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市中国
-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编著
- 11042字
- 2021-09-30 16:26:34
城市实战
“3+1”格局下的成都
无疑,策划大成都是工作室成立十年来接触的最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项目。
为了打好这历史性的一役,6月22日,工作室接受委托的第三天,迅速调集北京、广州、上海各地的精兵强将,在深圳总部召开战前动员会,迎接这次非同寻常的挑战。
动员会后的第二天,工作室由各地骨干人员组成策划工作营,分头奔赴成都,驻扎在成都老城区宽巷子的一座花木阴翳、有着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庭院式招待所中,开始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头脑风暴。
与此同时,成都政府方面的配合也有板有眼地迅速展开。6月23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会议,要求在三天之内准备好工作室所需的所有资料。
6月24日到6月27日,工作室兵分几路,高强度、高频率地走访了成都市政策研究室、宣传部、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房管局、旅游局、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贸易局和粮食局的负责人,并且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及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碰撞、交流,收集了大量有关成都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信息技术、金融物流、制造工业、交通建设、电子通信等达数百万字的资料。
接下来,三天三夜的交流碰撞,三天三夜的大胆想像,小心求证,头脑风暴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成都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成都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都的城市经营能否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成都与西部兄弟城市是竞争还是竞合?休闲产业能否为未来大成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力?
三天之后,大成都发展与经营战略的研究方向和策划重点渐趋明朗,一个高屋建瓴、不与人同的方案初露端倪。
可以说,用什么样的眼光和视野看待成都,抑或是如何定位成都,是寻找城市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成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定位?王志纲认为,这个定位不仅是给成都人自己看的,更是给中国人看的;不仅是给今天看的,更是给明天看的;不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包容性的。
城市定位看似容易,做起来实难。成都人谈起成都,多少有几分自恋情结,但无可厚非的是,谁不说俺家乡好,何况自古就是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乐土之邦;成都的官员谈起自己的城市,虽然更理性、更全面,但也多是就四川谈成都,眼界还不够开阔。而专家和广告人对成都也都有自己的定位,像什么“多彩之都,美食之都,成功之都”,可谓五花八门。
欲策划成都,必先了解中国城市经济格局。工作室首先从中国城市格局的坐标上来定位成都:
“中国经济开始张弓搭箭。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京津唐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这三大城市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担负起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角色。”
“三大城市经济圈为中国的经济奠定了坚固的基础,犹如一支长弓,而长江流域经济带则如一支利箭,张弓搭箭,确立了中国经济整体均衡发展的格局。但决定这支箭的射程和威力的关键不仅在于弓,更在于是否有强有力的支点。”
“纵观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之格局,要实现中国经济整体均衡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中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的城市化,难以想像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西部的整体发展,关键还在城市,特别是大规模城市经济圈的拉动。”
因此,东部的城市做得再好,从宏观意义上也只是锦上添花,而西部城市则具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可能。
在这个引弦待发的格局上,幅员辽阔、发展滞后的西部亟需形成新的城市圈作为发力点!
中国城市经济的新格局呼之欲出——“3+1”
“3+1”格局的“1”,只可能出现在西部!这是历史给予的一个巨大的天时!
中国除了上述先行一步的三大城市圈之外,还要有一个城市圈在西部异峰突起,只有从整体上真正形成“3+1”的城市格局,中国经济腾飞的夙愿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那么放眼西部,在已经形成的几大城市经济圈中,谁能挑起大梁,扮演“1”的角色呢?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成渝城市圈的战略地位凸显: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起点、西部城市轴的中心,成渝城市圈北拉西北,南带西南,东联华中,西引西藏,是西部目前惟一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相比而言,西安是陕西省的单核城市,显得势单力薄,终难和前者抗衡。
据有关统计,重庆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成渝城市圈的人口总数超过6000万,2002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473亿元,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成渝城市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历来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总之,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战略地位上讲,成渝城市圈在经济总量上远大于可能形成的大武汉城市圈;在战略地位上更强于沿海地区可能形成的辽宁、山东、吉黑、苏西皖南四大新生城市圈。
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成渝)城市圈,最有可能成为启动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取得进入“3+1”格局的入场券。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站在整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格局发展态势的层面上去打量成都,就会清楚地看到,成都的机会和未来就维系在这个“3+1”的“1”中。
工作室认为,成都的历史使命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作为西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而是在“3+1”的宏观背景下,成都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真正成为中国东西部经济联动的主力二传手和主传动轴,而不是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老成都,不只是实力雄厚的一方诸侯。
成都不仅是四川的成都、巴蜀的成都、西部的成都,更是中国的成都。在中国的城市化未来几十年的舞台上,成都注定要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偏居一隅的成都将永远成为历史。这对成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自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在成都、重庆、西安的“三国演义”中,成都目前的优势并不明显:
重庆占天时。依托传统的制造业基础,扼守长江上游水道门户的要冲,坐拥直辖之势,已经成为国家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战略基地。重庆市政府在“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方针指导下,明确提出五年内投资6000个亿打造西部枢纽。
西安占地利。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十三朝古都,拥有排名全国第三位的科教资源和排名第四位的高新区,占据西北门户的战略枢纽地位,争创“西部最佳”城市的发展战略。
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省会成都则占人和,兼具富饶闲适、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居大西南商贸中心等综合优势的条件,在软性资源上有重庆和西安所不可比拟之处。
这3个城市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并且都有争当“西部第一城”的雄心壮志。论历史传承、科教水平,成都不如西安;论工业基础,成都不及重庆;在西部铁骨铮铮的硬汉中,成都更像一个白面书生。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的成渝城市圈只具备形态松散的雏形,成都与重庆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竞合关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导致这里只有城市群落,但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圈!
