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 胡立堂 王金生 雷晓辉 滕彦国 岳卫峰 王金枝
- 9661字
- 2021-11-05 17:03:11
2.3 区域构造
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地壳发生多次构造运动。前人根据地质力学、遥感解译方法得出了构造展布的规律。构造形迹以断裂和褶皱为主。以新华夏系东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为格架,间有零星地规模较小的北西向及山字形构造体系。
2.3.1 遥感影像图解译构造
基于1∶10万卫星影像(采用2001年3月的ETM卫星融合图像),经过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主要构造形迹图。依据解译结果判定,主要构造线分布在南安、泉州市和惠安县,其方向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和南北向构造。泉州市主要构造呈北东向,分布在泉州市北;在南安市东、西溪上存在多条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构造。
2.3.2 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主要包括永春-郊尾东西向构造带和安溪-惠安东西向构造带。各带均以压性和压扭性断裂为特征,局部地段形成挤压片理化带,对部分中生代火山岩及燕山期岩浆侵入体具明显控制作用。
1.永春-郊尾东西向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区域北部,北纬25°15′~25°20′,与五里街-仙游构造带共同组成东西向构造带,向西和东延伸,长达100km,宽约10km。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包括部分呈东西向展布的变质带,火山构造及燕山期侵入体等。自西向东主要有位于永春的伏江、夹沅、东平等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一般长3~7km,少数十余千米。
2.安溪-惠安东西向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北纬24°55′~25°5′,横亘安溪、南安、惠安一带,宽约18km,长80余千米,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自西向东主要有安溪的古垵断裂、田底断裂,南安的南山断裂、鹰哥岭断裂和坂头等断裂,一般长3~6km,个别十余千米。
(1)南山断裂。位于南安西北约8km南山之北,在宽约400m内,见两条平行断裂,长5~6km,东西走向,南倾,倾角60°~80°。断裂发育在南园组中,为一硅化破碎带或挤压破碎带,宽2~4m,局部达10m以上,挤压强烈,部分片理化,有花岗斑岩脉沿断裂充填。断裂导水性弱。附近有泉水出露。
(2)鹰哥岭断裂。位于洪濑东约4km的鹰哥岭附近,在宽约200m的南园组火山岩内,见两条平行断裂,长2~4km,西端为第四系覆盖,东部为岩体倾入,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40°~55°,局部达85°。挤压破碎带宽1~5m,断裂面上岩石强烈挤压呈鳞片状、透镜状平行排列,见断层泥等,局部伴有两组扭性节理。断裂导水性弱。
(3)坂头断裂。位于泉州河市北约3km的坂头附近,长3km,东西走向,倾向南或北,倾角达70°~80°。断裂发育于南园组中,为一硅化破碎带,宽10m,部分达20~30m,沿走向呈舒缓波状,有不规则的石英脉贯入,并伴有北东40°~45°及北西310°两组扭裂面,相互交切,但位移不明显,其中,走向北东一组充填石英脉,略呈舒缓波状;走向北西一组为硅化蚀变带。
3.其他东西向构造
在安溪魁斗至梅山一线及同安罗田至晋江两个地段尚可零星见东西向构造形迹。前者主要有安溪的魁斗、彭格、院口断裂,后者有同安的罗口、晋江的磁灶、许厝等断裂,长数为数千米至十余千米。
(1)磁灶断裂。位于磁灶南侧,长度大于3km,西端为第四系地层覆盖。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65°~80°,由数条平行斜冲小断层组成,宽数为数米至十余米,裂面呈舒缓波状,见断层泥并有石英细脉贯入。沿断裂尚发育北西和北东两组相互交切的裂面,断裂导水性中等。
