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雨量站观测的降水量只代表该站或附近小范围内的降水情况,称为点降水量。在分析流域降雨径流关系问题时,需要考虑流域的平均雨量。一个流域一般会有若干个雨量站,由各站的点雨量可以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算术平均法

将流域内各站同期降水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流域平均降雨量,即

式中:为流域平均降雨量,mm;Pi为第i个雨量站的降雨量,mm;n为测站数。

该方法计算简单,适用于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小、雨量站网密度较大且雨量站分布均匀的情况。

二、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法

该方法又称垂直平分法或面积加权平均法。当流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时,假定流域各处的降水量由距离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具体做法是:在地图上标出各雨量站,就近连成若干个互不嵌套的三角形并尽可能成锐角。在连三角形时,对本流域雨量起一定控制作用的邻近流域的雨量站也应包括进去,然后对每个三角形的各边作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和流域的边界构成n个多边形,每一个多边形内正好有一个雨量站。图4-7中虚线为三角网,实线为每个测站控制的多边形面积。在流域边界,如果多边形的一部分跨越边界,则只取本流域内的多边形面积。如果假设这样得到的每个多边形内的降雨量分布是均匀的,并可用其中雨量站的实测雨量来代表,则以多边形面积为权重来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可由下式计算:

图4-7 泰森多边形示意

为流域边界线;为雨量站

式中:fi为第i个雨量站所在多边形的部分面积,km2F为总面积,km2n为多边形数目,αi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通常称为权重(固定值)为权雨量。

【例4-1】某流域设有甲、乙、丙、丁4个雨量站,流域面积F=112km2,各站实测一次降雨量及泰森多边形控制面积见表4-2,试求该次降雨的流域平均降雨量。

表4-2 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

解:将表中有关数据代入式(4-4)得

若站网稳定不变,此法比较简单,而且当测站固定不变时,认为各雨量测站的权重都不变,显然没有反映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因此,若流域内或测站间有高大山脉,用此法会带来误差。另外,若某个时期因个别雨量站缺测或缺报以及雨量站位置变动,将改变各站权重,给计算带来麻烦。

三、等雨量线法

当流域上雨量站分布较密时,可根据各站同时段雨量绘制等雨量线,如图4-3所示,然后推算流域平均降雨量。

式中:为相邻两条等雨量线之间的平均雨量,mm;fi为相邻两条等雨量线之间的部分面积,km2αi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注意αi因各场降雨不同而不同)n为部分面积个数。

等雨量线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善的,能了解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便于分析洪水的组成。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绘制等雨量线图时,还能对流域特性给予适当的照顾,故精度较高。但要求站点较多,且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图,并量算面积和计算权重,工作量大。

四、距离平方倒数法

该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并为美国气象局系统首先采用,也称为客观运行法。其作法是将流域划分成许多网格,每个网格均为一个长宽分别为dx和dy的矩形,如图4-8所示。

图4-8 距离平方倒数法示意

网格格点处的雨量用其周围雨量站按距离平方的倒数为权重求得

式中:Pj为第j个格点的雨量,mm;Pi为第j个格点周围邻近的第i个雨量站的雨量,mm;di为第j个格点到其周围邻近的第i个雨量站的距离,m或km;m为第j个格点周围邻近的雨量站的数目。

由于格点数目足够多,而且分布均匀,可再按算术平均法计算流域平均雨量。该方法改进了站与站之间的雨量呈线性变化的假设,计算过程虽复杂,但便于计算机处理。此外,如果发现雨量不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也容易改成其他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