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工程测量
- 蓝善勇 刘凯 陆鹏 蒋喆主编
- 4575字
- 2021-11-06 14:43:21
0.7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0.7.1 测量误差的概念
用测量仪器、工具观测得到的数值,称为观测值。如观测的高差、距离和角度等。观测对象客观存在的量,称为真值。观测值与真值之间存在的微小的差异,称为真误差。
若用L表示观测值,X表示真值,则真误差Δ定义为
在测量中,某些量无法求得真值,这时真误差就无法计算。因此,常采用多次观测之平均值作为该量的最可靠值,也称为最或然值或似真值。观测值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异,称为或然误差,又称似真误差或改正数。
若用L表示观测值,表示平均值,则似真误差(改正数)ν定义为
0.7.2 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任何观测值的获取都要具备人、仪器、外界环境这三种要素,所以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下列三方面。
1.仪器误差的影响
仪器误差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仪器本身固有的误差,给观测结果带来误差影响;如用只有厘米分划的水准尺进行水准测量时,就很难保证在厘米以下的读数准确无误;二是仪器检校时的残余误差,如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轴而产生的i角误差等。
2.观测者的影响
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同时,观测者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也是对观测成果质量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
3.外界环境的影响
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直接产生影响;同时,温度的高低、湿度的大小、风力的强弱以及大气折光的不同,它们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而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进行观测,就必然使观测的结果产生误差。
上述仪器、观测者、外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误差的主要来源,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不难想象,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观测条件好时,观测中产生的误差平均说来就可能相对小些,因而观测质量就会高些。反之,观测条件差时,观测成果的质量就会低些。如果观测条件相同,观测成果的质量也就可以说是相同的。因此,观测成果的质量高低客观地反映了观测条件的优劣,也可以说,观测条件的好坏决定了观测成果质量的高低。
但是,不管观测条件如何,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观测的结果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测量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即误差存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称为误差公理。
0.7.3 测量误差的分类
根据观测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两种。
0.7.3.1 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一常数,则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例如,水准尺的刻划不准,水准仪的视准轴误差,温度对钢尺量距的误差,尺长误差等均属于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具有累计性,对成果的影响较大,应当设法消除或减弱它的影响,采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在观测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二是在观测结果中加入改正数。其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影响,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0.7.3.2 偶然误差
1.偶然误差概念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系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例如,观测时的照准误差,读数时的估读误差等,都属于偶然误差。
如果各个误差项对其总和的影响都一样大小,即其中没有一项比其他项的影响占绝对优势时,那么它们的总和将是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因此,偶然误差就其总体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所以,有时又把偶然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在测量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种性质的误差以外,还可能发生错误。错误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工作中的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的存在不仅大大影响测量成果的可靠性,而且往往造成返工浪费,给工作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保证观测结果中不存在错误。所以一般来说,错误不算作观测误差。
观测结果不可避免地包含偶然误差,它是不可消除的,但可以选择较好的观测条件减弱它。
2.偶然误差特性
设有一组观测值L1,L2,…,Ln,其相应的真值为,,…,,真误差为Δ1,Δ2,…,Δn,并设其中不包含系统误差和粗差,则从表面上看,这组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然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则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该组误差的个数越多这种规律性表现得越明显。可以用三种方法来描述一组观测误差的分布规律性。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测区781个三角形的内角进行了观测,并按式(0.7.3)求出内角和的真误差为
式中 Δi——第i个三角形内角和观测值的真误差。
由于观测值中已剔除了粗差,且系统误差已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从总体讲,这些误差均为偶然因素所致,均属偶然误差,而且各个误差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谓独立,即各个误差在数值的大小和符号上互不影响,与这一组误差相对应的观测值称为互相独立的观测值。
设以dΔ表示误差区间并令其等于0.5″,将这组误差分别按正误差和负误差重新排列,统计误差出现在各区间的个数μi,计算出误差出现在某区间内的频率μi/n,其结果列于表0.7.1中。
从表0.7.1中可以看出,该组误差表现出这样的分布规律: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多;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个数与负误差个数相近;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限度,最大不超过3.5″。
为了形象地表达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根据表0.7.1的数据,以误差Δ的数值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可绘制出直方图,如图0.7.1所示,每一误差区间上的长方形面积表示误差在该区间出现的相对个数。误差较小的长方形较高,其面积较大,即误差出现的相对个数较多;反之,误差较大的长方形较低,其面积较小,即出现误差的相对个数较少。所有长方形基本上对称于纵坐标轴,这说明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相对个数很接近。误差绝对值大于3.5″的长方形没有,表明其面积为零,即出现的相对个数为零,亦即不会出现。还需指出,所有长方形面积之和等于1。
