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形地貌

白龙江流域流经的大地构造部位主要隶属于秦岭东西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近期构造活动显著。区内地势西高东低,两岸山岭海拔为4000~1100m,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呈现出山高谷深、峰锐坡陡之景观。峡谷峭壁中,瀑布、急流、栈道遗址多处可见。由于水流的急剧下切,河谷断面多呈V形,宽谷、峡谷相间出现,峡谷一般为优良的水力枢纽坝址,宽谷是较好的天然库盆,河床覆盖层深厚,沿河阶地断续发育,两岸物理地质现象显著。流域地层除前古生界外,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由于地处构造单元不同,各时代地层的空间分布与发育特征也有差异,主要有南秦岭、摩天岭和龙门山分区地层,主要岩性分别有各类千枚岩、板岩、砂岩、灰岩、粉砂岩、页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砂砾岩等。流域区域构造分布有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武都山字形构造、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武都“山”字形构造是在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其白龙江中上游河段位于武都山字形构造的西翼,主要构造形态有白龙江复背斜,白龙江断裂带和益哇-舟曲断裂带;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由摩天岭复背斜、文县复背斜及石坊-临江-岸门口断裂带和青川断裂带组成;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由隆起和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或扭性断裂以及与其垂直的张性断裂和斜交的扭性断裂组成,白龙江下游河段处于此构造带的北段,展布主要是林庵寺-茶坝断裂带及大茅山倾伏背斜。各构造体系特别是他们之间的分界断裂带,均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

白龙江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起与河流的急剧下切形成了山高谷深、峰锐坡陡的景观。加之构造成因和区域地层特性,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两岸滑坡、泥石流、倾倒体等物理地质现象十分发育,阻塞河道、切断交通、淹埋村镇、毁坏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且规模之大、暴发次数之多、危害程度之严重,在我国均属罕见。白龙江的滑坡主要分布在中游舟曲至外纳区间的沿江两岸,有100多处,其形态特征和活动特性在滑坡类型中较为独特,属推移式和牵引式。其滑动速度较快,但又不是急冲性滑坡。如1983年夏,舟曲县立节乡右岸北山发生滑坡,迫使立节乡政府搬迁;锁儿头、泄溜坡大滑坡(即舟曲大滑坡),曾多次发生堵江,1963年和1981年的滑动分别形成了高17m和22m的堰塞石坝,1991年舟曲县城下游12km的左岸南峪乡滑坡壅高水位20m,造成严重危害。与此同时,白龙江流域泥石流较普遍,主要分布在中游舟曲至临江段。在长约150km的沿江两岸,有泥石流沟上千条,大小沟道无不暴发泥石流,这也是白龙江固体径流的主要来源。倾倒体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中下游河段,其厚度一般为10~20m,最大的可达4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