成渝城市群缺乏类似京沪穗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谁来填补这个历史的空白?是机会也是挑战。
那么,面临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在成渝城市圈中,成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成都的独家
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什么?
中心城市的竞争
成都欲担纲“3+1”之“1”,必争西部之先;欲争西部之先,必争巴蜀之首。
那么,面对西部产业经济的饥渴,成都是参与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还是应该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寻找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呢?
工作室在提交给成都政府不到两万字的报告中明确写道:
“面对传统工业基础雄厚的重庆,成都要想在工业规模上取得超越性的竞争优势,不仅代价昂贵,而且短期内难以实现。在单一工业化这条路上走下去,成都将长期局限于与西部诸强,特别是重庆的竞争中无法超越,即使在未来规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也难以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更遑论领导西部诸强与中部、甚至东部群雄一争短长?再多的大项目并不能强化成都的领导地位、西部之心的地位,只能增加经济规模、就业总量,不能与重庆形成竞合关系。
“因此,成都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建设成渝城市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推进“3+1”格局的真正形成!”
事实上,此时的重庆也在以空前的手笔实现着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梦想。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建设,吞吐1500万旅客的机场正在扩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初具雏形。5年投资6000个亿,重庆要打造名副其实的西部枢纽和大西南地区无可争议的窗口与龙头。
而远在西北的西安自2002年提出“中国西部,西安最佳”的城市口号以来,也在以轰轰烈烈的新城开发和环境改造,为把这个千年古都建设成为西部最适宜人们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西部的新三国演义中,每个城市都有当中心城市的心思。
在新的奋斗目标出台之前,1993年,国务院将成都定位于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即金融、商贸、科技中心,交通和通信枢纽,可重庆的定位几乎与成都如出一辙,并且还多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同质化趋势显而易见。此外,重庆还是国务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西安的目标是要成为崛起的西部金融中心,高新区要成为区域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
谁都想当中心城市,因为谁都知道,中心城市是高级资源最集聚的地方。但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区域中心城市,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有没有发生具体的变化,却是工作室在务虚过程中不得不破解的课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意义的中心城市呢?
工作室认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性转变,投资导向正悄然变化——前工业时代,投资向低成本区域集聚;中工业时代,投资向产业集群区域集聚;后工业时代,投资向信息集群区域集聚。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动力因子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以前很多城市的目光只盯着GDP的总量,总是工业、工业还是工业。殊不知到了今天,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中心城市,其奥妙在于:
首先,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已转化为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联动发展关系,城市价值和地位取决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及周边城市对它的依存度;
其二,消费规模决定经济规模,在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再取决于城市的生产能力,而在于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场需求,创造多大的消费市场;
其三,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辐射能量主要体现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
其四,特色功能决定区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层次分明的区域中心、区域副中心、专业功能的城市体系;
其五,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城市的领导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影响力,即它对外的经济辐射和集聚能力。
因此,成都要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信息中心、集散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的六大功能。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到来,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功能正在弱化,生产基地出现扩散和外移的趋势。
世界城市史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在每一个城市带中,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或多个相对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再深究一步,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规律:一般来说,早期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二者同频合拍,同步发展。这个时期的产业经济自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催生出现代第三产业。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GDP的比重中接近一半的时候,此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相当,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拐点。
中国内地的大多数城市目前都处于这个阶段。翻过这个拐点之后,第二产业的产值无论如何增长,其相对值开始慢慢下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这个时候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辐射更广阔的地区。根据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的集聚程度,城市在城市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出现分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都市等等。
同样的道理,对已经开始越过城市化的第一个拐点的成都而言,面临的与其说是传统产业的竞争,不如说是中心的竞争,而中心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第三产业的竞争。
为了争夺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成都必须解决:在成渝城市圈里,成都如何与重庆互动?显而易见,成都与重庆战略定位的趋同,导致了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城市扩张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同质化,共同争夺有限资源,形成恶性竞争。
成都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圈的形成?成都要实现跨越,只靠“工业挑大梁”、“带一促三”能否使自身超越同构竞争,脱颖而出?
