海十倍以上”的传说中的大湖就是世界第四大湖、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由于图中判断的尼罗河便发源于这个大湖,而事实上,尼罗河源头最早就被欧洲探险者勘定为维多利亚湖(今发现源头位于维多利亚湖以南更远的地方),这里算是尼罗河的一个重要源区。居住在大湖周围的河湖尼罗特人直到公元1400年仍然没有形成王权统一的国家,甚至没有和北部沙漠地区的居民有直接往来。阿拉伯商人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最南只能抵达刚果河上游,当善于驾驭骆驼的阿拉伯人遇到热带雨林时,就一筹莫展,甚至恐惧,这在现在是很容易想象的情形。所以,这个传说中的大湖应该就是面积达69400平方千米的维多利亚湖,湖中的诸多岛屿也与图中的湖心岛不谋而合。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其面积超过37万平方千米,无论如何这个传说的“水分”太大,误导了明朝的绘图者。

(位于东非高原的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

古代中国人讲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外交哲学,对于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期待,明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孕生了对外输出贸易的需求,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皇权和国力,也让士大夫阶层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强。尽管清代关闭海关,令“片板不得入海”,但是也不妨碍民间创作出唐敖、多九公在海外游历的故事——《镜花缘》。从巨幅世界挂图《大明混一图》来看,中国人的世界观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以前一直是领先全球的,中国古人在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东西方商旅道路的构建、维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