表0.7.1 测量误差频率分布表
当误差个数n无限增多,并无限缩小误差区间时,图0.7.1中各个小长方条顶边的折线就变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如图0.7.2所示,这条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简称为误差曲线。
图0.7.1 误差直方图
图0.7.2 误差分布曲线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用概率的术语来描述偶然误差所具有的统计特性:
(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或偶然误差的绝对值大于某个值的概率为零,或表述为:观测误差的绝对值小于某个值的概率恒等于1。该特性称为偶然误差的有界性。
(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要大,该特性称为偶然误差的聚中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该特性称为偶然误差的对称性。
(4)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值为0,该特性称为偶然误差的抵偿性。
0.7.4 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它对应着一种确定不变的误差分布。如果分布较为密集,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好,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高;反之,如果分布较为离散,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差,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低。
因此,所谓精度,就是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倘若两组观测成果的误差分布相同,便是两组观测成果的精度相同;反之,若误差分布不同,则精度也就不同。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由于它是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这一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都称为同精度观测值。例如,表0.7.1中所列观测结果是在相同观测条件下测得的,各个结果的真误差彼此并不相等,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出现于0.0″~0.5″区间,有的出现于3.0″~3.5″区间),但是,由于它们所对应的误差分布相同,因此,这些结果彼此是同精度观测值。
精度是指一组误差的分布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分布愈密集,则表示在该组误差中,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所占的相对个数愈大。在这种情况下,该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就一定小。由此可见,精度虽然不是代表个别误差的大小,但是,它与这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显然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用一组误差的平均大小作为衡量精度高低的指标,是完全合理的。用一组误差的平均大小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可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精度指标。
1.中误差计算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得到n个观测值,对应求出n个真误差,取这些独立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极限的平方根,称为该组观测值的中误差,用m表示,即
说明:式(0.7.3)和式(0.7.4)中的Δ既可以是同一个量的观测值的真误差,也可以不是同一量的观测值的真误差,但必须都是同精度且同类性质观测量的真误差,即是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的观测值,n是Δ的个数。
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不能无限多,总是有限的,观测值中误差计算式为
上二式中 n——观测次数;
Δ——真误差;
ν——改正数。
计算的m值愈小,观测值精度愈高。
【例0.7.1】某测区的16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误差如下,试求三角形内角和中误差。
-5.2″+3.1″ 0.0″-0.2″+1.1″-1.7″+0.1″+1.2″
-0.6″+2.2″-3.2″+1.4″-0.8″+1.0″-0.2″+1.0″
解:将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代入式(0.7.5),可得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
【例0.7.2】用j6经纬仪某水平角观测4测回,各测回值分别为45°32′18″,45°32′10″,45°32′28″和45°32′16″,1测回观测值中误差m是多少?
解:(1)根据题目给出的各测回观测值,求得其平均值为45°32′18″,按式(0.7.2)求出各改正数为
V1=45°32′18″-45°32′18″=0″
V2=45°32′10″-45°32′18″=-8″
V3=45°32′28″-45°32′18″=10″
V4=45°32′16″-45°32′18″=-2″
(2)按式(0.7.6)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2.容许中误差计算
前已述及观测成果中不能含有粗差。那么,如何来判定观测误差中的粗差呢?必须要有一个判定标准,超过这个标准的误差就列入粗差,相应的观测值应予剔除或返工重测,这个标准就是极限误差,所谓极限误差就是最大误差。由偶然误差的特性可知,在一定条件下,偶然误差不会超过一个界值,这个界值就是所说的极限误差,但这个界值很难确定,一般规定极限误差的根据是误差出现在某一范围内的概率的大小,即误差Δ出现在(-1km,+1km)内的概率。经计算误差出现在区间(-1m,+1m),(-2m,+2m),(-3m,+3m)内的概率分别为68.3%、95.5%、99.7%。可见,大于三倍中误差的误差,其出现的概率只有0.3%,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观测中,可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因此,可规定三倍中误差为极限误差,即
若对观测要求较严,也可规定两倍中误差为极限误差,即
如[例0.7.1]中,若取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则内角和的极限误差为
Δ限=2×1.97=3.94″
3.相对中误差计算
有时,单靠中误差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质量的好坏。例如,在同一观测条件下,用尺子丈量了两段距离,一段为500m,一段为1000m,这两段距离的中误差均为2.0cm,用中误差无法评判其精度高低。但很显然,虽然二者中误差相同,但由于不同的距离长度,两者精度并不相同,前者的单位长度的精度比后者低。
所谓相对中误差(也称相对精度),即将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化为分子化为1的分数表示,即用表示,相对误差误差一般用k表示。即
N一般取至百位数的整数。N值愈大,精度愈高。如上述两段距离,前者的相对中误差为1/25000,而后者则为1/50000,后者精度高于前者。
又如某两点点间观测值为87.366m,观测值中误差为±0.026m,则相对中误差k为
相对(中)误差主要用来衡量距离的精度,不能用来衡量测量高差和角度的测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