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下水概念

一、岩土的空隙

组成地壳的岩石,无论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坚硬的基岩,都有空隙。空隙的大小、多少、均匀程度和连通情况,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动。因此,研究地下水必须首先研究岩土中的空隙。

将岩土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根据岩土空隙的成因不同,通常把空隙分为三类:松散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非可溶岩中的空隙称为裂隙;可溶岩产生的空隙小者称为溶隙,大者称为溶洞 (图1-1)。

图1-1 岩土空隙

(一) 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1.孔隙度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孔隙度是一个比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2.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对于黏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常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1)岩土的密实程度。岩土越松散,孔隙度越大。然而松散与密实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组成岩土的颗粒的排列方式不同。不妨设想一种理想的情况,即颗粒为大小相等的球体,根据几何计算,当球作四面体形式排列 (最密实状态)时,其孔隙度只有25.95%。

(2)颗粒的均匀程度。颗粒的均匀性常常是影响孔隙度的主要因素,颗粒大小越不均匀,其孔隙度越小,这是由于大的孔隙被小的颗粒所填充的结果。

(3)颗粒的形状。一般松散岩土颗粒的浑圆度直接影响岩土的孔隙度。例如棱角状且排列疏松的黏土颗粒,其孔隙度达40%~50%,而颗粒近似圆形的砂,孔隙度为30%~35%。

(4)颗粒的胶结程度。当松散岩土被泥质或其他物质胶结时,其孔隙度就大幅度降低。

综上所述,岩土的孔隙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岩土越松散、分选越好、浑圆度越好、胶结程度越差时,孔隙度才越大;反之,孔隙度则越小。

(二) 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受构造运动及其他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影响产生的空隙,称为裂隙。

1.裂隙率

裂隙的多少以裂隙率表示。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除了这种体积裂隙率,还可用面裂隙率或线裂隙率说明裂隙的多少。

2.裂隙的类型

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1)成岩裂隙。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 (岩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而产生的。岩浆岩中成岩裂隙发育较多,尤以玄武岩中柱状节理最有代表性。

(2)构造裂隙。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 (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构造裂隙按受构造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张裂隙和扭裂隙。张裂隙由张应力形成,常成张开型,断面上呈锯齿状且延伸不远。扭裂隙由剪应力形成,常成闭合型,断面上平直且延伸较远。

(3)风化裂隙。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岩石受风化时,一方面使岩石中原有的成岩裂隙和构造裂隙扩大变宽,另一方面沿着岩石的脆弱面产生新的裂隙。

(三) 溶隙

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称为溶隙 (穴)。

1.溶隙的形成

溶隙是具有溶解性质的水在不断的交替运动中,对透水的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解而形成空隙的地质现象。水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形成碳酸,碳酸对石灰岩发生作用就形成易溶于水的重碳酸钙。因此,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水将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而形成溶隙。

2.溶隙率

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即为溶隙率。溶穴的规模悬殊,大的溶洞可宽达数十米,高数十米乃至百余米,长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而小的溶孔直径仅几毫米。岩溶发育带岩溶率可达百分之几十,而其附近岩石的岩溶率几乎为零。

自然界岩石中空隙的发育状况远较上面所说的复杂。例如,松散岩石固然以孔隙为主,但某些黏土干缩后可产生裂隙,而这些裂隙的水文地质意义,甚至远远超过其原有的孔隙。固结程度不高的沉积岩,往往既有孔隙,又有裂隙。可溶岩石,由于溶蚀不均一,有的部分发育溶穴,而有的部分则为裂隙,有时还可保留原生的孔隙与裂缝。因此,在研究岩土的空隙时,不仅要研究空隙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还要研究空隙本身的大小、空隙间的连通性和分布规律。松散土的孔隙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差异均很大,分布不均匀;溶隙大小相差悬殊,分布很不均匀,连通性更差。

二、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

地壳岩石中存在着以下各种形式的水: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与固态水(图1-2)。

图1-2 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

1—气态水;2—吸着水;3—薄膜水;4—土颗粒;5—重力水或毛细水

(1)气态水。呈水蒸气状态储存和运动于未饱和的岩石空隙之中,可以随空气的流动而运动,即使空气不运动时,气态水本身亦可由绝对湿度大的地方向绝对湿度小的地方迁移。当岩石空隙内水汽增多而达到饱和时,或是当周围温度降低而达到零点时,水汽开始凝结成液态水而补给地下水。由于气态水的凝结不一定在蒸发地区进行,因此也会影响地下水的重新分布,但气态水本身不能直接开采利用,亦不能被植物吸收。但气态水与液态水可以相互转化,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2)结合水。松散岩石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空隙壁面带有电荷,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岩石颗粒表面便吸引水分子。受到岩石颗粒表面的吸引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那部分便是结合水。结合水被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影响下运动。最接近固体表面的水叫强结合水 (或称吸着水)。颗粒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与分子力关系其密度平均为2g/cm3左右,溶解盐类能力弱,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不能流动,但可转化为气态水而移动。

结合水的外层,称为弱结合水 (或称薄膜水,如图1-3所示)。在包气带中,因结合水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所以不能传递静水压力,而处在地下水面以下的饱水带时,当外力大于结合水的抗剪强度时,则结合水便能传递静水压力。

(3)重力水。岩石颗粒表面的水分子增厚到一定程度,重力对它的影响超过颗粒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则这部分水分子就受重力的影响而向下运动,形成重力水。重力水存在于岩石较大的空隙中,具有液态水的一般特性,能传递静水压力,并具有溶解岩石中可溶盐的能力,从井中吸出或从泉中流出的水都是重力水。重力水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

(4)毛细水。毛细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岩石的细小空隙中能上升一定的高度,这种既受重力又受表面张力作用的水,称为毛细水。毛细水是基本上不受静电引力场作用的水,这种水同时受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当两力作用达到平衡时便按一定高度停留在毛细管孔隙中。由于毛细管水上升,在潜水面以上形成一层毛细管水带,毛细管水会随着潜水面的升降而升降。毛细管水只能垂直运动,可以传递静水压力。

(5)固态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为固态水,在多年冻结区或季节冻结区可以见到这种水。

图1-3 颗粒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与分子力的关系

a—水分子;b—土颗粒

(6)矿物结合水。存在于矿物结晶内部或其间的水,称为矿物结合水。

上述各种形态的水在地壳中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 (图1-4),在地面以下接近地表的部分岩土比较干燥,实际上已有气态水与结合水存在,向下,岩石有潮湿感觉,但仍无水滴,再向下开始遇到毛细带,再向下便遇到重力水带,水井中的水面便是重力水带的水面,在此高度以上的,统称为包气带,以下的叫做饱水带。

图1-4 各种形态的水在岩层中的分布

1—湿度不足带 (分布有气态水、吸着水);2—湿度饱和带 (分布有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3—毛细管带;4—无压重力水带;5—黏土层;6—承压重力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