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湖南省河网密布,5km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km,其中流域面积在55000km2以上的大河11117条。省内除少数属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主要为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顺着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水为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是全省最大的湖泊,跨湘、鄂两省。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中国南方9省之冠。[1]

湖南省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年内和地域分布不均匀,地表水的利用需要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调节,才能保证与需水的时间和空间相吻合。从近年实际发生的情况看,湖南省的缺水特征主要表现为枯水年干旱季节工程性缺水、局部地区和少数城市资源性缺水和局部河段水质性缺水。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由于人均水资源量少,年内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匀且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河湖生态需水保障的矛盾加剧。[2]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导致许多地区出现河流断流、干涸,湖泊、湿地萎缩,河口淤积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按照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国家更加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2007年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到2012年十八大和2017年十九大,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持续提升。水利工作积极落实相关的工作部署,逐步转变过去片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治水模式,从节水型社会建设、西北干旱内陆天然绿洲保护、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到最新的河长制等,水资源和水生态大保护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可以说,我国的治水已经由古代的防水(防洪为主)和近代的用水(开发利用为主),进入到全面保水(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的新时代。[3]

新的治水方向以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为主导,重点解决长期过度开发导致的河湖水空间占用、水质恶化、用水过度及超载、用水效率效益低下、河流廊道结构破碎化及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资源和生态问题,助力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也不忽视社会发展需求,要继续提升服务质量及水平,解决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不平衡及群众对水安全需求满足的不充分问题。新方向的核心是水天平的再平衡,即由历史上过度地倾斜于社会经济端向自然生态端的再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的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大建大引大用大排和高堤大库等近代治水模式已经过时,新时代水方面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兼顾社会经济水安全前提下的国家河流湖泊修复与保护,让河湖重现生机和活力。

水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后我国的治水思路、理念、任务、体制等都要继续大胆地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到21世纪中叶,要把我国的河流湖泊变成一条条自然健康的生态廊道、美观秀丽的风景线、绿色发展的高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本书旨在维护和保障河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针对典型河湖(四水水系、荆江三口、洞庭湖)水生态系统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湖南省各重点流域和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特点,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开展湖南省典型河湖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策略研究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推动湖南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湖南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及全面推进河长制一河一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已了解的情况,目前针对湖南省水资源及水生态的研究和设计主要集中在水资源配置及优化调度方面,对于重点区域水环境、水生态,特别是关于生态基流、生态水位及敏感生态需水方面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