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治污环保卷
-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编纂委员会编著
- 3字
- 2021-10-22 19:07:44
总体篇
第一章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证和规划
第一节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且较稳定,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m3,特枯年为7600亿m3。长江的入海水量约占天然径流量的94%以上。从长江流域调出不影响其整体生态的部分水量,可缓解北方严重缺水问题。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个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黄淮海平原及胶东地区相邻,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从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在反复分析比较了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三条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这样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对协调北方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的总体布局,可基本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基本可以安全、经济地解决北方缺水地区的需水与供水矛盾。西线工程布设在我国最高一级台阶的青藏高原上,居高临下,具有供水覆盖面广的优势,主要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供水,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的支流汉江引水,远景从长江三峡库区补水,从第三台阶的西侧通过,可自流向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供水。东线工程位于第三台阶的东部,直接从长江干流下游取水,水量丰富,但因输水线路所处的地势较低,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以自流,宜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
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可利用黄河由西向东贯穿我国北方的天然优势,采取工程措施后可以与黄河相连接,并通过优化运行调度,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和黄河之间的水量合理调配。东线工程可利用现有的东平湖退水闸或穿黄工程的南岸输水渠退水闸向黄河补充长江水,又可通过位山引黄渠道、胶东地区输水工程由黄河补充山东的部分用水量。中线工程一方面在穿黄工程南岸设置了退水闸,遇汉江、淮河丰水年,在黄河枯水时可向黄河补水。西线工程建成后,除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补水外,也可通过黄河向东线和中线的输水渠道补水。随着黄河上游西北各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的增加,必将减少进入黄河干流和下游的水量。故在西线未实施前,由于东线和中线的实施,可补充下游沿黄两岸的供水不足,也有利于保证上游西北地区的用水,支持西部大开发。
随着“四横三纵”骨干水网的逐步形成和畅通,各流域和水系之间通过建设控制建筑物进行水力连接,运用现代化的测报、预报以及通信和监控手段,实现大范围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可较大幅度地提高各地区的供水保证程度和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m3,可基本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采取分期逐步实施的方式。已建设完成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东线一期工程设计抽江流量为500m3/s,多年平均年抽江水量为89.4亿m3,比现状江苏省江水北送工程增抽水量39.3亿m3。加高丹江口大坝后中线一期工程设计引水流量为350~420m3/s,多年平均年调水规模为95亿m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黄河以南需逐级建设泵站提水北送,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作为调蓄水库。在山东省位山附近黄河河底建设倒虹吸隧洞穿过黄河。过黄河后一路自流至山东德州,另一路向东流经胶东、烟台、威海地区。
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渠首在丹江口水库陶岔闸,沿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平原相间地带向东北方向延伸,在方城县城南过江淮分水岭垭口进入淮河流域,在鲁山县跨过南沙河和焦枝铁路经新郑市北部到郑州,在郑州以西约30km处穿过黄河,然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向北,在安阳西北过漳河,进入河北省,在石家庄西北穿过石津干渠至徐水县分两路,一路向北跨拒马河后进入北京团城湖,另一路向东供水天津。
南水北调西线方案自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引水。分别通过达曲—贾曲、阿达—贾曲、侧坊—雅砻江—贾曲三条线路引水到黄河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