(2)许厝断裂。位于晋江市西南2km的许厝附近,长度大于4km,两端为第四系地层覆盖,近东西走向,倾向南,倾角70°~85°,断裂硅化破碎带宽5~20m,裂面沿走向及倾向呈舒缓波状,伴生有北东、北西向两组扭裂面和南北向张性裂面,导水性中等。
2.3.3 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
构造线大致平行斜列,时疏时密,断续分布于晋江流域。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发育,据其构造形迹发育程度,可划分为3个构造带,自西北往东南为永春-蓬莱断裂带、郊尾-新圩-嵩屿褶断带及惠安-晋江-港尾断裂带,其余地区零星可见。
1.永春-蓬莱断裂带
该断裂带斜贯晋江流域西北部,宽约6km,区内长大约50km,主要由永春的岭边、安溪的温泉、蓬莱断裂等数条北东向断裂组成,对带内地层、火山岩、第四系以及山脉、水系等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郊尾-新圩-嵩屿褶断带
该褶断带为研究区北东向新华夏系主要构造带之一。东北部自郊尾往西南经南安、新圩至厦门嵩屿一带,斜贯研究区中部,宽约15km,长达120km以上,北东端延入德化,接濑溪褶断带,向西南延入漳州,东南侧与惠安-晋江-港尾断裂带相邻。褶断带内断裂发育,动力变质作用之片理化发育,褶皱仅零星见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和频繁,在区域构造部位上,该带属“长乐-南澳大断裂”西北侧的一支。因第四系掩盖和其他体系断裂干扰破坏,断裂延伸较为断续,主要由泉州洪岩、后曾,南安的梅山、莲塘、洪濑-罗田、黄山、锄山等几十条断裂组成,长度为数千米至十余千米,少数断续延长达30km以上。
(1)九溪背斜。该断裂位于郊尾-新圩-嵩屿褶断带的中部,南安九溪西北侧,遭后期断裂严重破坏,长约2km,轴向北东40°,核部为长林组地层,两翼为南园组第一、二段火山岩。褶皱挤压,有充填物,断裂导水性弱。
(2)洪岩断裂。该断裂位于泉州洪岩附近,长约11km,西南端在大罗溪附近为第四系覆盖。断裂切割长林组及南园组,走向北东40°~60°,倾向南东,倾角变化较大,一般为45°~65°,陡者达85°。断裂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十余米,岩石破碎,节理发育,硅化、叶腊石化普遍,局部见构造透镜体,并有石英细脉贯入,如泉州市洪岩挤压破碎带,宽达十余米,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透镜体平行裂面排列,旁侧牵引现象明显,并有花岗斑岩脉贯入,硅化及叶腊石化强烈,具压扭性特征。
(3)后曾断裂。该断裂位于马甲东北约6km后曾附近的南园组火山岩及燕山早期岩体中,走向呈北东40°~6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向70°~85°。断裂挤压破碎带宽5~15m,局部达50m,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具片理构造。该断裂挤压破碎带宽约8m,岩石破碎,硅化强烈,其中有1~1.5m宽挤压破碎尤为强烈,构造透镜体发育,并见断层挤压成鳞片状平等挤压裂面排列,压性特征明显。沿断裂尚见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石英脉贯入,硅化强烈,部分具叶腊石化,局部地段见一组走向北西330°,倾向南西,倾角75°之张性裂隙与其伴生,裂面粗糙。此外,在后曾西南,该断裂被后期北北东向断裂切割,其形成时间略早于北北东向断裂。
(4)梅山断裂。该断裂位于梅山东南侧南园组片理组片理化火山岩中,西南延入燕山早期岩体内,部分为第四系覆盖,断续延长达26km,东北端为北北东向断裂所截,总体走向为北东45°,局部略有偏转,倾向南东,倾角60°~70°。断裂挤压破碎带宽5~6m,裂面呈舒缓波状,见断层角砾岩,角砾被挤压成扁豆体状,并有石英细脉贯入,硅化强烈,部分地段为花岗斑岩,基性岩等脉岩所充填。断裂导水性较弱。
