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与书院、贡院

1.学校

宋代重文抑武,不惜重金大力兴建学校,构建起从京师到州县的各级官学体系,学校遍及全国。

庆历初,福州建成州学,“糜公帑钱千万,植宇六十楹。中设孔子与其徒高弟者十人像,又绘六十子及先儒以业传世者于壁。有九经阁、三礼堂、黉舍、斋庐,旁翼两序,庖次、井饮,百用皆给”。费用约为1万贯,建筑面积为60楹,平均每楹166贯余。熙宁三年(1070年),这所学校被灾毁坏,群众自愿集资3000贯予以重建,“为门、为殿、为公堂,环列十斋,以居学者,如其旧。公堂之后,又别为室以藏书,为堂以讲议,为斋以处师长。盖合百有二十间”。[1]平均每间造价25贯。元丰中,句容县重建庙学——即孔庙与县学二位一体:“以官钱二万三千徙而新之,不累月而馆成。于是士之游其间者数十余人。”[2]所说的“以官钱二万三千”,没有单位,但可以肯定不会是文,否则只有23贯,未免太少;应是贯,即23000贯建成了可以容纳数十人的庙学。元祐初,颍昌府教授荣辑看到府学既破旧又狭小,不足以处学者,便上报知府,争取到拨款1200贯予以修建,“圮废一新,遂甲畿右”。4年后,新任地方官又以180贯钱将西北隅的作院迁出,在其地址上用200贯建房屋30楹,包括教室、厨房、厕所,“挟以两庑,注以中廊,于是泮宫之规橅备矣”。[3]平均每楹6贯600文。崇宁年间,成都新繁县建县学,“庙貎严肃,序庑修广,堂室靓深,垣墉崇固”。凡600余楹,用钱8000贯。[4]平均每楹13贯300文(铁钱)。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兴化军向上级申请到13000贯经费:“得金钱一千三百万”,重建军学:“凡庙学之制,细大毕具。庙之前有崇阁,以閟御书;后有广堂,以绘三礼名物。学之中庭,砻石潴水,约诸侯宫之度。又设县学于庙之东偏,传以廪藏、庖湢。为屋凡四百八十间,复其余为教官治舍。非特制度宏伟,雄冠一时,而规画有理,虽百世不能改。”[5]约合27贯1间。

乾道初,雷州政府在一座废庙的地址上建设州学,“殿堂斋庑,轮奂爽垲,凡所以为学宫者,无一不具。用钱一千万”即1万贯。[6]乾道五年(1169年),明州在一处寺院废址上建州学140楹,出资1万贯,[7]平均每楹71贯。乾道六年,兴国军建军学,凡250余室楹,用钱5100余贯,粟930余石。[8]除了口粮,平均每室楹20余贯。乾道九年,南剑州尤溪县重修庙学,“糜金钱盖四十万”即400贯,用工3万。[9]淳熙三年(1176年),衢州江山县募钱修建废坏的县学,“乃得钱五十万”即500贯,重修了县学。[10]淳熙五年,袁州万载县新建县学,历时4个月,“钱以缗计者二千,庸以日计者万余……奠享有宫,讲劝有位,退习有斋,庖厨湢浴、库廪之舍,罔不严洁。”[11]造价是2000贯。淳熙十五年,婺州浦江县“新学成,费千缗。”[12]新建一所县学,造价是1000贯。宋孝宗时,成都府学增建学舍,“新为屋二十八楹,分为四斋,疏为四十八窗……总其费为钱一万九千缗有奇。”[13]每楹约678贯余(铁钱)。

绍煕五年(1194年),赣县新修县学,动用县财政节余的1000贯,赣州政府又资助了500贯,总共1500贯:“斥其赢为钱百万,摄守黄侯涣复佐以五十万。中峙大成之殿,缭以七十余区之屋,讲席有堂,入直有庐,肄业有斋,东西有序,庖湢有所。肇修胡簋,绘事从祀,百尔文物,彪列一新”。[14]每区约20贯。

庆元二年(1196年),隆兴府重新修建府学,动用了2400余缗:“厥布之缗,二千四百有奇。”“市地斥壖,召匠属役。殿宇腐矣,乃撤乃新;棂星褊矣,乃拓乃旷;戟门陋矣,乃易乃崇。翼以二门,几其入出。广厥二序,增之四楹,端委庋左,牺象庋右,费不于官,于学之庾;工不于甿,于市之庸;执扑不于吏,于学之职。厥布之缗二千四百有奇。”[15]庆元三年,建昌县建新学,“凡为钱三百万……米五百斛……大成之殿,则徙其旧而葺之;讲堂与门,则买诸民之废屋而作之。凡为屋逾三百楹,而肄业之斋,燕息之堂,左右之庑,庖湢之属,莫不咸备。”[16]以钱而论,总费3000贯,平均每楹10贯。其中有的并非新建材,而是用的原有旧的建筑材料,有的是民房旧材料,所以造价低廉些。

