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流金:“我与南水北调中线”作品集
- 侯纯辉主编
- 3字
- 2021-11-05 19:52:08
亲历篇
在那大移民里的日日夜夜
周家山
我的家乡位于汉水中游的湖北省郧县。土生土长于家乡的人们,都愿意把这里叫郧县。然而,为了南水北调,多次承担过国家使命的郧县再一次变成了很多人的故乡。他们在泪别故乡的时候,我在用摄影的方式挽留他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持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第二汽车制造厂、十堰市、襄渝铁路、东风轮胎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600多年历史的郧县古城水葬江底,12万移民举家外迁,10余万移民仓皇内安。每当我一遍遍翻看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照片时,心里总是感慨万千,悲壮、使命、感激、遗憾,我能体会到我那父老乡亲们远迁他乡的不舍、悲壮和担当,我感激那些留存这些珍贵瞬间的摄影前辈,同时,我也深感遗憾,受当时诸多经济条件的限制,照片留存的太少了!
时光匆匆,命运使然。40多年后的今天,我有幸亲历和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的移民外迁,在我聆听到它征行的第一遍号角响起时,我就对我自己说:“周家山,你赶上了,你得把这事儿搞好了!你得对得起这段历史,对得起郧县摄影家协会主席这个角色,不要再留遗憾!”
担当从这一时刻开始,我如一个潇潇风雨中奔袭沙场的壮士,义无反顾地踏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摄影的征程。
外迁移民开始动迁前,我的镜头主要聚集在那些大的视角里——即将被淹没的土地、房屋村落、水利设施、标志性工程,以及长江委测量水位线、钻探地质结构。我跑遍了我所知道和我认为可能会淹掉的每个地方,我想让我自己和郧县的历史记住这些可能再也看不到的场景,每一寸土地,每一棵绿树,每一条溪流,每一栋房屋,她们都是有生命的,我能在我的照片上感受到她们的律动和呼吸。
而更加震撼我心灵的则是2010年的那个夏季,正值郧县的移民外迁试点乡镇安阳镇开始外迁之时。安阳镇的龙门堂村、余咀村、青龙村是试点移民村。我开始走进龙门堂村,我举着相机走近那里的父老乡亲,乡亲们对家乡看最后一眼不舍的眼神,车队徐徐开动送行的亲人在黑夜里挥手再见的身影,那留不住的移动车窗,在安置地欢迎仪式上郧县领导流着热泪请当地政府对郧县移民“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深情,这所有的一切,让我在按动快门的那一刻,眼泪也悄然而下。我忽然觉得那一张哀伤的、深情的、坚毅的、充满期盼的脸,那每一个可敬可爱的移民和移民干部,他们才是这段历史中最鲜活的存在,他们才是我要为之记录和感谢的最直接的方式,一个摄影人的使命和职责让我在心里对他们说——让我记住你的脸。
我开始为遇到的每一户移民拍摄全家福,并抓拍他们在离别时的每一个刻骨又精彩的瞬间。那背着一棵花椒树告别故乡的深情,那叩别祖先的撕心裂肺的伤痛,那扶棺远行的悲壮,那每一张全家福上无限忧伤又满怀憧憬的脸。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是我一直崇拜的20世纪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话。这句话一直激励和指引着我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摄影人。
难忘那艰苦卓绝的2010年,难忘那38批(次)的大移民,从春到夏,从秋至冬,四季变换中郧县的移民外迁工作坚定前行。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参加了全程38批(次)的全程摄影。流汗、流血、受伤,这在我的摄影路上是家常便饭,而对我们来说每一次的困难都只是对一名摄影人的考验。最艰苦的拍摄是大规模移民开始后连续5天的5批移民。那几天,我和我的摄影兄弟们常常从安置地返回郧县,到达已是半夜,回家往电脑里转存照片后换身衣服,马上又赶车下乡,凌晨再随另一批移民赶赴安置地。如此循环5天5夜,那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煎熬。2010年8月21日,城关镇武阳岭村、红桥村、后店村、牧场沟村93户372人外迁武汉市蔡甸区7个安置点。我们在炎热的酷暑中不停地按动着相机快门,生怕错过了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回到家里已是半夜,我头重脚轻,把相机包从身上取下便一头栽到沙发上去了。妻子用体温计一量,39.5℃,她一边让我吃退烧药,一边不停地用冰毛巾给我降温,并央求我不要参加第二天的移民外迁拍摄了。凌晨3点,趁着妻子在劳累中睡着,我悄悄爬起来又连夜赶到安阳镇。22日,我又跟随安阳镇小河村的258户1102人的移民车队,前往安置地仙桃市长垧口、西流河、沙湘7个移民点,在头晕眼花中我只拍到了90多张照片,为此,我遗憾了好一阵子。
人的生活是有一种惯性的,这种拍摄状态一直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外迁结束后。我常常睡到半夜突然爬起来,穿上衣服,提起摄影包就走。每逢此时,妻子也训练有素地嗖地起床,拉着我说明天没有移民,而我大脑一片空白只看到妻子嘴在动,并不知她在说什么,只是机械地穿着衣服去开门,等回过神来查外迁时间表和笔记本确定没有外迁移民后才又沉沉地睡下。那段时间走在大街上,很多熟人遇见到我总会惊讶地问:“你是周家山吗?怎么又黑又瘦,都没有人样了?”只有告诉对方我在参加外迁大移民摄影,人家就会很理解地点头:“哦,保重身体啊!”
