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基于共同变形理论的弹性地基梁计算

在地下结构的计算中,经常遇到的是平面问题,在本节中只介绍地基为弹性半无限平面体的情况。

3.5.1 基本方程

图3-5-1(a)表示等截面基础梁,长度为2l,荷载qx)以向下为正,地基对梁的反力σx)以向上为正。坐标原点取在梁的中点。图3-5-1(b)表示地基受的压力,此压力即地基对梁的反力σx),但方向相反。以平面应力问题为例写出基本方程如下:

图3-5-1 基于共同变形理论的弹性地基梁计算简图

1.梁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根据式(3-3-7),写出梁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为

引用无量纲的坐标ξ=x/l,将qσy都看做是ξ的函数,并注意式(3-3-10),则式(3-5-1)变为

2.平衡方程

由整个梁的平衡条件∑Y=0和∑M=0,可得

考虑ξ=x/l,式(3-5-3)变为

3.地基沉陷方程

图3-5-2表示弹性半无限平面体的界面上受集中力P(沿厚度均布)。虚线表示界面的沉陷曲线。点B为任意选取的基点。ωx)表示界面上任一点K相对于基点B的沉陷量。设为平面应力问题,在弹性理论中有

图3-5-2 基于弹性理论的地基沉陷计算

图3-5-1(b)表示地基承受分布力σx),亦即弹性半无限平面体的界面上承受分布力σx),可利用式(3-5-5)求出地基表面上任一点K的相对沉陷量ωx),力σx+r)dr引起点K的沉陷可写为

因此,由于点K右方全部压力引起点K的沉陷为

同样,由于点K左方全部压力引起点K的沉陷为

梁底面全部压力引起点K的总沉陷量为以上二式的总和,即

式(3-5-9)就是地基沉陷方程。假定沉陷基点取在很远处,积分时可将s当做常量。

引用无量纲坐标ξ=x/l,可以写出ρ=r/lK=s/l,dr=l·dρ,这样,式(3-5-9)变为

式(3-5-2)和式(3-5-10)是按平面应力问题导出的,如为平面变形问题,只需将式 (3-5-2)和式 (3-5-10)中的E换为,而E0 换为即可。其中:E0μ0为地基的弹性模量和泊松系数;Eμ为基础梁的弹性模量和泊松系数。

以上得出了梁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式(3-5-2)、平衡积分方程式(3-5-4)和地基沉陷积分方程式(3-5-10)。利用这些方程,按下述方法首先求地基反力。

(1)将地基反力σξ)用无穷幂级数表示,计算中只取前11项,即

(2)反力σξ)必须满足平衡条件∑Y=0和∑M=0,为此,将式(3-5-11)代入式(3-5-4),积分后得含系数ai的两个方程。

(3)梁的挠度与地基沉陷相等,即

将式(3-5-11)代入式(3-5-2),用积分求出yξ),积分时注意梁的边界条件M=0和Q=0,或写为

再将式(3-5-11)代入式(3-5-10),用积分求出ωξ)。

将求出的yξ)和ωξ)代入式(3-5-12),然后令ξ幂次相同的系数相等。可得含系数ai的9个方程。这样,共得出11个方程以求解a0a10这11个系数。最后将求出的11个系数代入式(3-5-11)就得到地基反力的表达式。

当地基反力σξ)求出后,就不难计算梁的弯矩Mξ)、剪力Qξ)、角变θξ)和挠度yξ)。

为了计算简便,可将基础梁上的荷载分解为对称及反对称两组。按照以上所讲的计算程序,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只须取式(3-5-11)中含ξ偶次幂的项,得5个方程,再加式(3-5-4)中的第一个方程(即∑Y=0,而∑M=0自动满足),共计6个方程,可解出系数a0a2a4a6a8a10;在反对称荷载的作用下,须取式(3-5-11)中含ξ奇次幂的项,得4个方程,再加式(3-5-4)中的第二个方程(即∑Y=0,而∑M=0自动满足),共计5个方程,可解出系数a1a3a5a7a9

为了使用方便,将各种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反力、剪力和弯矩制成表格,见附表1~14。在附表15~43中给出了计算基础梁角变θ的系数。

