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油匠
油匠,是指将油性原料加工出油脂的工匠,俗称“榨匠”“打油佬”或“榨油匠”。该行业崇奉的祖师爷是猛公仙人、慈航仙人、鲁班。
食油是人们重要的日常物资,常言说得好:“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不会持家、不知创业艰难的人则讥之说是“养儿不知油米贵”。由此可见,油料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所以榨油这一行业不仅历史较久远,而且历代以来其形势普遍兴盛,到明、清之际,已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业,从城市到乡村,油坊是很多的。据明代《嘉兴府志》卷十五贺灿然《记石门镇油坊》载:“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仅仅一个镇竟开设了20家油坊,每坊达数十人之多,集中了800多人从事榨油生产,可见其规模相当可观。
榨油行业至清末和民国初期,因时局动荡、战事频繁,人民生活流离不定,而有所减少。我国南方历来以“茶油”为主要食用油,至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毁去很多茶山,传统榨油行业又再为衰减。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形势突飞猛进,全面普及机械化、电气化,出现了电动榨油机,新式的电动榨油机轻松快速,不需经过人工炒籽(焙籽)、碾籽、蒸枯、踩枯等烦琐工序,还免去了打油摇撞棰的辛苦,所以很多地方都实行了机器榨油,老木榨榨油行业几乎全部停业。只有极个别山冲水利条件好又距城镇较远地方的老油屋,还在零星使用。
能加工油脂的原料有多种,根据各自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主要分为食用油和工业用油两大类。
民间常用的食用油有茶油、菜油、麻油、豆油、花生油等,工业用油有桐油、苏籽油、山苍子油、樟脑油、薄荷油、蓖蔴油等。还有因地域不同所种植的不同植物果实制作出的其他油类,在古代即已被人们所掌握和广泛应用。据《天工开物》载:“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苔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工业用油方面,因过去工业不发达,没有什么机器,所以除了桐油用来髹饰木器家具外,其他主要作燃灯之用。《天工开物》载:“燃灯则桕仁内水油为上,芸苔次之,亚麻子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桐油与桕混油为下。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结冻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冬青子油又次之,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这些论述对于油料的性能用途,可谓介绍得比较详细了。
过去油料加工的场所,叫作“油屋”“榨坊”或“油坊”,一般是建在有落差水源的地方,并且多是土墙茅房。因为过去没有电力,打油时碾碎油料要依靠水力来推动大碾,水力资源不理想的地方或平原、市镇虽也有油屋,但要靠筑坝引水来推碾。无法利用水力碾籽的地方,只能用牛或驴拉碾,甚至用人推,远远比不上水碾轻松快速。
一、传统大油屋主要榨油工具规格
主要可分为屋内设施和屋外设施,现就江南传统大屋主要榨油工具为例,说明如下:
(一)屋内设施
(1)大榨。榨身长9.5~9.9尺,直径1.8尺以上,榨槽口高6寸,长3.9尺,槽口下边至地上距离1.9尺(有的地方油榨规格还要更加长大)。
(2)大碾。上碾架为四方结构,每方外边长6尺,架格(每方由2根枋组成)四方共8根,高为1.1尺,枋料规格为1.5寸×1.2寸,四角立柱高1.8尺,宽、厚皆为0.35尺。碾架中心大叉枋规格为:长9尺,宽、厚皆为0.3尺,碾盘共4个,每个直径为1.05尺。碾架上大齿轮上的齿为48个。下碾架十字大枋承住上架,地下齿轮(直连接于长水轴之上)直径3.2尺,轴心离地上的碾架为1.5尺。
(3)撞棰。总长一丈三尺,撞头直径0.4尺,撞尾直径0.2尺,从悬吊系绳打油处两端的距离前为4.6尺,后为8.4尺,撞头铁箍长0.5尺,直径0.4尺。
(4)油箍。又叫“油圈”“钢圈”,一般数量为18套,一套2个,共36个。最大的油榨为22套共44个,油箍每个直径为1.15尺,箍体每边规格为0.03尺×0.03尺。
(5)打尖。又叫楔尖,共两匹,即上尖和下尖。其规格为:长5.2尺,大端宽0.4尺、厚0.2尺,尾端宽0.2尺、厚0.2尺,钢箍头长0.4尺,直径0.35尺。
(6)退尖。共两匹,即上退下退。其规格为:长4尺,其前端宽0.3尺、厚0.2尺,后端宽0.4尺、厚0.2尺,钢箍头长0.35尺、直径0.25尺。
(7)余尖。又叫副尖,其包括行枋一匹、枯盘一块、小枋11匹。余尖规格从长2尺、宽0.25尺、厚0.2尺,到长2尺、宽0.2尺、厚0.1尺不等,均为正方形,无铁箍头。
(8)焙灶。高3尺、长30尺、宽12尺,或长宽各9尺,一般随场所情况而定,其作用是焙烘桐籽、茶籽等油料之用。
(9)炒灶。高2尺,炒锅直径2.6尺。其作用是炒芝麻、油菜籽、大豆、棉籽等油料之用。
(10)大甑。高2尺,直径2.4尺。其作用是蒸热碾碎后的油料之用。
(11)油铲。连把长0.8尺,铲叶长0.6尺,宽0.4尺。其作用是从大甑中铲挖热油料放入油斗中。
(12)油桶。高1.5尺,直径1.2尺。其作用是在榨油时置于大榨下接油。
(13)踩枯板。规格无定式,以2平方尺为宜,一般为天然平坦光滑的青石块。其作用是将蒸热后的油料倒在此板上的油圈内,踩成圆饼状。
(14)退箍桩。为一木桩,直立埋于地上,高约2尺,直径约0.5尺。其作用是打完油松榨后,在桩上面将枯饼外的钢箍砸松退出来。
(二)屋外设施
(1)水槽。宽1.2尺,长高无定制,以走水不溢出为度。其作用是将水直接输送到水轮的轮斗中。
(2)水轮。直径5.7尺,轮架(水斗)总宽1.25尺,水轮中心大轴矩离屋内碾架大齿轮高度为1.5尺。主轴上的齿轮直径为3.2尺(与地上碾架的大齿轮相吻接,大齿轮为横盘式),轮齿为48个。
以上为常见规格,因各地习俗不同略有出入。
二、榨油操作工序
油匠榨油操作的基本程序为七个环节,即:看籽(了解油料的老、嫩、干、湿、新、陈)、炒籽(去掉多余水分,包括焙籽)、碾籽(粉碎原料)、蒸枯(作用有二:一是使榨出后的油没有生油气味;二是经过蒸热后的油料再打榨容易出油)、踩枯(使油料成型)、榨油和松榨退箍。其中最主要的关键技术是“看籽”和“踩枯”,现将各工序概述于下。
(一)看籽
即检验油料的质量。民间最常见的油料是茶籽、油茶籽和棉籽(南方棉籽如今很少了)。检验的主要内容是看油料本身的干、湿、老、嫩、新、陈的情况及其程度,从而估测出油料的出油率(含油量),在加工时可以予以相应处理。如油料太湿了(含水分太高),不仅打出的油水分多,而且上榨压打时会出现“漏屎”的现象。如果油料嫩了,或是陈籽和霉沤籽,含油率就会相对低得多。如果是买籽打油出售或顾客拿油籽来换油,油匠不懂得看籽,恐怕就要受到经济损失了。
(二)焙籽(炒籽)
新收获的油料种子,含有很高的水分,不宜立即加工,否则不仅榨油时会增加难度,而且榨出的油会含有许多水分而影响质量。因此,凡是需要榨油但含过高水分的油料都要进行加工处理——焙籽或炒籽。
