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3 把读书想象成“投资股票”

一本书不用全读完,而应基本遵循“选读”“跳读”,只在例外情况下才全部读完。对于我的这种理论,或许会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觉得如此读书“太浪费了”吧。毕竟难得买了本书却不把它全部读完,这实在是有些浪费。

这种态度我其实也是理解的,但我要反驳一句:“在对工作毫无帮助的书上投入珍贵的时间,这不是更加浪费吗?”话说回来,我们其实并不应该将读书当成一种消费行为,而应该将其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我们之所以觉得书读到一半就扔的做法很浪费,其实就是因为将读书当成了一种消费行为。

的确,花钱买了一份冰淇淋,结果吃到一半就扔了的话,会给人一种浪费的感觉。然而,读书其实本就不是消费行为,而是投资行为。投资的本钱,就是为购书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而它回报给你的,则是一些非经济型的报答,如知识和感动,以及一些经济型的报答,如工作上的好评与晋升、加薪。

“机会难得,所以要全部读完”,这种想法是在浪费投入

此处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我们将读书当作一种投资行为,而这最大的投入就是“我们的时间。”也就是说,读书这种投资行为,其实就是我们投资了时间,并据此会收到一定的利益。“难得买了一本书,没全读完就是一种浪费”,这样想的人,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稀有资源——时间。对于我来说,选择这样做真的很浪费,但是他们却对此不以为意。

已经投入的金钱因为各种恶劣影响波及到了意志及决断,这在财务会计领域可以解释为“沉没成本”。

例如,方案A和方案B,双方都面临不追加投资就很难再推进下去的困境。这时候,两者已经投入金钱的多寡,就会极大地影响追加投资的意向。假如迄今为止已经为方案A投入了大笔金额,而方案B却没有投入那么多,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为方案A追加投资。

其实,本来应该做的是去预估方案A和B在追加投资之后的回报值,冷静透彻地分析之后,再去决定为哪一个方案做追加投资,但是人们都会被已投入金钱的多寡带偏思路。

 

同样的,这种偏颇也时常体现在读书上。

正如我在原则2中所述,读书的基本原则就是“跳读”。值得阅读的部分如果只有一页,那就只读这一页,接下来读别的书就好。不论是对300日元的文库本,还是1万日元的精装书,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读书,就是付出我们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投资,从中获得丰厚的人生回馈的一种投资行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投入的时间和获得的回馈之间的平衡。因此,当你判断出在此基础上再投入更多时间,也无法更多地获得回馈时,你就该和手中的书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