嘉泰元年(1201年),庐陵县重修县学,“靡金钱三十万”即300贯。[17]同年,台州仙居重修县学,“为钱二千百缗”,[18]意思大概是2100余贯。嘉泰二年,四川遂宁府在新址上建设府学,“岿然于夷旷之上,雄丽明焕……其费钱三万有奇,米千四百斛。”[19]用钱3万贯(铁钱)。嘉定十三年,历时1年多的繁昌县学重修成,“前设棂星,次植三门,旁置翼屋。殿之间三,堂之间五,斋之间十有八。至于庖、湢,亦罔不具。环以垣墉,凡百有十丈……宏敞峻洁,顿改旧观。祀器尚缺,复新创制。共縻米百石有奇,钱一千一百缗有奇”。[20]造价是1100余贯,除了大门,大约有30间,平均每间36贯余。嘉定十六年,崇仁县建新县学,“自门庑至于殿堂,总为屋二百楹。自度材至于讫工,总费缗钱五千八百”即5800贯。[21]平均每楹29贯。宝庆年间,信州地方官陆续捐钱约4000贯,重修了州学。[22]绍定四年(1231年),句容县重建县学,“撤旧宇一新之。殿陛邃严,俨王者之制;堂庑广修,放侯泮之规。宸章有殿,先哲有祠,而士知所尊;校文有厅,肄业有斋,而士知所勉。下至庖湢、积贮之所,仆隶之舍,各称其安。总之为屋六十,而墙之袤丈者百。”费用是:米450石,钱3840缗,用工11200日。[23]每屋平均64贯。淳祐年间,嘉定县重建庙学,“自殿及门,廊屋三十三间……计三万四千余缗,米一十五石”。[24]每间平均1030贯(会子?)。

2.书院

在大兴文教的背景下,书院在宋代普遍兴起,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州人曹诚上书中央政府,“请以金三百万建学”,[25]随即在戚同文旧居的旁边,建造房舍150间,聚书数千卷,这就是著名的应天府书院。[26]所谓的金,是缗钱的意思,也即3000贯可以建造1所150间房屋的学校,约合20贯1间。以当时物价来看,每间的规模相当宏伟。

《村童闹学图》(明代仇英)。此图是仇英《临宋人画册》15幅画作之一,是他在项元汴家中对原作的临本。画面中人物喧闹,有夸张的成分,但能反映出宋代基层学校的样貌。

嘉定三年(1210年),建宁府知府为解决府学校舍紧张问题,捐出俸钱3000余贯(会子?):“乃捐俸钱三千余缗”,历时3个半月建紫芝书院:“度地于学之东西两隅,广为四斋……修廊广厦,翚飞跂翼。”[27]新扩建的4间校舍名为紫芝书院,合每间500贯。嘉定四年,隆兴府修筑东湖书院34间,“门庭堂宇,宏丽崇深,庖湢器用,咸备无缺……糜钱二百万,米百余石”,费钱2000贯,平均每间约58贯、米100余石。[28]嘉定五年,泉州晋江建成石井书院,“殿于中,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别室,以祠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檐楹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合四百万。”[29]每楹平均13贯余。

3.贡院

贡院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宋代许多考生数量众多的州郡陆续设置了贡院,以进行二三年一次的解试。

在四川彭州,原来科举考试都是在城外的寺院进行。淳熙三年(1176年),地方政府利用一所废驿站的旧址建起贡院,“重门大堂,高闳邃深,缭以修庑,沉沉翼翼,分职庀事,各有攸处。”“用缗钱万五千六百有奇”即铁钱15600余贯。[30]淳熙五年,成都在锦官坊建贡院,“其袤九十一丈,广五十一丈四尺,……凡为屋三百七十二楹,为墙三百二十六堵,用工十万九千四百六十六,费钱六万三千缗,米二千九百六十五石,皆有奇。”[31]以缗钱计,平均每楹169贯(铁钱)。嘉定二年(1209年),资州新创贡院,“新筑凡五百四十楹,诸费为钱一千四百四十万有奇。”[32]每楹平均26贯余(铁钱)。嘉定四年,僻在西南的四川长宁军建贡院,“为台门三,为誊录、巡防之位二,前为重阁,周以步庑,中为公堂,室东西向,居堂左右,校试之斋庐四,在堂后。又为虚明之馆,在斋庐后。凡大小六十楹……用丁夫万三千七百有奇,钱用诸费二十七万一百有奇。”[33]所言270100,单位如果是文,则是270余贯建造了60楹,每楹平均仅4.5贯,似太少;单位如果是贯,则是270100贯建造了60楹,每楹平均仅4501贯,似太多。二者似都有问题,此数恐有误。宝庆年间,眉州筹资25000贯(铁钱),创建贡院,“为堂皇一,为中门三,外门三,南乡为便坐一,主司之直庐十,南北乡为试士之庑七列,东乡五列,凡五百楹。刘公旧庑居三之一,以至庖湢、府史,封弥、誊录之舍,下逮什器,靡微弗具。又外为周墉,赋丈四百五十。”[34]设置完整,规模不小,每楹平均约50贯。