焙籽。凡是颗粒大的油料,如茶籽、桐籽、花生等一般采取烘焙的方法。焙籽的工具是“焙床”。焙床很大,是一个用石块叠起,约3尺高,内以砖石为硔,铺盖泥层,上面装有竹垫(也叫“焙筛”)的大窑灶,形式和北方的炕床差不多。焙籽时将油料摊置于竹垫之上,从下面灶口塞进柴火进行烘烤。期间不时将油料翻动,使其受热均匀。烘烤的程度以达到油料“挛皮打卦”就可以了。
炒籽。如菜籽、黄豆、芝麻、棉籽等均是用炒。因为这些油料颗粒细小,焙床是用粗篾条织成或长竹片钉成的,其经纬交织缝隙很多,油料置其上会漏掉,焙时又不便翻动,一翻就更漏。再者,出焙时又会因竹垫粗糙缝隙多而深使油料无法收干净。加之炒出的油料打出的油要比焙的油料香得多,所以小颗粒类的油料一般都是用炒。
炒籽的工具是炒灶、炒锅和翻铲。如果榨油的工具整理好了,就把油料(芝麻、菜籽之类)放在炒锅中,用慢火(文火)炒出水分。这种锅锅底较平浅,炒时翻拌要勤快,如果锅太深了,又懒得翻拌,就会使油料受热不匀而烧伤,影响出油的质量和数量。炒锅是斜着安在灶台上的,这样斜着放置,便于翻拌。这里所说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和近代的情况基本相同。炒籽的程度各有不同,一般以炒熟透为度:如芝麻炒到裂开爆响;棉籽炒到附在籽上的棉绒全部灼光;菜籽炒到籽内的肉仁呈老黄色(本是青黄色)即可。
有些人家将油料籽在家里晒得很干才送到榨房打油,这样只需稍焙一下就行了,俗语叫“打一下火”。
(三)碾籽
碾籽是指将完整的油原料加工成碎末的过程。所用工具为碾,这种碾碾架很大,呈圆盘形,一般有“水碾”和“牛碾”两种。
江南地区溪流遍布,水力资源特别丰富,所以油屋一般都是建在有水的溪圳之处,其加工碾碎油料的工具叫“水碾”,其整体结构由过水槽、水轮、转轴、碾轮、碾架、碾槽组成。碾槽底为“U”字形,安有铸铁槽板,上面安有碾架,碾架四角各装有铁碾盘一个。碾籽时由屋外水槽的水泻下冲动水轮转动,水轮中心的大轴杆带动屋内的碾架转动而使碾盘在碾槽中不停循环碾转,将油料碾碎。一般一槽油料重量约45~55斤,每碾一槽油料约要1小时。
没有水力资源的地方,用牛或驴来拉碾。用牛拉碾都是用黄牛,拉碾时要将牛的眼睛遮住,如不遮住,牛不愿走。这种牛碾比水碾规格要小,效率自然差很远。还有个别地方用手碾的,手碾的碾槽长而直,只有一个碾盘安装在一根长立柱(多为棕树)的下端,立柱约3尺高处装有长柄,与立柱形成十字形。碾籽时碾槽两端各站一人,牵动手柄,互相推拉,这种方法无疑是效率非常低而且又很辛苦的。
有的油料如油菜籽、白菜籽之类,其籽既细小又硬溜圆滑,碾籽时碾盘碾不着,乡间俗语叫作“不上碾”,这种情况就需要将菜籽先用石磨将其壳磨破后才上碾加工。
(四)蒸枯
当一槽油料碾好后,即将其放入大木甑中进行加热处理,叫作“蒸枯”,通过蒸枯可以使油料湿润和增加温度,能使榨油时出油快,还能减少生油气味。一般蒸一个小时左右,蒸到油料很热烫并散溢着油香为度。如果是打棉籽,炒好碾碎之后还要“发水”才能上蒸,一榨棉籽一般要发4~5斤水。因为棉籽本身水分就不多,炒后水分更少,太干了打不出油来,所以要发一定的水。
(五)踩枯
油料经过蒸枯之后,接着趁热从甑中挖出倒入铁油圈内用脚踩压成圆饼状,叫作“踩枯”。踩枯的方法是:每次在槽屋地上的平块上放上两个相叠的油箍,用稻草(或麦秸)纠结成放射状铺于油箍之内,草头搁出箍外,俗语叫“作窝”。这时每次从大甑内挖出一挖斗蒸好的热料倒入油箍内的草窝上,随即油匠上前用脚将箍外的草头从四周收向中间并踩紧(油料要高出铁油箍约一寸),叫作“踩枯”。踩枯速度要快,每块踩完即放入榨中,因为热枯容易榨出油来,出油率也比冷枯高。这些经验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记载:“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是很有道理的,还说:“(甑内的油料经过蒸过)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制而成,与榨中则寸相吻合。”(文中所说的用篾圈榨油实不多见,应是一次性的工具。因为篾箍软而不光滑,油料经过榨成枯饼后很硬,会与篾圈结紧,是没有办法完整无损地退出来的)