成都的软肋在于,支柱产业不明显,拳头产品不突出,产业经济分散。尤其是未能把握新型现代产业的发展态势,充分挖掘自己的稀缺资源,打造核心的竞争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特色。
要想做中心城市,就必须考虑如何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强商务价值,如何提高城市辐射集聚能力?
成都经济形态的内向度比较高,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部消费需求形成的,这使得成都相当多的产业都陷入低成本内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只有增加外向度,使成都的产业经济跨入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使成都增值。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思考的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成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哪里?成都独特的人文个性和独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工作室断言,成都城市竞争战略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成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时不我待!也就是说,成都要想做西部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只有服务于更广泛的西部,使自己的辐射范围尽可能加大,才能完成自身的超常规发展。
否则,一旦成都的战略方向发生偏差,不仅无法发挥成都真正的魅力和特色,势必进一步加剧重庆直辖后成都领先地位的沦丧与中心功能的模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成都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成为区域经济领跑者的梦想只能化为泡影。
因此,要策划成都,我们还需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
回望成都,一个传承千年的消费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都的“消费”被扭曲!在前工业时期,外向型投资拉动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地处西部的成都曾一度迷失!
今天,面临历史的抉择,我们是时候问:成都,你将向何处去?
休闲:回避还是争锋
那么,成都凭什么?成都拥有历史悠久、绵长深厚的足以满足现代人休闲饥渴的绿洲!既然在西部城市的队伍中,成都更像一个白面书生,为什么不转变思路,作一个魅力四射的美女呢?
成都的魅力首先来自休闲,成都千年来每一个毛孔里都浸透着闲适和享乐主义的精神。但成都要不要打休闲牌,一直以来存在着种种争论。
有人说,休闲作为一种城市品牌,已经被很多城市采用,不具备惟一性、排他性;也有人说,休闲的题材不利于提倡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可能会令成都人更加“好逸恶劳”;更有人认为,杭州已经先声夺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喊出了打造“休闲之都”的口号,成都再步其后尘有拾人牙慧之嫌,没有新意。
杭州的能量的确不可小看。昔日“杭州就是西湖”的“小杭州、旧杭州”已扩张成以萧山和余杭为两翼,沿江和跨江发展的“中国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不仅向全世界打出了“游在杭州,学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招牌,而且将举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此外,以研究休闲经济为宗旨的中国休闲研究会在杭州成立;投资20亿元、占地数千亩的世界休闲博览园在杭州奠基;涌现出了像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杭州乐园、未来世界等一大批民营休闲、娱乐主题公园。
成都到底能不能打休闲牌,面对杭州的咄咄逼人,成都是回避还是争锋?工作室的结论恰恰相反,中国巨大的休闲市场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甚至多个休闲城市,与杭州相比,成都的休闲更具独树一帜的特色。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奔向全面,中国人的休闲需求将出现持续的井喷。有数字表明,城镇居民年法定节假日达114天,占全年比例的1/3,2002年选择旅游休闲的人数已占46.46%。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到2015年,随着新技术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应用,人们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中国将成为全球休闲的第四大消费市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
面对中国人的休闲饥渴,成都的魅力将惊艳于世。成都有丰富的人文绿洲: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宽窄巷子,大慈寺,望江公园,大熊猫繁殖基地,自古就有“扬一益二”、“天府之国”、“锦官城”的美誉。
成都有高度发达、不断创新的服务业:川菜,川酒,川茶,川戏,蜀锦,蜀绣,龙门阵,麻将牌,不论人们的贫富差距多大,都可以在成都找到自由休闲的空间。
成都有稀缺的自然绿洲:山清水秀,一马平川,气候怡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在西部的穷山恶水之中,无异于天赐的一片绿洲。
成都是全中国最会享乐的地方。仅以川菜为例,以创新为本、以文化为魂是川菜的生命力所在。谭鱼头、皇城老妈、巴国布衣等新派川菜,在连锁经营走向全国市场的同时,已成为四川的名片;以仿古式的顺兴老茶馆、西洋风格的圣陶沙茶楼、生态式的易园茶社为代表的成都茶馆,堪称全国之最;房地产方面,以芙蓉古城、清华坊、春天花园、阳光体育城、青城山度假系列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已具有不让深广,领先全国的杰出水平。
这就是成都。当城市经济高度繁荣,人们在事业成功的追求中更渴求生活梦想的时候,成都极富休闲个性的生活形态,必将成为倦游思归的城市人梦寐以求的“心灵桑拿”。
成都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禀赋,更来自于长袖善舞的成都人。
