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篇

2015年防汛抗旱工作综述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一、汛情、旱情、灾情

2015年,我国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西江、太湖、淮河发生超警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有6个台风登陆,江南、华南发生罕见冬汛,部分地区暴雨山洪、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北方冬麦区及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发生夏旱。汛情、旱情和灾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降雨南多北少,局部暴雨强度大。全国共出现36次强降雨过程,其中南方33次,北方大部降雨偏少。6月南方地区的强降雨过程覆盖太湖、长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面平均降雨量分别达112mm、110mm和48mm。8月7日至10日浙江温州东坑岭水库降雨量871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692mm,重现期超100年。

二是三大江河接连超警,南方地区发生罕见冬汛。6月下半月西江、太湖和淮河接连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太湖水位连续超警35天,7月14日达4.19m,为1999年以来最高水位。全国有336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74条发生超保洪水,15条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11月江南、华南有3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河流发生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大洪水。

三是台风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的6个台风中有5个强度达到台风以上量级,其中“灿鸿”为1949年以来7月登陆浙闽地区最强台风,“彩虹”为1949年以来10月登陆我国最强台风,“苏迪罗”先后影响10个省(直辖市),是2008年“凤凰”之后影响范围最广的台风。

四是春夏旱连续发生,东北地区旱情重。华北、东北、江南的部分地区发生春旱,5月上旬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7133万亩,17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发生夏旱,7月下旬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882万亩,190万人因旱饮水困难,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6成。干旱共造成1.51亿亩农作物受灾,粮食损失1444万t,有836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79亿元。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粮食损失和人饮困难数量分别偏少52%、51%和65%。

五是洪涝灾害区域集中,死亡人数历史最低。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641万人遭受洪涝灾害,死亡319人、失踪81人,农作物受灾9198万亩,倒塌房屋1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1亿元。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死亡人口、受灾人口、受灾农作物面积、倒塌房屋分别偏少76%、35%、44%、85%,直接经济损失偏多13%,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强降雨多发区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10省灾害损失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国的6成左右。

二、防汛抗旱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主持召开国家防总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多次就灾害防范和应对提出明确要求。国家防总、各流域防总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实责任,超前安排部署,科学指挥调度,成功应对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取得了显著成效。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因灾死亡人数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基本满足。全年防汛共减少受灾人口1565万人、减淹耕地1701万亩、避免粮食损失411万t、避免城市受淹77座次,减灾效益422亿元;抗旱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5亿亩,挽回粮食损失2260万t、挽回经济作物损失201亿元,解决了691万人、653万头大牲畜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一是全面落实责任,做好防御准备。国家防总召开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和多次专题会议,全面部署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汛前,调整了国家防总部分组成成员,通报了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举办了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组织开展了汛前检查,针对每省(自治区、直辖市)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并限期完成,联合国土、住建、安监、气象、能源等部门就突发灾害防范、汛期安全生产和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进行了部署。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层层落实责任,及时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全面排查、消除度汛隐患,修编方案预案,提前部署应急队伍和抢险物资,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

二是及时启动响应,快速应对灾害。国家防总多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流域防总进行异地视频会商,有针对性地部署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先后9次启动应急响应,其中Ⅱ级响应2次,发出60多个调令和工作通知,派出160多个工作组、专家组和督察组深入一线,商财政部下达度汛应急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29.14亿元。各流域防总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水利工程调度、险情巡查抢护、人员转移安置以及抗旱保供水等各项工作,各地防汛累计投入344万人次,抗旱投入3005万人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兵力和民兵预备役20余万人,有力支援了防汛抢险和抗旱救灾。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群众。国家防总强化应急值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联合中国气象局首次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山洪灾害预警。各级气象、海洋、水文部门及时作出暴雨、台风、洪水等灾害的滚动预报,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加强受影响地区学校、景区、工矿企业管理,采取停课、停工、停业等非常措施,及时组织转移台风影响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和发生严重险情的水库下游地区人员628万人次,解救洪水围困群众49万人次,其中防台风共转移376万人次、船只回港避风39.8万艘次,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四是科学调度工程,有效减轻损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调度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在应对太湖、淮河和长江下游洪水过程中,太湖防总调度太浦闸、望亭水利枢纽和环湖其他口门,在太湖水位超警戒期间累计排水超22亿m3;安徽省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滞洪区分蓄洪水5500万m3,降低滁河水位0.8m。国家防总组织实施了引黄入冀、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引江济太等应急调水,调度三峡、小浪底、丹江口等骨干水库加强汛末蓄水,三峡连续第6年实现175m蓄水目标;指导长江防总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17200m3/s压减至7000m3/s,为救援打捞“东方之星”号客轮创造了有利造条件。

五是强化信息报送,做好宣传引导。国家防总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防汛抗旱简报以及水旱灾害防御和工作部署等材料。加强宣传工作,汛前联合中央主流媒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防汛备汛”专题系列活动,主汛期启动了央视直播连线。针对社会关注的防汛抗旱焦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新闻通气会等形式,向中央各主流媒体通报有关情况。各流域防总、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围绕防汛抗旱工作部署、重大险情灾情应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及时发布有关情况,为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是夯实工作基础,提升防灾能力。国家防总报请国务院批复了《长江防御洪水方案》,国家防总批复了《黄河洪水调度方案》《淮河干流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太湖抗旱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完善方案预案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山洪灾害防治、洪水风险图编制、抗旱规划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2015年各地利用已建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发布预警短信855万条,启动预警广播28万余次,转移危险区群众169万人次,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为历史最少;2014年抗旱规划建成的应急备用井和引调提水工程累计浇灌农田300多万亩,解决了3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

三、2016年工作重点

2016年,国家防总将继续组织指导各地做好江河洪水、台风、山洪和干旱等灾害的防御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同时,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和方案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山洪灾害防治、抗旱规划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和物资建设等基础工作,加强风险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防汛抗旱安全保障。

王为 执笔

王翔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