(六)榨油
蒸过的油料全部踩成枯饼放入榨中之后,就可以榨油了。榨油的主要工具叫“油榨”,也叫“大榨”,其制作是有讲究的,或因地区材料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资料记载:一般的油榨是用一抱围左右的大树圆木做成的,将中间挖出一个大空装油饼来榨油。这种用于做榨的树以樟木为最好,檀树与杞树稍次,这三种树的木质纠结牵缠,能承受榨油时的挤压力,不会在两头破裂,有些地方没有这么大的树,就用四根树合并起来,串上横栓,用铁箍固定,中间也挖空以供榨油。榨的大小有时是根据树木的大小而定,大的可以打一石以上的油料,小的只能打几斗。
造榨的时候,要在榨中间凿一条平槽,以剜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削出一条小槽,好使榨出的油流入榨下面接油的桶里。这条平槽约三四尺长、三四寸宽。
槽尖和槽枋以檀木、柞木为最好,其他木料都不适用。这种槽尖经过斧子砍削成型后不需要刨光,因为太光滑会在榨油时自行松动。撞木和受撞的槽尖的头都用铁圈箍实,使它不会因榨油时的巨大撞击力而破碎散开。
油料经过碾碎、蒸热、踩成枯饼,依次放于大榨榨槽之中后(在榨槽的左端),在最末块枯饼上压上“行枋”,接着列入油枋(四长四短共八根,分两排置放)、退尖(其形状前大后小,上下共两个),接着以打尖(前小后大与退尖相同,只是置放时相反而已)楔入油枋中,这时即可用撞棰撞击打尖,产生压力,把槽中铁圈内的枯饼慢慢挤落,这时已有零星油液被压榨出来,大榨底板上凿有油槽,槽中有滴油孔,从孔中漏出的油滴入榨下接油桶中,但起先打时油料收缩快,要换几次尖、加几次枋,待油料枯饼全部挤紧以后,再开始大打。
打油一般要三个人操作,即一人在撞棰尾端掌棰,掌棰的一般是油匠本人,另外二人分别站在撞棰中部系吊绳处的两侧,三人配合使力将悬吊在梁上的撞棰(一般长为一丈三尺左右)摇动,奋力冲击撞打榨槽中的长尖,将第一匹尖(上尖)打进后,再打第二匹尖,上下轮番逐次打入。当打到一定程度,榨内油原料被压缩了,榨尖也就不受力了,如此必须将退尖退出,松出打尖,再加枋和打尖继续打。
加枋的方法是:先将上排的尖打紧,再把下排的退尖打出,枋就松了,这时另加枋或以打尖打紧,松出上尖添枋后加尖再重打。
打油的打法为上下尖轮番撞打,打时为每尖每次打两下,即先轻击一下,再重击一下。
待榨内油箍被压挤拢,不见余料(但尚有一线隔缝,如果所有的箍都已靠紧则表示压榨不受力),油槽的油流出已断线,即可予以“松榨”。松榨时只要撞棰将“退尖”一冲就松了(因为退尖前小后大,向后一冲自然会松),退尖松出后再将油枋松出,接着将槽内的钢箍枯饼取出来,以两手持之在木墩上敲击,将钢箍(每块枯饼两个箍)松出,俗称“退箍”。
一般油屋打一槽油能打多少油料,取决于榨的大小,小的榨能打百十来斤籽,上了150斤就算是大榨了,最大的榨有每榨打到180斤的。
至于各种油料的出油率多少是不同的,据资料的记载:“凡胡麻与蓖麻籽、樟树籽,每石可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得油三十斤,其耨勤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桐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桕子分打时,皮油得二十斤,水油得十五斤,混打共得三十三斤,冬青子每石得油十二斤,黄豆每石得油九斤,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棉花籽每石得油七斤,苋菜籽每石得油三十斤,亚麻、大麻每石得油二十余斤。”