(5)莲塘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安西北之莲塘附近,断续延长7~28km,东北端为第四系覆盖,总体走向北东40°,莲塘附近受东西向构造影响,向东偏转,呈S状延伸,倾向南东,倾角70°~80°。断裂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十余米,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部分片理化,有石英等细脉沿断裂贯入。具明显的压性特征。断裂导水性弱。
(6)洪濑-罗田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安东南侧,洪濑至同安罗田间,部分第四系覆盖,断续延长58km,延伸方向略有变化和拐弯,总体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陡缓变化大,一般为50°~70°,部分近直立。断裂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十余米,局部宽达20m,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碎裂明显,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充填并有温泉溢出。断裂导水性中等。
(7)黄山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安官桥之西黄山附近,断续延长达28km,西端为第四系覆盖,走向呈北东40°,局部略有偏转,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5°~75°。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5m,裂面呈舒缓波状,岩石普遍碎裂,挤压强烈,部分片理化、硅化,有基性岩脉及石英脉等充填。断裂导水性弱。附近第四系中可见温泉溢出。
(8)锄山断裂。该断裂位于黄山断裂东南的锄山附近,在宽约500m内,见有两条断裂,长10~16km,走向北东40°~50°,局部略有偏转,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60°~80°。断裂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30m,裂面呈舒缓波状,两侧岩石受挤压,发育有片理化、小揉皱,见断层角砾岩及构造角砾岩,具压性特征。断裂导水性弱。
3.惠安-晋江-港尾断裂带
该断裂带斜贯东南部,西北侧与郊尾-新圩-嵩屿褶断带毗邻,东南临大海,宽数千米至十余千米,分别向泉州市东北、西南延伸,由动力变质岩及燕山晚期岩体所组成。带内因受海湾分割和第四系掩盖,故其褶皱面目不清,断裂较发育,属传统“长乐-南澳大断裂”主体的组成部分。西北侧断裂分布于惠安、晋江、石井至港尾一带,宽约8km,主要由惠安的后吴、南坑、前桥、坑柄,晋江的晋江-灵源山、灵秀山,南安的章文等断裂组成;东南侧断裂带分布于湖街、赤湖、东埔、永宁、深沪至围头一带,东临大海,宽0~6km,主要由惠安的西丘、小岞、赤湖,晋江的古安等断裂组成。
(1)后吴断裂。该断裂位于城关西北约4km后吴村附近,长达18km,走向北东35°,倾向南东,倾角65°~80°,挤压破碎带宽约5m,带中岩石挤压强烈,发育以理化花岗质糜棱岩,具有重结晶现象。
(2)南坑断裂。该断裂位于城关西南约3km南坑村附近,长约10km,走向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80°,挤压破碎带宽约3m,带中岩石挤压碎裂明显,伴有交代作用。
(3)前桥断裂。该断裂位于城关西南约8km前桥西北侧,长5km,两端为第四系掩盖,走向北东30°~50°,倾角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10m,局部200m,带中岩石受挤压明显,具有压性特征。
(4)坑炳断裂。该断裂位于城关南约6km,坑炳村东南侧,长7km,两端为第四系掩盖,走向北东45°,倾角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4m,局部宽20m,带中岩石挤压破碎强烈,见构造角砾岩,硅化明显。
(5)晋江-灵源山断裂。该断裂位于晋江-罗裳山、灵源山一带,由6条断续展布的断裂组成,宽约2km,长度大于13km,两端为第四系地层覆盖。各断裂长2~7km,走向北东40°~45°,以倾向南东为主,倾角65°~85°,沿断裂挤压破碎带宽1~5m。断裂导水性弱至中等。
