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1273字
- 2021-10-22 21:00:09
2 水稻需水特性及变化规律
2.1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
2009—2013年不同灌溉模式水稻年蒸发蒸腾量ETc(也称为需水量)观测结果见图2(a)。根据观测结果可知,基本表现为湿润模式水稻蒸发蒸腾量低于其他2种灌溉模式,而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水稻蒸发蒸腾量并未表现出一致性变化规律。将2009—2013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水稻不同灌溉模式多年平均年蒸发蒸腾量,其中,浅灌模式最大,为532.7mm;中蓄模式次之,为526.3mm;湿润模式最小,为506.6mm。与浅灌模式相比,中蓄模式蒸发蒸腾量减少了1.2%,湿润模式蒸发蒸腾量减少了4.9%。将2009—2013年不同灌溉模式不同生育水稻蒸发蒸腾量观测成果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水稻不同灌溉模式不同生育期多年平均蒸发蒸腾量,具体结果见图2(b)。由图2(b)可知,水稻各生育期蒸发蒸腾量均为浅灌模式最大、中蓄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不同灌溉模式水稻蒸发蒸腾变化规律原因为: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的土壤水分条件差异性不大,而湿润模式水层或土壤含水率低于其他2种模式,因此湿润模式水稻蒸发蒸腾量较小。
图2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需水量、渗漏量、耗水量和灌水量
2.2 不同灌溉模式稻田渗漏量变化规律
统计得到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各生育期多年平均稻田渗漏量,具体结果见图2(c)。需要说明的是试验中稻田渗漏量与大田稻田渗漏量相比明显偏大,主要原因是测坑的底部未形成犁底层。由图2(c)可知,由于分蘖末和黄熟期田面无水层,因此3个灌溉模式稻田渗漏量均为0;孕穗期稻田渗漏量中蓄模式最大、浅灌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稻田渗漏量均表现为浅灌模式最大、中蓄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各生育期稻田渗漏量相差并不明显,而湿润模式明显低于其他2种模式。
2.3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耗水量变化规律
将稻田渗漏量和蒸发蒸腾量相加得到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各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具体结果见图2(d)。由图2(d)可知,分蘖末期和黄熟期3种灌溉模式耗水量基本相同;孕穗期耗水量中蓄模式最大、浅灌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乳熟期耗水量均表现为浅灌模式最大、中蓄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各生育期耗水量相差并不明显,而湿润模式明显低于其他2种模式。年耗水量表现为浅灌模式最大,为1436.9mm;中蓄模式次之,为1404.3mm;湿润模式最小,为1164.3mm。年耗水量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相差并不明显,而湿润模式明显低于其他2种模式。
2.4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灌水量变化规律
2009—2013年不同灌溉模式灌水量观测结果见图2(e)。根据观测结果可知,灌水量与大田作物实际灌水量相比明显偏大,主要原因是测坑渗漏量偏大造成的。湿润模式灌水量明显低于浅灌和中蓄2种模式的灌水量;浅灌模式灌水量部分年份大于中蓄模式,而部分年份小于中蓄模式,并未表现出一致性规律。将2009—2013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算术平均,得到不同灌溉模式多年平均灌水量。根据计算成果可知,多年平均灌水量浅灌模式最大、中蓄模式次之、湿润模式最小。湿润模式明显低于其他2种灌溉模式,而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相差不大。中蓄模式灌水量低于浅灌模式的原因是中蓄模式降雨有效利用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