绍兴后期,吉州建造新贡院,在城中买的100亩地基上(买地价不知),建屋588间,“修廊布席,居五之四,议道、校艺之堂,分职莅事之所,视昔大抵加倍。崇墉之外,周以通涂,高门四辟,宛如城闉。凡靡钱万缗,粟千五百斛,转运林君湜亦助其费。”当年即接待上万人来应试。[35]转运司资助的数目不得而知,所以实际费用必高于此数,但也不会太多。因为如果转运司资助了一大笔钱物,文中不会不列出的。大致是1万多贯可以建造一所规模容纳上万人的贡院。庆元二年(1196年),袁州新建贡院,“为堂为门,为廊庑,合二百三十有二楹……官吏寓处,内外有严,庖湢井溷,罔不毕备……凡为钱三百七十万有奇。”[36]平均每楹15贯900余文。嘉定二年(1209年),黄州创建贡院50余楹,历时4个月,“重门、正厅,考试分位,左右长廊,庖湢吏舍,备具严整。费缗钱五百万”即5000贯,米200斛。[37]平均每楹100贯。嘉定五年三月,潮州贡院建成,“会其费用之目,为钱千三万有奇。郡之所捐者百万,别驾半之,自余则为士者合以助焉……院为屋千有三百楹。”[38]总经费是“钱千三万有奇”,应是10030余贯,平均每楹7.7贯。嘉定九年,建康府建转运司贡院,“院为屋余百五十楹,钱以缗计者万四千有奇。”[39]平均每楹93贯。嘉定十二年,潮州在旧址上建成贡院,为屋1300楹,费用13000余贯。[40]平均每楹10贯。

[1]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8《庙学》,第8册第7857页。

[2]叶表《新移夫子庙记》,《全宋文》第101册第346页。

[3]邹浩《道乡集》卷31《书学记碑阴》,第1121册第441页。

[4]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31,吴兹《新繁县学记》,第1354册第641页。

[5]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下《兴化军重建军学记》,第1139册第600-601页。

[6]张栻《南轩集》卷9《雷州学记》,第1167册第502页。

[7]罗浚《宝庆四明志》卷2《贡举》,第5册第5019页。

[8]王质《雪山集》卷6《兴国军学记》,第1149册第399页。

[9]朱熹《朱熹集》卷77《南剑州尤溪县学记》,第4047页。

[10]朱熹《朱熹集》卷78《衢州江山县学记》,第4068页。

[11]杨愿《万载新学记》,《全宋文》第220册第200页。

[12]唐仲友《重建新学记》,《全宋文》第260册第355页。

[13]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30,李焘《新修四斋记》,第1354册第626页。

[14]杨万里《诚斋集》卷75《赣县学记》,第13页。

[15]杨万里《诚斋集》卷75《隆兴府重新府学记》,第7页。

[16]王容《建昌县兴学记》,《全宋文》第293册第176页。

[17]周必大《文忠集》卷59《庐陵县重修县学记》,第1147册第625页。

[18]周必大《文忠集》卷60《台州仙居县学记》,第1147册第633页。

[19]杨辅《遂宁府迁学记》,《全宋文》第259册第104-105页。

[20]许应龙《东涧集》卷13《繁昌县学记》,第1176册第553-554页。

[21]李燔《重新学宫记》,《全宋文》第296册第125页。

[22]赵蕃《章泉稿》卷5《重修广信郡学记》,第1155册第404页。

[23]刘宰《漫塘集》卷23《句容县重建县学记》,第1170册第605页。

[24]王遂《嘉定县修庙学碑》,《全宋文》第304册第328页。

[25]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8《南京书院题名记》,第191页。

[2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戌,第3册第1597页;《宋史》卷457《戚同文传》,第38册第13419页。曾巩《隆平集》卷13《戚纶传》(第371册第125页)言:“曹诚者即同文旧居广舍百五十楹”。则楹就是间。

[27]楼钥《攻媿集》卷54《建宁府紫芝书院记》,第20页。

[28]袁燮《絜斋集》卷10《东湖书院记》,第1157册第121-122页。

[29]留元刚《石井书院记》,《全宋文》第315册第34页。

[30]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18《彭州贡院记》,第2140页。

[31]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46,李焘《贡院记》,第1354册第805页。

[32]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38《资州新创贡院记》,第14页。

[33]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40《长宁军贡院记》,第9页。

[34]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48《眉州创贡院记》,第15页。

[35]周必大《文忠集》卷28《吉州新贡院记》,第1147册第310页。

[36]钱文子《袁州贡院记》,《全宋文》第302册第54-55页。

[37]楼钥《攻媿集》卷54《黄州贡院记》,第18页。“费缗钱五百万”,此“缗钱”应指与当时流行的纸币相对的铜钱,而非500万贯。

[38]刘爚《云庄集》卷4《潮州贡院记》,第1157册第387页。

[3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32《贡士》,第2册第1877页。

[40]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24《潮州贡院记》,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