(6)赤湖-围头断裂。该断裂为晋江湖街-围头断裂带的一部分,境内断续见有东埔、方劳山、沙堤及古安(唐公山)等,两端均被第四系地层覆盖。走向北东25°~50°,倾向北西或南东,断裂面具有压扭性特征,断裂导水性差。
(7)灵秀山断裂。该断裂位于晋江东南约10km灵秀山西北侧之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中,长大约3km,两端为第四系覆盖,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倾向70°。断裂挤压带宽约8m,岩石挤压破碎,节理发育,硅化明显,并有石英脉、花岗岩脉、中性岩脉等贯入。
(8)章文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安石井西北3km章文村附近,在宽约1.5km的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内,见有3条断裂,长2~3km,两端均为第四系覆盖,断裂走向北东40°~50°,主要倾向南东,倾角40°~70°,挤压破碎带宽3~10m,岩石受强烈挤压,形成有片状糜棱岩,部分为花岗斑岩脉充填。断裂导水性弱。
(9)西丘断裂。该断裂位于惠安净峰湖街西北2km西丘村附近,长约3km,两端为第四系掩盖,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60°,沿断裂见岩石挤压破碎,形成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
(10)小岞断裂。该断裂位于惠安净峰湖街东南约3km小岞附近,宽约1.5km,变质岩中有3条平行的断裂,长2~3km,两端为第四系掩盖或延入海域中,走向北东50°,倾向倾角不明,见挤压现象。
(11)赤湖断裂。该断裂位于惠安崇武西北约6km的赤湖村东南侧,长约2km,两端为第四系掩盖,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70°。破碎带宽约2m。
(12)古安断裂。该断裂位于晋江金井东北约3km古安附近,在宽约1km的混合岩及混合二长花岗岩中,斜列3条断裂,长1~2km,两端为第四系覆盖,走向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向65°~85°。断裂为挤压破碎带,裂面为舒缓波状,见擦痕及镜面,部分为伟晶岩脉所充填,具有压扭性特征。
(13)泉州-庄兜断裂(遥感解译)。该断裂位于泉州平原北部,南起泉州市东北,经后仁至庄兜并继续向北延伸,长约10km。从遥感影像上发现其形态为山地与平原的地貌界面控制了洛阳江支流呈近直线状展布,并使之在断裂处与洛阳江近直角相交。由地质队野外验证时,在洛阳江南的后仁附近采石场可见出露宽十余米的花岗岩破碎带,具大小不等的角砾岩,受风化形成红土角砾。花岗岩节理发育,主体为北东向,并见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节理。破碎带中强烈风化的花岗岩风化红土与基岩接触面上可见挤压片理化现象。
(14)东莲-盘龙断裂(遥感解译)。该断裂位于泉州平原北部。南起东莲经杏田、尖山至盘龙,区内延伸十余千米。断裂西北侧海拔高程为百余米的丘陵带,与东南侧海拔高程二三十米的第四系沉积区呈直线状地貌、地形界面。在黑白卫星影像上为明显深浅色调差异的平直界线;在不同颜色组合的假彩色合成影像上则呈现不同的色彩强对比分界面。由闽东南相关的地质队野外验证时,于杏田东北的尖山见较为发育的北50°东走向花岗岩节理,尖山山坡花岗岩风化破碎,并被断裂错断,花岗岩间充填的黄砂土及盖层第四系也有被错痕迹。断裂性质为正断层,推测该断裂为一条具活动特征的活动断裂。
(15)长新厝-庄内断裂(遥感解译)。该断裂位于泉州平原东北部,区内长约10km。在影像上该断裂显示为较清晰的线状色调界面和地貌界面。从影像上分析,该断裂为断面北西倾的正断层。与东莲-盘龙断裂形成似地堑地貌。该断裂属长乐-南澳断裂带的一部分。
(16)龙湖隐伏断裂(遥感解译)。该断裂位于泉州平原东南区的红土台地中,南起柄洲,沿虺湖、龙湖东南侧至深沪港西北岸,断裂延伸长度约15km。据地质队实地观察,两侧沉积岩性相同,地形高差近乎一致,可能是由于断裂所引起两侧地下水位的差异所致。断裂北西侧龙湖呈北东向长轴的长条形状,且与虺湖沿断裂呈北东向排列,都反映了受该断裂的控制。该隐伏断裂影像清晰,推测为隐伏活动断裂。
2.3.4 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
