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工建筑物基础(第二版)
- 郭振宇 李梅华主编
- 9字
- 2021-10-29 18:40:36
第二章 洪灾及其控制
第一节 河流基本知识
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称为河流。较大的叫河或江,较小的叫溪。虽然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河流的水面面积和水量都很小,但它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和植被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却最为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在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河流管理不善也会给人类带来洪涝灾害。所以,河流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场所。
一、干流、支流和水系
降水经过地面和地下向河流补给水源,由于重力作用,上游水流不断切割和冲蚀河床,使河床逐渐扩大加深。这样,使最初的小沟变成小溪、小河,最后汇集成为大江大河。
直接流入海洋、湖泊的江河称为干流。直接或间接流入干流的河流称为支流,在较大水系中,按水量和从属关系,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直接流入干流的河流,称为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河流,称为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由大小不同的江河干流、支流、湖泊、沼泽和地下暗流等组成的脉络相通的水网系统称为水系,也叫河系或河网。水系一般以它的干流或以注入的湖泊、海洋名称命名,如长江水系、太湖水系、太平洋水系等。
二、河流的分段
河流可按其地貌特征及水力特性进行分段,一条发育完整的河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等5个河段。
(1)河源。河流开始具有地面水流的地方。泉水、溪涧、沼泽和冰川通常是河流的源头。
(2)上游。直接连接河源的河流上段。其特点是河谷窄、坡度大、水流急、下切强烈,常有瀑布、急滩。河谷断面多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或砾石。
(3)中游。上游以下的河流中段。其特征是河流的比降较缓,下切力不大而侧蚀显著、流量较大、水位变幅较小,河谷断面多呈U字形,河床多为粗砂。
(4)下游。中游以下的河段。其特征是比降小、流速慢、水流无侵蚀力、淤积显著、流量大、水位变幅小、河谷宽广,河床多为细砂或淤泥。
(5)河口。河流的出水口。它是一条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入口。其特点是流速骤减、断面开阔、泥沙大量淤积,往往形成沙洲。因沉积的沙洲平面呈扇形,常称为河口三角洲。
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入海河流。我国内陆地区许多河流由于沿途渗漏或蒸发损失,常在与其他河流汇合前就已枯竭而没有河口,称为内陆河,俗称为“瞎尾河”。我国新疆的塔里木河就是一条长度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内陆河。
三、河流的基本特征
河流的基本特征有河流长度、纵横断面、河床比降等,一般是实测或依据实测地形图计算而来的,是进行水利工程规划和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基本数据。
1.河流长度
一条河流,自河源到河口的长度称为河长。由于河流蜿蜒曲折,不易直接量测。一般在河道地形图上按比例尺量出。可以行驶机船的河流,亦可用机船行驶的速度及航行的时间求得。
2.河流的横断面
河流沿途经过的河道叫做河床,亦称河谷。枯水期水流所占河床称为主槽;汛期洪水泛滥所及部位,称为滩地。在枯水期和中水期水流经过的河床称为基本河床,在洪水期漫溢到两岸滩地所形成的河床称为洪水河床。一般上游为峡谷,中游有滩地,下游位于冲积层上。
河流的横断面,是指与河道主流方向垂直的断面,即河底线与水面线之间所包围的平面。河槽横断面是决定河槽输水能力、流速分布、流向的重要因素。当河水涨落变化时,过水断面的形状和面积也随之变化。河流各段的横断面如图2-1所示。
图2-1 河流横断面示意图
(a)上游;(b)中游,两岸有滩地;(c)中游,一岸有滩地;(d)下游,有时形成地上悬河
1—洪水水位;2—枯水水位
图2-2 河槽纵断面
3.河流的纵断面
河流谷底最深处的连线称深泓线。沿河流深泓线切开的剖面叫河流纵断面。测出河槽底部转折点的高程,以河长为横坐标,高程为纵坐标,绘出纵断面图(图2-2)。纵断面图表示出河流的纵坡和落差的沿程分布,这是推算水流特性和估计水能资源的主要依据。
4.河道纵比降
河段两端的河底高程之差称为河床落差,河源与河口的河底高程之差为河床总落差。单位河长的河床落差称为河道纵比降,通常以千分数或小数表示。当河段纵断面近似为直线时,比降可按下式计算
四、河流的水文要素
河流的水文要素有水位、流量和含沙量等。
(一)水位
