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无黏性土的密实度

无黏性土主要指砂类土和碎石类土,颗粒较粗,土粒间无黏结力,不具有可塑性。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颗粒粒径及其级配,密实度是反映这类土工程性质的主要指标。无黏性土呈密实状态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呈松散状态时,强度较低,压缩性较大,是软弱地基。尤其是饱和粉砂、细砂,稳定性很差,在水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液化。评价无黏性土密实度的方法通常有下面三种。

1.孔隙比

无黏性土的密实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天然状态下的孔隙比e的大小来评定。根据天然状态下孔隙比的大小可将无黏性土的密实度划分为稍松、中等密实和密实三种。当e<0.6时,属密实状态,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当e>0.95时,为松散状态,不宜作天然地基。采用天然孔隙比的大小来判断砂土的密实度是一种较简便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颗粒级配对密实度的影响,而且,对砂土难以取原状土样测定天然孔隙比的大小。

2.相对密实度

为了更合理地判定砂土的密实状态,除孔隙比e外,在理论上还可采用相对密实度Dr来评价无黏性土的密实度,其表达式为

式中 emax——砂土在最松散状态时的孔隙比,即最大孔隙比;

e min——砂土在最密实状态时的孔隙比,即最小孔隙比;

e——砂土在天然状态时的孔隙比。

由于原状土样(尤其是地下水位)难以保持土的天然结构,土的天然孔隙比难以准确测定。所以,相对密实度多用于填方工程的质量控制中,对于天然土尚难以应用。砂类土的密实度根据相对密实度划分为:

Dr=0,表示土处于最松散状态;当Dr=1,表示砂土处于最密实状态。

3.原位测试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较普遍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来评价土的密实度。《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将砂土的密实度按原位标准贯入锤击数N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见表1-3。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见表1-4。

表1-3 按标准贯入击数划分砂土密实度

表1-4 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划分碎石土密实度

: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不大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大颗粒含量较多的碎石土,其密实度很难做室内试验或原位触探试验,可按野外鉴别方法确定密实度。表内N63.5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黏性土的稠度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雨天土路泥泞不堪,车辆驶过便形成深深的车辙,而在久晴以后土路却非常坚硬,这种现象说明土的工程性质与它的含水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定量地加以研究。黏性土和无黏性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土中的黏粒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黏性土最主要的状态特征是它的稠度。

界限含水率

刚沉积的黏土具有液体泥浆那样的稠度,本身不能保持其形状,极易流动。随着黏土中水分的蒸发或上覆沉积层厚度的增加,它的含水率逐渐减少,体积收缩,从而丧失流动能力,进入可塑状态。这时,可用外力塑成任何形状而不发生裂纹,并当外力移去后仍能保持既得形状,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土的可塑性。黏土的可塑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对于陶瓷工业、农业和土木工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图1-6 黏性土的物理状态与含水率关系

图1-7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结构示意图

1—水平调节螺丝;2—控制开关;3—指示灯;4—零线调节螺钉;5—反光镜调节螺钉;6—屏幕;7—机壳;8—物镜调节螺钉;9—电池装置;10—光源调节螺钉;11—光源装置;12—圆锥仪;13—升降台;14—水平泡;15—盛土杯

图1-8 圆锥体入土深度与含水率关系

同一种黏性土随其含水率的不同,可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状态及流动状态。黏性土由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界限含水率包括缩限、塑限和液限。土由半固体状态水分不断蒸发,体积不断缩小,直到体积不再缩小时的界限含水率称缩限ωS,即固态和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土由半固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塑限ωP;土由可塑状态变化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液限ωL(图1-6)。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目前一般采用锥式仪进行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如图1-8所示。测定时,将调成3种不同含水率的土样,先后分别装满盛土杯内,使锥尖刚好接触土面,圆锥仪在重力作用下沉入土内,并测定圆锥仪在5s时的下沉深度。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成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的关系直线,如图1-9所示,在直线上查得圆锥下沉深度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具体方法详见本书附录或《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

1.塑性指数

土处于可塑状态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常用塑性指数IP来描述,即液限和塑限的差值(去掉百分号),其公式为

试验表明,塑性指数与黏性土中土粒的组成、黏粒的含量及矿物成分有关。塑性指数越大,土粒越细,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是描述土的物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影响黏性土特征的各种重要因素。

2.液性指数

对于不同的土即使有相同的含水率,也未必处于同样的状态。为了确定黏性土的稠度状态,需要有一个能表示实际含水率与界限含水率之间相对关系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液性指数,定义为黏性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塑限的差值与塑性指数之比,即

液性指数常以小数表示,当IL≤0(即ωωP)时,土处于坚硬状态,当IL≥1(即ωωL)时,土处于流动状态。因此,可利用液性指数表示黏性土所处的软硬状态,反映黏性土的软硬程度。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按液性指数将黏性土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五种软硬状态(表1-5)。

表1-5 黏性土软硬状态的划分

用液性指数作为判别黏性土软硬程度的标准,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的影响。黏性土的塑限和液限都是采用重塑土测定的,仅表示天然结构被破坏的重塑土的界限含水率。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在其含水率达到液限后,并不处于流动状态,但一旦土的这种结构性被破坏,土体则呈现流动状态。

例1-2】 一体积为50cm3的原状土样,其湿土质量为0.1kg,烘干后质量为0.07kg,土粒相对密度为2.7,土的液限ωL=50%,塑限ωP=30%,求土的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并确定该土状态。

m=0.1kg,ms=0.07kg,V=50cm3

得:mw=m-ms=0.1-0.07=0.03(kg)

黏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

1.土的结构性

土的组成和物理状态不是决定土的性质的全部因素,原状黏性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天然结构,但天然结构若在外部因素影响下被破坏,土粒、水分子之间的平衡体系就遭到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所以,土的结构性指天然土的结构受到扰动影响而改变的特性。它对强度的影响可用灵敏度来衡量,在第五章对灵敏度有进一步介绍。

2.触变性

饱和黏性土受扰动后天然结构遭到破坏,土的强度降低,但当扰动停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粒、水分子之间又组成新的平衡体系,土的强度可随时间逐渐增长而(部分)恢复,黏性土的这种抗剪强度随时间恢复的胶体化学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在黏性土中沉桩时,往往利用振扰的方法,破坏桩侧土与桩尖土的结构,以降低沉桩的阻力,但在沉桩完成后,土的强度可随时间部分恢复,使桩的承载力逐渐增加,这就是利用了土的触变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