北北东向新华夏系可分为东平-同安-厦门及马甲-磁灶-莲河两个断裂带,其余地区仅零星可见。前者斜贯西部,展布于东平、英都一带,宽10~12km,断续延长于同安、厦门一带,达110km,主要由永春马洋断裂、水磨断裂、外碧断裂,安溪的高田等断裂组成,长度一般为3~5km,长度达十余千米;后者北自郊尾,往西南经泉州马甲、晋江磁灶至同安莲河入海,斜贯泉州市,带宽约10km,长度大于85km,穿插于郊尾-新圩-嵩屿北东向新华夏系断裂带中,带内断裂分布局部较集中,大部分地区由于第四系覆盖,断裂出露较分散和断续,一般规模不大,长仅3~5km,少数十余千米,主要由泉州的马甲、惠安的大雾山等断裂组成。
1.马甲断裂
该断裂位于泉州马甲东南侧,在宽约1km内斜列展布3条断裂,长10~17km,走向北东20°~25°以倾向北西为主,倾角65°~85°。挤压破碎带或硅化破碎带宽3~10m,局部达15~20m,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角砾呈圆至次圆状,具定向排列,部分挤压强烈者具片理构造,常有石英细脉贯入和伴有强烈硅化及叶腊石化。
2.大雾山断裂
该断裂位于惠安西北约11km大雾山附近,长4km,展布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及南园组火山岩中;走向为北东10°~30°,倾向南东,倾角60°~75°。断裂破碎带宽达200~300m,节理发育,有大量石英脉贯入,岩石普遍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等,沿破碎带放射性伽玛强度普遍较高,对该地区钼矿化及放射性矿产控制较明显。
2.3.5 零星分布的新华夏系构造
该构造包括泉州的湖坑仔、南安的下坪、土堀内等断裂。
1.湖坑仔断裂
该断裂位于泉州西头埔西南约3km湖坑仔附近,断裂切割长林组及南园组等地层,长8km,走向北东25°,倾向南东倾角65°~75°。为挤压破碎带,宽3~6m,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及断层泥,角砾呈浑圆状,岩石具压碎结构,如泉州市东兴南西约800m,呈大小不一的扁豆体状,紧密定向排列,压扭性特征明显。沿断裂尚见斜冲擦痕,局部为花岗斑岩脉充填,硅化强烈。
2.土堀内断裂
该断裂位于新圩东北约10km土堀内村西北侧之长林组及南园组中,长度大于10km,西南端为第四系覆盖,九溪附近被东西向断裂切为二段,其走向为北东20°~3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65°~80°,挤压破碎带宽3~4m,局部达100m,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挤压强烈地段见有片理构造,岩石具明显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断裂南东盘往北东方向扭动。断裂导水性弱。
2.3.6 北西向构造
典型的北西向构造是永安-晋江断裂带,是一组走向北西300°~310°的断裂带,宽约16km,包括北边的洛阳江断裂和南边的乌石山断裂。在西北段长林组和坂头组呈北西向展布,沿断裂见挤压破碎;在惠安下垵见混合花岗岩的变长石斑晶,该斑晶沿北西向(310°)定向排列,显示了压张交替的特征。该断裂带切割了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常见燕山期花岗岩沿断裂侵入,主要活动期在侏罗纪。
分布于区内的构造主要在泉州北部五台山附近及西北部湖头-安溪一带,以压扭性断裂为其特征。其中湖头-安溪一带北西向断裂为“永安-晋江大断裂”一部分,主要有安溪的芸美、田底、上智等断裂。五台山附近主要有坑头、大力两条断裂。
1.坑头断裂
该断裂位于泉州五台山东侧南安坑头村附近,长近14km,向北西延入德化。断裂切割南园组火山岩及燕山早期岩体,走向为北西320°,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4m,压性结构面发育,呈舒缓波状,局部见有张性裂隙,断面具擦痕并有石英脉贯入,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明显,沿断裂见有花岗斑岩脉充填。
2.大力断裂
该断裂位于五台山西南侧南安大力村附近,长约8km,总体呈北西325°走向,断裂挤压破碎带宽约10m,断面上见有密集的水平擦痕,岩石硅化、叶腊石化、黄铁矿化明显,具压扭性特征。