河流某断面某时刻的水位,是指该时刻某断面的水面对于该国规定的水准零点的高程,以m为单位。我国各河流的水准零点并不一致,如长江采用吴淞零点,黄河及华北各水系采用大沽零点,淮河采用废黄河零点,东北水系采用秦皇岛零点等。1956年我国规定以黄海(青岛)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的高程零点基面,称为黄海绝对基面。1985年开始启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以1952—1979年青岛验潮站测定的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二)流量
河流某断面某时刻的流量,是指在该时刻单位时间内流经该断面的水的体积,通常以m3/s为单位。
(1)径流量W。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时段的径流总量,或简称为径流量,如月径流量、年径流量等,常用单位有m3或万m3、亿m3等。径流量与平均流量的关系如下
(2)径流深Y。将一定时段的径流总量平均铺在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称为该时段的径流深,以mm计。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年径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所谓年径流,是指在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叫做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它可用年平均流量(m3/s)、年径流深(mm)、年径流总量(万m3或亿m3)或年径流模数[m3/(s·km2)]表示。
我国《水文年鉴》中,年径流量是按日历年度统计的,而在水文水利计算中,年径流量通常是按水文年度或水利年度统计的。水文年度以水文现象的循环规律来划分,即从每年汛期开始时起到下一年汛期开始前止;对于北方春汛河流,则以融雪情况来划分水文年。水利年度是以水库蓄泄周期来划分的。水文年和水利年的起止日期划分各地不一,各地均有具体规定。
(三)含沙量
河流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挟带着各种不同粒径的泥沙。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流域坡面上被风雨、径流侵蚀的土壤,以及河床被水流冲刷的砂砾。河流泥沙对水流的水情及河流的变迁有着重大的影响。泥沙能直接引起河床变化,引起水库、湖泊、渠道的淤积,给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带来困难。泥沙也有有利的一面,如细泥沙适量地淤灌田地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农田作物产量,河床粗砂砾还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
河流向下游输送的不同粒径大小的泥沙总称为全沙。按照泥沙的运动方式,将河流全沙分为悬移质和推移质两种类型。悬移质又称悬沙,是指悬浮于水中随水流一起运动的泥沙。推移质又称底沙,是指在河床面上以滑动、滚动或跳跃的方式运动的泥沙。
在河流泥沙运动中,底沙、悬沙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同一粒径的泥沙,在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的不同时间由于流速和水质的变化,可以做推移运动,也可以呈悬移状态下移。
河流中的泥沙可以用含沙量、输沙量等表示。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用ρ表示,以kg/m3计。输沙量是指某时段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质量,以kg或t计。
影响河流输沙量的因素有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流域降水特性、河道外形、人类活动等。
1.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
河流中挟带泥沙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地面径流对流域表面的冲刷作用及岩石的风化程度,因而流域表面的坡度、土壤结构、植被等情况都是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例如黄河中上游覆盖大面积的黄土,结构疏松,抗侵蚀力差,植被稀少。一旦出现暴雨,则容易崩坍和滑塌,沟蚀强烈,因而发源及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很大。
2.流域降雨特性的影响
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对河流泥沙的含沙量影响很大,在久旱无雨的时期,土壤干燥,黏结力小,较易冲刷变成河流泥沙,岩土自然风化堆积物也在暴雨冲刷下变成河流泥沙。反之,如果地面原来土壤结构比较坚实,或由于土壤比较潮湿,则不易冲刷。南方河流泥沙较少就有这一方面的原因。降雨强度的大小,还可以反映在洪峰涨落的急缓上。降雨强度大,对地面冲刷强烈,故猛涨猛落的洪峰含沙量较大,涨落平缓的洪峰含沙量小。
3.河道外形的影响
河床坡度越陡,水流切割河床的能量就越大。河道下游断面扩大,坡度平缓,流速减小,泥沙逐渐沉积,因此河流上游断面含沙量一般比下游大。此外,河段地形的变化,也常引起河段泥沙的局部冲淤,使含沙量发生变化。
