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852字
- 2021-10-22 21:00:02
1 水电站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变化及稳定起决定性作用,植被净生产力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它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重要参数。根据实地调查和卫片解译,结合双溪水电站工程区域地表植被覆盖现状和植被立地情况,将区域植被类型划分为五类:暖性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落叶及常绿阔叶林、农作物、河流水域。工程所在区域各植被类型净生产力情况采用国内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成果来确定,见表1。
双溪水电站工程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平均净生产力为974.34g/(m2·a),该区针叶林面积占的比重较大,使该地区的平均生产力较高,比全球陆地水平高254.34g/(m2·a),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生长力处于较高水平。林地为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表1 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植被自然生产力现状
注 表中未包括道路、建筑用面积0.04km2。
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大坝、发电厂房、引水系统等建筑占用土地,破坏地表植被,以及水库蓄水造成地表植被的淹没,会对区域自然体系生产力产生影响。施工期部分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植被会自然恢复,其对区域自然体系生产力的影响是暂时的,可恢复的,但施工区的物种组成会有所变化。而运行期工程永久占地与水库淹没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是永久的、不可恢复的,由于自然植被的减少,将导致自然体系生产力降低。工程实施后区域自然系统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工程建成后区域自然系统生产力的变化
通过计算表明,工程建成后,区域自然系统生物总量每年将减少246.03t,区域自然体系的平均生产能力由现状的974.34g/(m2·a),降低为972.06g/(m2·a),这说明工程建成后,虽然区域自然体系的生物量有所降低,但减少量较小,区域自然体系仍处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维持在北方针叶林[800g/(m2·a)]的生产力水平,表明工程运营对自然系统生产能力的影响,在区域自然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