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变

关汉卿文名甚高,无论是在当世还是在后世。这一点和那些生前文名不显、死后才慢慢被后世发现的大作家颇有不同。

但在元代,他仅仅只是一个文人而已。因为没有社会地位,正史或高文典册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在零星的野史或笔记杂录中,我们才慢慢拼凑出他并不完整的一生。

他的生卒生不详,或说是1210年前后至1300年前后,大概生于金末元初时期。

他籍贯不详。或说是山西解州,或说是河北祁州,或说是北京大都。这三个地方,都是他生前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在他的一生中,都有重要的影响。无论取哪一种说法,他们都在北方,是金人及元人统治的地方。

他祖籍不详。或说他的远祖是关羽。金灭北宋之后,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划江而治。关汉卿家在北方,因而就留在了金人统治区内。他的父亲关怡在金朝或许是一个小吏,因而他的家境要好过一般的平民百姓;他的叔叔关灿是医户,关汉卿后来精通医术,或许与此相关。

金人入主中原后,推行汉族文化,遵循着前朝的科举取士制度。作为汉人的关怡,在北方沦陷时,没有离开故土,和大多数北方人一样,他做了金朝治下的一个小吏。

让我们把目光暂且投向山西解州。

1210年前后,关汉卿出生了。不难想象,作为汉人,关家祖上以至关汉卿父亲这一代,大都遵循“奉儒守官”这一传统,这也是绝大多数士大夫家庭的必由之路。要走这一条路,就必然要通过科举考试。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知道关汉卿幼年时接受教育的详细情况,但他接受了传统经典的教育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没有传统经典教育深深植根于他的血脉中,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打下的深厚的童子功,也不可能会有以后的元曲大家关汉卿!他的杂剧中,且不说思想倾向,单看那些丰富的、充满奇情壮彩的文辞,出入经典、纵横捭阖、信手拈来的典故,就深深表明他的传统儒学功底之精深。

在学习经典、一心一意为科举做准备的同时,青少年时期的关汉卿也深受家乡另一种风俗的影响。解州是盐产地,当地建有祭祀盐神的池神庙,每当春秋祭祀或是其他重要的节日,村民都会来拜祭,有时还会碰上搭台唱戏的大活动。

戏剧最初和民间祭祀不无关联,只是这种萌芽在历史的发展中没有发展壮大。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勾栏瓦舍的兴盛,戏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宋代杂剧的发展,为元杂剧奠定戏剧折子和行当角色的基础。

池神庙的搭台唱戏,在青少年时期的关汉卿心中种下了一颗戏剧的种子。也许,在当时是模糊的,是无意识的。一旦这颗种子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和契机,一定会破土而出。

据文献记载,关汉卿曾为“太医院尹”,在金代“太医院尹”为二品之职,若关汉卿果真是“太医院尹”,一则是太年轻,二则官居二品之职的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正史不可能无载。而如今,我们在正史当中丝毫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信息。

根据合理推测,我们只能相信关汉卿父辈中有人是医户,而关汉卿除了接受经史的正统教育外,也一定耳濡目染,旁学杂收了一些医学知识。学医,便相当于有了一技傍身。也许那时的关汉卿并没有把学医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但他却在家学濡染之下,有了旁人没有的便利。日后,关于他医术高明、妙手回春的传说不少,而他的杂剧中,也有不少医学方面的术语。

如果历史的轨迹没有发生转变,如果金朝没有被元朝所灭,或许,关汉卿就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到了科举应试年龄后,走上科举取士之路。

但是,时势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公元1210年,铁木真公然羞辱了要求他朝拜新君的大金使者,这个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雄鹰,羽翼已丰满,对昏懦无能、日渐衰微的大金,早已不放在眼里。

第二年,蒙古大军铺天盖地逼近金国的西京,守将弃城而走不说,还串通几个心腹,将前来兴师问罪的皇帝趁乱毒杀,金国将皇帝的女儿进贡给成吉思汗,意欲求和,却依然阻挡不住铁木真一路向前、直逼中都的野心。

铁蹄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哀鸿遍野。铁血的蒙古军,仿佛杀红了眼。

这样的环境下,关汉卿怎能安心求学?如风中残烛、苟延残喘的大金,又怎能确定给天下士子一个应考的机会?