4.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可以使坡面得到治理和开发。采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砍伐森林或陡坡开荒,开矿修路,河道整治及水工建筑物的修建,均会引起含沙量的增减和冲淤变化。
五、流域
1.流域与分水岭
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区域,集水区域面积称为流域面积,根据出流断面来确定流域的大小,如图2-3所示,出流断面为Ⅰ时,其相应流域面积为A(阴影部分),出流断面为Ⅱ时,其相应流域面积为A和B,即虚线所包围的全部集水区域。河流某一断面以上的集水面积称为河流在该断面的流域面积,其单位为km2。当不指明断面时,流域是对河口断面而言的。一般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先勾绘出流域分水线,然后用求积仪或数方格的方法量出其面积,在数字化地形图上也可以用有关专业软件计量。
流域的边界称为分水岭、分水线或分水界。分水岭通常位于流域四周的山脊线上,有山岭的地形较容易划分。如秦岭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以北发生的径流汇入黄河,则秦岭以南的径流汇入长江。但两个流域的边界不一定是山岭,湖泊、沼泽、河堤甚至一些平坦的地区都可以成为分水岭。如黄河下游的南北大堤,便是淮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南北大堤之间则属于黄河流域,辽河和松花江的流域分界是公主岭一带地区。
河流的水量由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组成,因而划分流域既要考虑地面分水线,也要考虑地下分水线,但两者不一定是重合的,这是因为地面起伏不一定与地质构造吻合(图2-4)。一般以地面分水线为准划分流域。
图2-3 流域示意图
1—河道;2—分水界
Ⅰ、Ⅱ—出流断面
图2-4 分水线示意图
1—地面分水线;2—地下分水线
2.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土壤性质、植被、湖泊、沼泽等。
(1)地理位置。主要指流域所处地球的区位、经纬度以及距离海洋的远近等。一般是低纬度和近海地区雨水多,高纬度地区和内陆地区降水少。如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雨水就多,而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就少,尤其是新疆的沙漠地区更少。
(2)气候条件。主要包括降水、蒸发、温度、风等。其中对径流作用最大的是降水和蒸发。
(3)地形特征。流域的地形可分为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其特征可用流域平均高度和流域平均坡度来反映。同一地理区位,不同的地形特征将对降雨径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4)地质与土壤特性。流域地质构造、岩石和土壤的类型都将对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
(5)植被覆盖。流域内植被可以增大地面糙率,延长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同时加大下渗量,从而使地下径流增多,洪水过程变得平缓。另外,植被还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泥沙含量,涵养水源;大面积的植被还可以调节流域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植被的覆盖程度一般用植被率表示,是植被面积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6)湖泊、沼泽、水塘、水库。流域内的大面积水体对河川径流起调节作用,使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趋于均匀;还能增大水面蒸发量,增强局部水分小循环,改善流域小气候。通常用湖沼塘库的水面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的湖沼率来表示。
以上流域各种特征因素,除气候因素外,都反映了流域的物理性质,它们承受降水并形成径流,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数量和变化,所以水文上习惯称为流域下垫面因素。当然,人类活动对流域的下垫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修建了不少水库、塘堰、梯田,以及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明显地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因而使河川径流发生变化,影响到水量与水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也有不利的一面,如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污染以及河流断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