3.罗裳山北西向断裂
该断裂是永安-晋江北西向大断裂带的组成部分,位于罗裳山西南官田村一带,长约4km,走向315°~320°,倾向北东,倾角70°~75°,断裂为硅化带,宽3~8m,局部达15~20m,沿走向有分支现象,断裂面参差不齐,岩石破碎呈角砾状,并有石英脉贯入,脉状规则平直,硅化强烈,具张扭性特点。
4.涂寨-东埭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位于泉州平原东北部,延伸长度约10km。卫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色调界面和地貌界面。断裂西南侧的丘陵分布基本上受断裂控制,呈北西向排列,水系也基本沿此断裂展布,推测为复活断裂。
5.杏田-东坑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西起岭头,经杏田、长新厝、东坑至赤湖林场入海,延伸25km。断裂西北段呈北西走向,至长新厝转呈弧形并逐渐转为近东西向。该断裂与北部涂寨-东埭断裂构成半透镜状的地垒地貌形态。断裂使东北侧山体边界平直,并于杏田附近切过了北东向的东莲-盘龙断裂。地质队野外验证时证实该断裂的存在,且在尖山西南坡见到相当发育的节理带,节理面走向为北西320°;尖山西南坡尚有一泉水出露,使此处地表植被生长甚为茂盛,植被茂盛区长轴也呈北西向。由闽东南地质大队调查,岭头有第四系地层堆积于百余米高山头,西院附近三四十米海拔高程可见海蚀地貌现象。断裂在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使北东盘不断抬升,为一条具有新活动特征的正断层。
6.长新厝-埕边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北起长新厝,与杏田-东坑断裂相交,沿鸟西山、南山、居山东北侧山前南下至惠安埕边盐场,长度约8km。在卫星影像上具有色调界面和地貌界面,山前水系、水沟均沿断裂展布。
7.洛阳江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沿洛阳江展布,并控制了洛阳江的发育。在卫星影像上表现为深色条带。断裂切割了河谷阶地,断裂东南段明显构成了东北侧低丘陵台地与西南侧沉陷区的地貌差异。于洛阳江边可见北西走向的花岗岩破碎带,该断裂为正断层,属于晋江断裂带的一部分。从影像上分析,该断裂为活动断裂。
8.清源山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位于泉州市东北,从北面南沿清源山、五台尾山、大坪山、国公爷山西侧山前展布,长十余千米。断裂以平直的线状控制山前边界,在清源山南台岩西坡可见陡立的花岗岩断崖,崖面风化呈黑色,崖面产状为北西300°、倾向南西(82°),其中夹有10cm厚的砾石岩脉,走向北西330°,并普遍发育北西320°~340°的节理。清源山望州亭北的密集花岗岩节理带规模较大,走向近南北。由前人推断清源山断裂为高角度的、控制泉州盆地边界的正向活动断层。
9.亭店断裂带(遥感解译)
该断裂带位于泉州市西南亭店村附近。沿紫帽山前发育,由二条紧邻的北西向断裂组成,规模较小,其长度分别为5km和10km。在卫星影像上显示为两个不同色区的界面和地貌界面。于亭店附近实地验证时,见宽几十米的花岗岩强烈破碎带,带内断层泥发育,几组交互的小断裂切断石英岩脉,使其中的岩体支离破碎。断裂带的走向为北西290°~310°,倾角75°。根据擦痕方向分析,该断裂为高角度的正断层。再从卫星影像和野外验证,该断裂为花岗岩老断层,未见新活动迹象,属晋江北西向断裂带。
10.宝盖山断裂(遥感解译)
该断裂位于研究区东南部,过宝盖山与双髣山。在卫星影像上显示长度不足10km,规模较小,影像上呈浅色条带,地貌上反映为直线状山间宽谷。断裂显示张性性质,推测可能向西北继续延伸,归属于晋江断裂带,未见新活动迹象。
2.3.7 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不发育,仅见于安溪东溪-金谷及泉州白石格-河市两个地段,前者为东溪-金谷断裂,后为有白石格、河市等断裂。
1.白石格断裂
该断裂位于泉州西头埔北约6km白石格附近,长约7km,南端为第四系覆盖,切割了长林组、南园组等地层,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70°~85°。硅化破碎带宽20~30m,岩石破碎,石英脉发育,硅化强烈,地貌上为排列南北向的陡壁。同时该断裂对南园组火山岩中片理的分布起着明显的限制作用,使断层两侧之片理。
