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区域内的引清调水只能作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辅助及应急措施,它不可能成为长期采用的水污染治理措施。虽然引水暂时提高了水体的稀释和自净能力,但不能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削减,引调水不能彻底地解决水环境问题,同时污染物的迁移还会侵占下游水体的环境容量。因此,随着污染源治理力度的加大,应逐渐减小引水流量[14]

(2)在引清调水工程实施前只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不够的,由于数模中的湖泊概化、污染源资料的不够准确等,使得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量的分配、水质的变化都可能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因此还应采用物理模型或现场试验对治理湖泊的数模计算结果进行校验。

(3)由于长湖湖面宽广,且湖汊众多,形状复杂,引入的水流难以对全湖的水体进行置换。因此对处于引水入湖口及引水水流的主流区域的水质改善效果较好,而对长湖的湖汊(除庙湖、后港湖汊外)和远离主流区域的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存在水质改善的“盲区”。“盲区”面积随着调水流量的减小而增大,同时“盲区”面积的大小还和湖泊的形状有关。所以,如何优化引水方案、利用水利控制工程使治理湖泊区域较均匀流动起来,是大型湖泊引调水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规模化畜禽养殖、城镇生活、农业面源为长湖流域主要污染源,针对长湖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以及水环境需水量短缺的现状,应实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控制污染源,实现点源、面源和内源综合治理。

(5)建立长湖全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实时监测、控制长湖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风险预警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