凡事都有两面,在成都与其他城市竞相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成都人劣势尽显:热衷投机、热衷务虚、热衷短期行为,缺乏实业心态和实干精神,悠闲懒散、好逸恶劳、效率低下,缺乏为大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大批量产业技术工人,以至于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千年的盆地意识养成了成都人易满足、易自得、小富即安的消极心态,缺乏远大目标和做恒产的恒心,所以成都不可能产生大企业家。
但当成都着力打造“西部之心”,服务于其他城市的时候,工作室这样分析道:成都人的特长尽显,那就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勤于服务,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味。”
设计——以全国三大画系之一的四川美院为摇篮的成都设计、广告、装饰、装修业,在全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如2000年全国营业收入前100名专项设计企业排名中,西部地区仅有12家,其中四川的企业有6家,但成都占了4家,营业收入合计达1.66亿元。相比之下,重庆只有1家,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营业金额,都远落后于成都。
传媒——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为两大龙头的成都传媒业蓬勃发展,使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舆论中心和传播平台。
会展——成都会展业已处于西部领先地位,成为成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2002年,仅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达50个以上,会展数量以及影响力度均远远超过西部其他城市。
广告——作为各行业的展示平台和晴雨表的广告业,成都在广告投放、发布等方面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领先于西部其他城市。
成都人不仅善于经营,也敢于消费。成都的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汽车拥有量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人,城市之本;离开人的个性,城市魅力将无从谈起。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供应,也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成都人文精神中最宝贵的优势,是成都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是西部城市最缺乏的人文资源。
可以说,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与产业特色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成都的地理区位和文化底蕴决定了成都无权选择平庸。
在西部城市强筋健骨的成长过程中,成都要作大脑和心脏;在全国竭泽而渔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成都要作一片休闲绿洲;在与重庆投资制造业的竞争中,成都不仅要办厂,更要开“店”。
在已经到来的城市经济时代,成都完全没有必要再参与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而还是应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寻找差异化的发展之道。
“打造西部之心,经营魅力成都”;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成都必须成为伟大。这是她的宿命。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
所谓城市竞争力,不仅是GDP的多少,关键还在于:一、城市的辐射和聚合半径有多大;二、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有多强;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多久远。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这是工作室给成都定位的8个字,也是成都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一方面是成都有什么,另一方面是成都被中国、西部需求的到底是什么?对于中国,成都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第四城”,新生的国家级区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中国无可争议的休闲之都,人居天府,是东西部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交汇的枢纽。
对于西部,成都是西部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西部创新中心——新技术、新信息、新观念的诞生地、新体制的发祥地,是区域创意经济和时尚文化的引领者,是西部信息中心和产业服务的平台。
对于巴蜀,成都应该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渝城市圈的服务型、消费型的区域中心城市。
成都要打造“西部之心”,就必须扬长避短,强化成都的“造血”、“聚合—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寻求适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产业构架体系。
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新“木桶”法则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合作、资源整合的经济,如果能把原有的长板做得更长,做到极致,使其成为绝对的优势,并且依此长度,到市场上去寻找短缺的其他长板,通过优势组合,组成一个新木桶,将取得更大的效益。
有了清晰的城市定位,工作室进一步顺瓜摸藤,疏理成都的各种产业要素,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可操作性的突破口:“服务业的发展是引导、提升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强化城市“聚合—辐射”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它将会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成都来说,将是支撑大成都明天发展的战略产业,是提升、优化西部之心的重要部署。”
