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索取和改造的力度,水土流失、森林消失、土地退化、沙漠化、盐渍化和各种环境污染现象越发突出,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土地利用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问题,更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区域生态安全、社会保障等区域发展问题紧密结合,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反馈作用,以及人类的响应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是我国湖泊密集度最大的淡水湖群区之一,是湖北省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区和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屏障;它是中国重要的“鱼米之乡”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同时它也是湖北省三大中心城市武汉、宜昌、襄阳的辐射叠合区,区位优势突出,多种角色的叠加使江汉平原成为我国较为特殊的地理区域。针对江汉平原区域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分析区域土地覆被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并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不仅是当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对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从现有的研究案例来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主要研究的地类以湿地、湖泊及耕地为主;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对江汉平原四湖区域等范围内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但对江汉平原较长时间跨度范围整体景观格局演变、景观格局形成以及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基本没有涉及;同时,对较长时间跨度江汉平原范围内总体生态状况的定量评价也较少。

针对现有研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本书以江汉平原核心区1987—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变化的定量研究为基础,研究了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景观梯度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状况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平原湖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改善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从选题、写作到最后的修改,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周勇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在此,谨向周勇教授的指导和关怀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王宏志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仁东研究员在遥感数据资料的收集上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本书的出版受到三峡大学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在此特向三峡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众多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在此特向所有原作者表示感谢。

编著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