十几岁的年龄,正是谋取前程、积极应考的大好时机。

在战乱稍稍平息的境况下,满腹经纶的关汉卿不得不离开家乡解州,去往解州的首府平阳。他期待着,在那个更广大的舞台上,能谋得机遇。

平阳是帝尧建都之地,那里气象不凡,曾是仅次于金中都的胜地。

平阳也是让历史学家颇感惊讶的地方,蒙古军所到之处大肆屠城,而这里却是幸免之地。也许是平阳的文化和经济繁荣,让铁木真在举起屠刀之际,略有迟疑。毕竟,蒙古的统治,也需要维持这样的重镇。

在这里,异常繁荣的市场文化,让一心谋仕的关汉卿深深触动。

在目前的乱世之中,正常的人生轨迹早被打乱,科举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正常开科。在家乡萌生的那颗戏剧种子,在平阳兴盛的戏班子的催动下,按捺不住要拔节生长了。

所学的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在科举上,至少也可以用在戏文上呀。来到平阳,他也得为自己的生存谋取出路。而这里除了大大小小的戏班子,还有专供戏剧人聚集的散乐大行院。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上,这里的人似乎没有受到太多战乱的扰攘,对生活依然抱有热情,唱戏、唱曲、观戏的,异常繁盛。

平阳“士庶薄文章”“歌舞盛优倡”,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因缘际遇,关汉卿在平阳结识了大行院中的一批人,如善于写剧本的狄君厚、于伯渊、孔文卿,还有后来与他成为好友的石君宝。交流切磋和耳濡目染当中,关汉卿也开始了他的杂剧创作。

他生来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深厚的经学功底、多智的倜傥个性和旺盛的市民需求相结合,还有胸中喷薄而出的激情,促使他创作出一系列的杂剧。我想《单刀会》《西蜀梦》这些历史剧,应当诞生于这个时期。

是的,这个时候的关汉卿,面对着江山易代,面对着神州陆沉,面对着自己的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科举之途就此被打断,青春的激情和热血,理想的鼓噪与压抑,让他像一个天才一样,创作出了反映他心境和期盼的历史剧。

在剧中,他借历史人物关羽,抒发了心中的志气和积郁。

在《单刀会》中他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以忠义神武著称于世的蜀汉大英雄关羽,讴歌他的英雄气概,并将江山易代之际汉族人民不甘屈服的抗争情绪融入其中。他呼唤像关羽一样的大英雄,在陵谷变迁的关键时刻,所向披靡,叱咤风云,带领汉族人民挣脱蒙古铁蹄的践踏和锁链的束缚。

“百忙里称不了老兄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关汉卿的胸襟和气魄不言而喻。

但高扬的理想旗帜,在灰暗的现实中被掩盖了光芒。英雄的心在泣血!他知道理想的可贵、勇气的可贵,也知道现实的残酷与世道的悲凉。

所以在同样以关羽为主角的《西蜀梦》中,他写了英雄人物的失路之悲,写了英雄的悲剧。在《哭孝存》中,他对造成英雄悲剧的深刻社会原因予以揭示。

他一出场,便卓尔不凡,将元杂剧推向了一个高峰,并引领它继续奔向繁荣的大道。

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不屈自尊心,那干预现实的昂藏勇气,那抗拒邪恶的顽强意志,那激浊扬清的爱憎倾向,是青春的关汉卿对这个世界的宣言。

所以,他的杂剧,模仿不了,因为那里面融进了他高扬的生命意志和个性特色。

也许他还年轻,涉世不深,还没有在现实的历练中扎下深深的根,他只能借历史人物来传达他的心声。但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在人心中的。他巧妙地选取了具有巨大民心凝聚力和民间影响力的独特人物——关羽!这个主要人物的选取,也让他的杂剧,甫一诞生,便有了极大的观众基础。

种种机缘巧合,让他和他的戏剧,在诞生之际,便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