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翔宇
珠城廉州因郡有廉山而得名,这是纪念东汉初年合浦太守费贻勤政清廉的政绩,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廉吏治的期待。《旧唐书·地理志》是这样记载的:“廉州,隋合浦郡,贞观六年(632年)置珠池,八年(634年)改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廉州。”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知道,廉州的名称起于唐贞观八年,最后定名为后世沿用至今则于唐乾元元年。期间,又曾一度属于越州(治所在今浦北旧州),据史书记载,廉州是唐太宗李世民定名的,借大廉山之名,寄意吏属们学习费贻的清廉作风,为国为民,勤政有为。
唐太宗如此推崇费贻,是因为费贻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循吏。两汉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问鼎社稷。时公孙述据有四川一带,割据称王。公孙述素闻费贻才干超人,多次派人请费贻出来协助自己成就霸业。费贻不肯参与军阀混战,跑到深山躲了起来,公孙述穷追不舍,费贻最后只好以漆树汁涂在身上,使全身肿烂,又装疯扮狂,躲过了公孙述的纠缠。不久,刘秀起兵平定群雄,诛杀了公孙述等割据军,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闻知费贻的才能和骨气,请费贻任合浦太守。费贻到任后,果然不负光武帝刘秀所托,把合浦治理得有条有理,还引进了中原农耕技术在合浦推广。离任之日,“郡民扶辕百里,送至一大山下不忍离别,后人便把此山称为廉山”。此后,就有了廉江(西门江)、廉泉、廉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合浦被划为十多个州、郡,越州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又有《旧唐书·地理志》中所称的珠池。珠池县在今北海市区范围。在一些史料中,又记有姜州,据考证是廉州划出的一部分而设。在当时,合浦县内曾分划过大廉、东罗、蔡龙、安昌、封山、高城、大都等县,这些都是唐廉州的范围。
唐贞观八年设定了廉州名称之后,到了咸通年间(861—874),廉州又有了一个新名称“海门”。据史料记载是因廉州湾冠头岭至大风江一带的海面似一个门户,朝廷故设“海门镇”。咸通年间是唐王朝从强盛迅速走向衰落的后期,朝廷积弱,外患四起,边境烽烟不断,唐王朝的军队胜少败多,而在此时发生的高骈“海门屯兵”却一扫唐王朝的颓废,一振唐军的雄风。当时南诏军队攻陷邕州,占据安南,唐朝军队虽以八道兵马驻守海门(廉州),却依然一败涂地。危急间,朝廷派高骈为岭南节度使屯兵海门,高骈亲率五千精骑兵突袭南诏军后方,大获全胜,威震敌胆。经过半年多苦战,收复了失地。高骈“海门屯兵”因此成为经典战例载于史册。廉州的军事地位此后也引起历代王朝的重视,唐朝曾一度把安南都护府行营设在海门(廉州)。唐代在全国仅设六大都护府,相当于全国六大军区,由此可见海门(廉州)地位的突显。到了宋朝,廉州又有了一个新名称“太平军”。军是宋朝的区域设置之一,相当于“州”,廉州改称“太平军”。设置的时间虽然很短,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设至咸平元年(998年)撤,只有十六年,但地位的重要性并不因此削弱。因为宋朝以前,廉州一直都是中国内陆地区通往安南和东南亚各国的主要海路通道,唐宋以来的军事地位日益突显,为此朝廷还在西门江入海口的乾江港设置了两个边防关寨,宋王朝多次对交趾用兵都是从廉州集结出发,所以,廉州改称太平军的时间虽然短,但在此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却不少,如宋太宗征交趾,李度出使交趾,宋镐、王世则等往交趾宣诏,交趾王“遣牙内都指挥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至太平军迎”(迎接宋镐、王世则),刘澄出兵等,都是以太平军(廉州)为通道。
在唐宋之交,廉州还设过“媚川”。这是五代十国末期南汉后主刘为在海门置兵采珠而设。南汉后主刘趁五代十国之乱割据合浦自立,为了扩张国力,专门派兵八千采珠,称为媚川都。媚川都自南汉大宝五年(962年)设置,到宋王朝统一中国,开宝四年(971年)撤销,时间仅九年,由于刘设军队采珠,开了以军队采珠的先例,此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媚川都的设置因此传诸史册,流传后世,世人以水怀珠而川媚,遂称廉州为媚川。“媚川瑞彩”曾被评为珠乡“古廉阳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