除了成都已发展日趋成熟的商务服务业,包括金融、商业、物流等,以及生活服务业,包括居住、健康等,还应重点发展关联性强、外向度高、附加值大、仍有提升空间的服务业:休闲产业,会展业,知识型产业。
知识型产业是孵化器,休闲产业是聚合剂,会展业是辐射器。强化这三大核心产业,对内可以强化成都综合经济功能,优化原有产业结构,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对外可以扩大成都的“辐射—聚合”空间,是推动大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使成都成为真正意义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
为什么要以休闲产业为突破口?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的主体是指由旅游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复合所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休闲不等于空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休闲不等于旅游业,具有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复合性等特点,其对经济的拉动将产生无处不在的原子裂变效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今天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向并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也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任何刚性的政策和手段可能压抑之,扭曲之,但不可能强制改变之。成都的气质就是休闲,休闲是成都最大的资源优势、最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在当今休闲大趋势下,政府应因势利导:正其名,顺其言——创造休闲产业良性发展空间;辨其行,导其为——引导更有价值的休闲生活;扶其业,成其果——给予积极扶持的产业政策;扬其名,垂其范——树立休闲新形象,广阔市场;异其质,升其值——引入外来休闲企业和消费。
如果因为担心人们的“过度休闲”,放弃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无异于倒洗澡水把正在洗澡的孩子一起倒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成都人内向型、低价值、自发自为、卡拉OK式的休闲行为,引导提升转化成为外向型、高价值、高品位、服务世界的休闲经济。这一点,成都人已经开始了。
有休闲生活,才可能有休闲产业。休闲生活催生了一个城市的休闲特色:浓郁的休闲气氛,繁荣的休闲商业,丰富的休闲服务业,多姿多彩的休闲娱乐业。
因此,成都应成为人们心中的“后花园”,成为所有的人都乐意、盼望、不得不到此实现自己生活梦想的休闲城市。
会展业——会展活动选址时除考虑会馆设施、交通条件、服务水准等要素外,还会考虑:地区魅力,是否能吸引人们欣然前往;地区行业构成,是否提供可资考察的行业资源;地区关注度,是否具有成为舆论热点的话题;地区信息聚散能力,是否具备“获取—传递”最新信息的条件。
成都具有这样的优势:城市魅力独特,行业题材丰富,媒体传播领先,物质、信息聚散迅捷,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趋势下,完全具备发展成为国家级会展之都的优先条件。
知识型产业——知识型产业是知识产业的一个分支,是以知识资源为主导要素,高附加值、低有形资产投入的产业类型,是中小企业的天堂。成都的人文环境非常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制定相关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民营企业的创业沃土;
中小民营企业是三大战略产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和根本支撑体,产业政策倾斜关键是政府实行政策倾斜、金融倾斜、行业组织、行业推广等扶持手段,引导民营企业往此方向发展。
做好长期发展研究的同时,成都还需通过以下几个突破点来推动城市发展和“西部之心”的打造:
新城开发:主题引擎拉动板块增长——以产业主题为龙头,拉动投资和消费,使项目的启动具有强烈的产业及市场引导能力;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在此基础上,带动新城板块的开发;每一个引擎,都成为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龙头。
旧城改造:以点带面,展现魅力成都——腾笼换鸟,大力度加快政府及其重要职能机构的外迁,疏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缓解交通压力,为构建中央商务区(CBD)、进一步强化老城区的金融、商贸、休闲功能置换出更大的价值空间;挖掘和提升老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强化老城的休闲功能;促进老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对接。
旅游拉动:打造大四川旅游服务平台;提出口号:“让成都休闲起来!”,发动全民旅游,提高成都市民的休闲档次;为成都度身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和事件,如休闲节、美食节、汽车博览会等;鼓励驾车游,为四川的大旅游配上汽车轮子。
飞天计划:十万精英入赘成都——推出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最适于创业、人居、生命质量最佳的城市。
全方位拉动会展业——在一到两年内,以成都为中心,通过“拉进来、走出去”,通过高层次的、各种类型的会展活动,以达到内强功能、外树形象、拉动产业的效果。
……
工作室在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大成都的新策略形象: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
休闲胜地,人居天府;
中国生命质量最佳的城市;
让世界享受成都;
少不入川——人生最大的遗憾。
最后,工作室以不无激情的笔墨描绘着这样的成都:
未来三年内,掀起一阵会展旋风,营造一片知识沃土,建设一座休闲城市,推出一个全新形象,世人将看到——
一年成势:在一到两年内,以会展旋风为龙头,树形象、造舆论、搭平台,形成“西部之心”的战略态势;
二年成形: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以及休闲、会展、知识产业多方面形成亮点,构筑“西部之心”的战略格局;
三年成都:通过以上几大策略的突破,整个“西部之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构建起来,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