2.河市断裂
该断裂位于河市西侧之南园组火山岩中,长约6km,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75°~85°。硅化破碎带宽5~20m,局部达50m,岩石挤压破碎,强烈硅化,部分破碎呈角砾状,断面上见有显示逆时针方向扭动的擦痕。
2.3.8 新构造运动
自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其特征。它们是在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等区内主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活动趋势以稳定的间歇性上升为主,表现形式主要有频繁的地震、众多的温泉、老构造的活化,地块的升降、海岸的变迁,河流切割和阶地发育等。
1.地震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断裂的活化密切相关。据记载,最强地震为1604年12月29日泉州湾处发生的8级强震,在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处有说明。地震活动与活动性断裂带有成生联系,明显集中分布于活动性断裂带及它们的转折点、端点和复合部位:在时间上地震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自记载,地震活动大致可分两期:第一期为1100—1641年,第二期为1642年至今,具有周期性变化。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自西向东有明显的增强,尤以泉州至厦门以东海域最盛,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2.温泉
在泉州安溪的温泉较多,温度最高达85℃。温泉的出露,明显受永春-蓬莱北东向新华夏系断裂带、郊尾-新圩-嵩屿北东向新华夏系褶断带、永春-郊尾及安溪-惠安等东西向断裂带等控制。在南安市发现交错于田洋北西向和黄山北东向断裂的温泉。
3.地壳形变、地貌特征及海岸变迁
西北部与南东部的地貌景观有明显差异,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至东南沿海,层状地形明显。西北部为中低山地形,山脉走向主要呈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部分呈南北向、北西向等,明显受区内构造格局控制。地形剥蚀、侵蚀构造作用明显,河谷切割深度大于200m。
海岸线弯曲度大,多呈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以北东向构造奠定了海岸线基本方向,而东西向构造又明显控制着海湾分布,如泉州湾大致呈东西向。水系也发育,大河流主要为北西走向,次一级支流为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河流阶地普遍发育,第四系分布方向性明显,其堆积厚度、岩相在西北部与东南部差异很大。
新构造运动引起东南部海岸的变迁,明显地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不但造成海蚀遗迹分布可达海拔300m左右的丘陵地区,而且有史以来,有不少海湾变成了沿海堆积平原。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晋江石狮一带见有古码头和防波堤。100年前,人们曾在防波堤上钓鱼,今已高出海面5~8m。而在晋江石狮东南的宝盖山顶有姑嫂塔,曾为宋朝航海标志,现已远离海岸4~5km。
西北部与东南部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活动强度、地貌形态等均有很大差异。由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结合老构造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西北部断块掀斜上升区及东南部断裂差异间歇上升区。
基于上述的总结,可得出如图2.2所示的主要断裂分布图。
图2.2 泉州市沿海地区主要断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