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暴雨洪水特性

2.1 沁河流域暴雨特性

流域内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1]。暴雨期副热带环流可分为经向与纬向两种类型。在经向环流作用下,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有台风、台风倒槽和南北向切变线等。纬向环流型暴雨天气系统为东西向切变线(具有低涡活动)、三合点和西风槽。前者形成南北向带状暴雨,后者造成东西向带状暴雨。该流域处在太行山区,地形对降雨有较大影响。暴雨的地区分布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增,且基本上是由流域周围的山地向河谷递减。

2.2 沁河流域洪水特性

沁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峰多发生在7月、8月,其中8月出现洪峰的次数最多,占50.0%左右。洪峰出现时间最早为7月上旬,最迟到9月下旬。一次洪水历时平均在5d之内,洪峰陡涨陡落,呈单峰型或双峰型,洪量集中。

从洪水组成情况来看,沁河流域洪水来源多以五龙口以上来水为主。五龙口以上洪水主要来源于润城至五龙口区间,从历年各站最大3d洪量统计来看,润城至五龙口区间洪量占五龙口比例在60%以上,最大可达89%。

从洪水遭遇情况来看,发生较大洪水时,沁河五龙口以上与山路平以上洪水遭遇机会较多。据武陟站1954年、1956年、1966年、1968年、1982年洪水统计,五龙口以上来水与山路平以上来水遭遇的有4场洪水。

2.3 沁河历史洪水

沁河历史洪水远期的有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洪水,近期的主要有1895年、1943年、1846年、1892年、1932年洪水等。

1482年洪水是晋东南地区发生的一场异常大洪水,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该年大汛期间降雨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由于位置距河口村水库工程较远,且该场洪水成因复杂,洪峰流量不易确定,因此在计算中未予以考虑。1761年洪水系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考证而知,在沁河河段并未调查到洪痕,洪峰流量是采用几种方法综合而定的,因此在计算中也仅作为参考。

1895年历史洪水是调查到的较为可靠的大洪水,该场洪水是山西省南部地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主雨区分布在山西省三川河、汾河太原以南地区,暴雨中心位于汾河下游以及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上游。据调查,该次洪水在沁河五龙口河段洪峰流量为5940m3/s,在丹河山路平河段洪峰流量为1600m3/s,推算武陟站洪峰流量为7020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