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5 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

一般情况下,大家通常认为,一个人爱读书,那就意味着他会读大量的、类型庞杂的书。但其实,如果你是出于个人趣味去读书,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是这一点对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来说却没什么用。原因很简单,只读一遍肯定会忘记。

大家周围有没有这种人呢?就是看上去好像读过很多书的样子,但是谈吐之间却完全感受不到什么通识的那种人。

我敢打赌,这类人应该都属于“读过很多书,但是都只读了一遍”的类型。这种“宽泛浅略的阅读行为”无论重复多少回,都无法提升知识的贮藏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然后再一遍一遍地去仔细阅读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这种“有阅读价值的书”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简略阅读大量书籍”。

采取“T字型读书法”

或许你会想:什么嘛!这不还是需要读很多很多书吗?事实虽是如此,但是请注意,在这里,“宽泛浅略地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所以宽泛浅略地快速浏览大量书籍,而并不是“宽泛浅略地随手翻阅”。如果在宽泛浅略的浏览过程中,找到了那本“有价值的书”,那么就要紧抓这本深入钻研。这就是所谓的:只有通过“T字型读书法”,才能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度。

或许,你可以回顾一下自身的读书经历,是否曾经太“宽泛浅略”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陷阱,大多数人都曾经跌进去过。我自己也曾经在某个时期掉入过这个陷阱。

 

当初,我从广告公司转职到咨询公司时,也曾经选择了“宽泛浅略的读书方法”。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时期专攻美术史,对经营学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把一般商学院会使用的经典书籍约100册全部读完。

在那两年之内,只经营学类的书籍我就读了差不多有200册。结果自然是超级失败。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只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浏览一遍,并无法让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扎根。如果只浏览一遍就能记住一本书的内容,那只能说明这本书写得太过简单了。

我们所需采取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反复咀嚼消化一本有深度的书籍。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提高我们在知识生产方面的基础体力。那些只把一本书读一遍就觉得“啊,彻底懂了”,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不断读新书的人,需要多加留意。因为这种读书方式最终只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毫无涵养、只会说“这个好像在哪儿听过”的浅薄之人。

用半年时间,坚持只读同一本书

有些人会不断重复深入地阅读同一本书,并进行着新奇特殊的知识生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阿伦·凯伊(Alan Curtis Kay)。凯伊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在人们进行个人化知识生产时所使用的电脑,也就是“个人电脑”这个概念的人物。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电脑都是由政府机关或大型银行等组织重金投资购买的,电脑也由组织成员共同使用,这在当时是常识。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阿伦·凯伊的思想是多么具有前瞻性了。

 

说到这儿,阿伦·凯伊在谈及自己如何想到个人电脑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提到了一本书。那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作品《谷登堡星汉璀璨》。这本书恐怕很难理解,或者说无法理解吧,我自身也挑战过无数次,但说句实话,我并没太懂他想要说什么,表达些什么,所以次次都是铩羽而归。然而阿伦·凯伊没做特别的事,只是花了半年时间反复阅读了这本难懂的书,最终得到了天启——“电脑最终的形态会更加接近媒体,而非计算机”。

 

整整半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一门心思只读一本书。或许你会觉得只有专职研究类的工作才有这种特权吧?(注:凯伊当时是隶属于全录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但是我之所以举这件事为例,是因为它其实是一个展现知识生产和深入读书之间关系的好例子。

一提到读书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期待听到的都是那种“能立即高效读完很多书”的技术。但我认为,其实这种立即读完很多书的方法并不能为你增加知识生产方面的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