3.5.2 表格的使用

使用附表1~14时,首先算出基础梁的柔度指标t。在平面应力问题中,柔度指标为

在平面变形问题中,柔度指标为

如果忽略μμ0的影响,在两种平面问题中均可用近似公式,即

计算基础梁的柔度指标。

式中 l——梁的一半长度;

h——梁截面高度。

1.全梁受均布荷载q0

反力σ、剪力Q和弯矩M如图3-5-3所示。根据基础梁的柔度指标t值,由附表1查出右半梁各1/10分点的反力系数σ、剪力系数和弯矩系数,然后按转换公式 (3-5-17)求出各相应截面的反力σ、剪力Q和弯矩M,即

图3-5-3 均布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图

由于对称关系,左半梁各截面的σQM与右半梁各对应截面的σQM相等,但剪力Q要改变正负号。

梁端的反力σ按理论计算为无限大,因此,在附表中对应于ξ=1的σ也是无限大,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注意,查附表时不必插值,只须按照表中最接近于算得的t值查出σ即可。如果梁上作用着不均匀的分布荷载,可变为若干个集中荷载;然后再查表。

2.梁上受集中荷载P

反力σ、剪力Q和弯矩M如图3-5-4所示。根据t值与α值由附表2~附表7查出各系数σ。每一表中左边竖行的α值和上边横行的ξ值对应于右半梁上的荷载;右边竖行的α值和下边横行的ξ值对应于左半梁上的荷载。在梁端为无限大。当右 (左)半梁受荷载时,表 (b)中带有星号 (*)的值对应于荷载左 (右)边邻近截面,对于荷载右 (左)边的邻近截面,须从带星号 (*)的值中减去1。

σQM的转换公式为

在剪力Q的转换式中,正号对应于右半梁上的荷载,负号对应于左半梁上的荷载。

图3-5-4 集中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图

图3-5-5 力矩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图

3.梁上受力矩荷载m

反力σ、剪力Q和弯矩M如图3-5-5所示。如果梁的柔度指标t不等于零,可根据t值和α值由附表8~附表13查出σ。每一表中左边竖行的α值和上边横行的ξ值对应于右半梁上的荷载,右边竖行的α值和下边横行的ξ值对应于左半梁上的荷载。在梁端ξ=±1,σ为无限大。当右 (左)半梁受荷载时,表中带有星号 (*)的值对应于荷载左 (右)边的邻近截面;对于荷载右 (左)边的邻近截面,须将带星号 (*)的值加上1。

转换公式是

式中的力矩m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在反力σ和弯矩M的转换式中,正号对应于右半梁上的荷载,负号对应于左半梁上的荷载。

在梁的柔度指标t等于零(实际是接近于零)的特殊情况下,认为梁是刚体,并不变形,所以反力σ和剪力Q都与力矩荷载m的位置无关,故σ也与力矩荷载m的位置无关。这时只须根据ξ值由附表14 (a)、(b)查出σ。弯矩M是与力矩荷载m的位置有关的,因而,也与力矩荷载m的位置有关——对于荷载左边的各截面,值如附表14 (c)所示,但对于荷载右边的各截面,须把该表中的值加上1。转换公式是

在集中荷载和力矩荷载作用时,查附表也不必插值,只须按照表中最接近于算得的t值与α值查出即可。

当梁上受有若干荷载时,可根据每个荷载分别计算,然后将算得的σQM叠加。

基础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t>50,或在集中荷载作用下t>10则叫做长梁,计算长梁的表格本书中未予选录。

习题

3-1 如图所示基础梁,长度l=12m,宽度b=0.6m,EI=504000kN·m2,地基的弹性压缩系数K=2.1×105kN/m3。梁的两端简支于刚性支座上,全长上有均布荷载q0。作梁的弯矩图、剪力图并求地基反力。

习题图3-1

习题图3-2

3-2 如图所示为一两端刚性固定的弹性地基梁,长度l=6m,宽度b=1.0m,EI=3.6×105kN·m2。地基的弹性压缩系数K=3.46×105kN/m3。求固端弯矩及固端剪力

3-3 如图所示,设在无限长梁上作用4个集中荷载,试求B点的挠度及弯矩。已知宽度b=1.0m,EI=5×105kN·m2K=3.0×106kN/m3

习题图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