郧县外迁大移民从2010年4月30日开始,到11月21日结束,共涉及8个乡镇66个村,7453户31651名移民。动用车辆4200余台(次),行程390余万公里,分38批(次)将移民安全送达到全省11个县、市、区的32个乡镇71个安置点。我有幸参加了所有外迁移民的跟踪拍片工作,在记录这段历史的同时,我把每一张全家福照片洗出来亲自送到每户移民的手上,还有许多在安置地抓拍的全家福照片,我会洗出来后再寄给他们,在看到他们欣赏自己照片时那喜悦的笑脸,接到远迁他乡的老乡收到照片后打来致谢电话的那一刻,一种幸福感在我的全身涌动。虽然工资不多,虽然囊中羞涩,但我不可抑制地去做这件事情,面对他们的可爱和牺牲,我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做点什么。
有人问我:“你下这么大力气,动这么大劲儿去拍照,一定在移民指挥部挣了很多钱吧?”说实话,一年的外迁移民摄影工作我只在移民指挥部拿到500元钱,那是全县完成外迁移民总结表彰大会上,我被表彰为全县外迁移民先进工作者,领到了一本荣誉证书和500元奖金。这与我在外迁移民拍摄过程中自己开支的1万多元钱相比太少了,虽然在数字上看我似乎是亏了,虽然家人和很多朋友都觉得不可理解,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没有亏,而且我获得了很多更宝贵的东西,我得到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资料,我得到了移民老乡的一声声感谢,我得到了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这都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从不后悔。
一直想说声感谢。在这段风雨兼程的移民外迁摄影路上,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多次鼓励我要为这次大移民拍出好镜头,将来把照片放大到北京市和天津市办影展,告诉大家一个真实鲜活的库区和库区移民;县长亲自打电话安排和写抽调意见,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外迁移民的摄影工作中;还有一路陪伴过我一起顶烈日迎风雨一起摸爬滚打的摄影朋友;还有一直耐心给予我指导的十堰日报摄影部主任陶德斌老师;还有那热心给我端碗水喝,留我吃餐饭的可爱移民。太多的感谢我无以为报,只能更认真地拍好我的片子。
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这些珍贵的照片集结成册,那也算是对这段历史,对所有支持鼓励过我的领导和朋友,对我自己有个交代。如今,大规模外迁移民工作早在2010年11月21日结束,全省的移民内安总结会也于2012年9月18日在郧县圆满举行。再过两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抬头看着窗外那轮圆圆的月亮,照片中那一张张移民老乡的脸在我的脑海里一次次闪过,我的老乡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你们在他乡还好吗?窗外月亮的青辉倾洒大地,似乎是一张圆圆的脸,含着淡淡的笑,从窗外注视着我静静地整理这些照片。我的移民老乡们,我努力记住你们每一张亲切的脸,现在我将如愿让你们一一住进我的画册里了,这里面饱含对你们的敬意和祝愿,饱含一个痴爱摄影的人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后记:在2010年南水北调38批(次)大移民过程中,我全程追踪拍摄移民图片4万多张,为移民免费拍送纪念照片和全家福照片价值1万余元。2013年3月,出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移民纪实摄影专集《故乡郧县》。湖北电视台采访摄制《移民摄影师周家山》专题片,在湖北省结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和内安移民期间播出,并作为湖北省移民工程有突出贡献的10名代表参加了汇水仪,受水区多个省市现场直播了汇水仪式。2015年1月31日,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新闻和午间新闻中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中播出了《南水北调移民摄影师周家山》的故事专题片,对我在南水北调工作中取得的摄影成果给予了肯定,如今我的镜头还在对准南水北调移民后期帮扶工作,通过7年的摄影积累我已拍摄了10万多张移民工程照片,今后库区的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坡改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环库区旅游公路建设、农村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等仍将是我镜头聚焦的重点。
(作者系湖北省郧县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