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大家了解,人类的许多认知和见解,有时可以在历史发展的某些时段得到重合或认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悄然掀起的国学教育运动,恰恰与现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重拾极为相似,其因果大体也是经历由怀疑、批判、否定,到重视、回归并再造这样的过程。
20世纪前半叶,可谓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时代,最为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清末的“中体西用”,尚有“存古学堂”保存国粹,使国学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到了民国初年,特别是“壬戌学制”的颁布,主要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在中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此后中国现代化教育每发生一次变化,西方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就会有所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就有所丧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遭受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或否定。对此,一部分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教育家、文化名流忧心忡忡,并由担心逐渐转而采取行动挽救国学。但是,真正产生影响并引起国人震动的却是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到访。1931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鉴于欧美的教育对中国日益增大的影响,邀请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考察团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考察了中国教育的诸多重镇及学校,提交了《中国教育之改进》的报告书。报告书指出:“外国文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机械的模仿却是危险的。”该报告书主张中国的教育应构筑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不客气地批评:“现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即为一群人所造成的某种外国文化的特殊趋势,不论此趋势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或其他国家。影响最大的,要推美国。中国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只晓得摹仿美国生活的外表,而不了解美国主义系产生于美国所特有的情状,与中国的迥不相同。”“中国为一文化久长的国家。如一个国家而牺牲它历史上整个的文化,未有不蒙着重大的祸害。”报告书切中时弊的评估,使中国知识界与教育界在极大的震动中警醒并反思。随即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界、学术界人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国学教育推行举措,掀起国学教育的声势和热潮,使国学教育得到落实,国学经典深入学校的课堂,进入学生使用的书本,并被整合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
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学教育的热潮,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诸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黄侃、刘师培、顾颉刚、钱穆、吕思勉等大家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潜心研究,整理国故,多有建树,推出了一大批国学研究成果,将国学的归结、分类、条理化、学科化的阐述达到了空前的清晰,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与此同时,教育界、学术界将国学通过渗透的办法,镶嵌入中小学的课程,设立了各个学级的国语必修课和必读书,许多大家列出书单,推介国学典籍的阅读。二是当时出版界向民众普及国学典籍,主要体现在对国学的通俗释读方面,以适应书面语言不断白话的情形。
对于前者,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但后者几乎被忽视或遗忘了,极少再度面世。其实后者在当时的普及和重版率相当高,影响更为深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次整理出版的正是后者。这不仅是因为在那之后均没有重现,重要的是这些通俗释读的书非常适合当今书面语言彻底白话了的读者需求,特别是当读古文和诠释古文已经成为专门家的事情的今天,即便有较高学历的非专业的读者读古文也为之困惑,这类通俗释读国学典籍的书的出版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些书的编撰者文言文功底深厚,又受到白话文运动的洗礼,对文白对应的把握清晰准确。这些书将国学典籍原文中的应该加以注释说明的元素融入在白话释读之中,不再另行标注,使阅读连贯流畅,其效果与今天的白话阅读语境基本吻合,可见那时对于国学的通俗普及还是做了些实事的。
这的确是一些为我们有所忽视的好东西,以致可查到的底本十分稀缺,大多图书馆都没有藏品,坊间也难觅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千方百计中找到了选用的底本,使得旧时通行的用白话释读经典的读本得以再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当时的出版人专门组织出版的一批面向一般民众的国学释读的读本,影响甚大,使得国学经典走入初等文化程度的群体。然而,这些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读本之所以后来为人所遗忘,其原因可能是出版界推崇名家著述或看重对传统典籍的校勘和注疏。以王缁尘为例,虽然其人名不见经传,但他所编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一系列的图书,在当时却十分抢手,曾不断重印了十几版。这主要是当时的世界书局看中了他在清末就创办白话报的经历和对国学典籍把握的功力,使其栖身“粹芳阁”,为世界书局专事著述国学通俗释读的书籍。列入本套丛书的《广解四书读本》(今将其分为《广解论语》《广解大学·中庸》《广解孟子》),曾被认为是当时国学出版的盛典,是当时通俗释读国学的代表。“国学经典释读”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学通俗的释读书籍,整理为简体横排进行出版,为当今读者学习国学经典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范本,是一件大有助益的好事。
还应该提及的是,出版此套书不仅是为方便读者理解经典,还在于让读者通过这样的阅读,了解当时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意义的认同史。那时的国学教育和学习的热潮,几乎与抗日战争同行,而对中华民族的现代认识,正是在这期间形成的;国学的教育和普及,使国人了解并认同了中国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将几千年来的人们对国家的意识,从以皇室朝廷为中心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完成了从“君国”到“国族”的转变。“中国”代表着中华民族全体,是各族人民联合御侮和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图腾。
201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