介绍得可谓详细,但按近代实践调查不免有些出入。据现代老油匠的经验,一般民间常用油料的出油率为:桐油每百斤可得油25~30斤,折合每石可得油为30~36斤;茶籽每百斤为17~25斤,折合每石可得油为20~30斤;胡麻每百斤为30~35斤,折合每石可得油为36~42斤;花生每百斤为30斤,折合每石可得油为36斤。只有棉花籽的出油率最少,每百斤只可得油8~10斤,还要发水才打得出。所以民间有将在困难紧迫的情况下,用无奈的生硬的方法筹集物资来勉强解决问题的做法,说作是“棉花籽本来冇油霸蛮打出油”。
油料由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在打油时使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如打茶油时要急速,打菜油、桐油较缓慢,棉油是最难打的,时间要长,所以行语有“十棰茶油千棰棉,桐油百棰不加尖”之说,油料中以打菜油和芝麻油的工序较为复杂,油菜籽圆小光滑,粉碎时碾盘碾不着,必须先用石磨磨一遍,将其磨压开裂后方可上碾;打芝麻油时,打完第一次松榨退箍后,要将枯饼砸碎过碾,再经过蒸料、踩枯上榨重打一次,才能将油打干净。
油屋每打一槽(指一榨)油的时间,一般要两至三个小时,如果打得顺利,一天最快可打六槽油。传统的民间油屋打油的加工报酬是很微薄的,油匠除了在每槽打油的这家一起吃顿饭(在油屋开餐),每打一榨油的报酬是一斤油,棉油、桐油出油慢要缓打,时间比打茶油要长一倍以上,故报酬比茶油多一倍。
民间乡村加工的油,基本上是食用的,只有桐油是用来作髹饰油漆之用,是不能食用的。桐油一旦误食,会令人呕吐泄泻不止,故俗有“吃了桐油呕生漆”之说。
各种油料经过打油加工之后的渣料称为“枯饼”,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如麻枯、豆枯是很好的饲料,菜枯、桐枯、棉枯、豆枯是优质的肥料,农谚有“豆饼劲大(肥效高)、棉饼劲长(肥效久)”之说。特别是菜枯,既是好饲料,能使牲畜快速催肥,又是好的肥料,用它浇种的瓜菜不但油嫩青葱,而且汁多味甜。茶枯则有很强的碱性和杀菌灭虫的作用,在过去没有肥皂、洗衣粉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一直用它来洗涤衣物,并将它作为杀虫和毒鱼的物资。
打油本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是过去的农民却喜欢打油。一来这是生活中必须的大事,家里有油打是好事;二来农家、山民平时生活枯燥,油屋人多热闹,加之因为打油非常辛苦,所以在油屋开餐的生活就要比平日在家里好得多,起码新鲜的蔬菜都要煮上几大碗,自家榨的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又没去花钱买的油,谁还小家子气舍不得多放一点,还要打点酒、砍些肉,几个打油的乡里乡亲在这热气腾腾的油屋里短暂相聚,也颇觉放松和开心。这些前来打油的农夫都是本村本湾或近村近湾的人,他们按先来后到轮着来打,一般打油摇撞棰要三个人,而油屋里平日除了油匠外是不会另配备人员的,所以打油时都是由前来油屋打油的人互相帮忙协作了。
人们在油屋里,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地辛苦一场,吃喝一番,等到傍晚时分,油匠和打油的几个人(一般油匠都是附近的人,不住在油屋,每晚回家)汗气熏熏、油气熏熏、酒气熏熏地挑着各自的油和枯,踏着落日的余晖,在两边藤竹的掩映下,沿着沾满绿苔的溪畔弯弯曲曲的石块小路回家去,一边走一边闲扯着今年谁家的油料多、油水好……,这时天色已暗,残月初上,竹影婆娑,泉声叮咚,山风袭人,一行人匆匆地踏着朦胧的月色向家里赶,后面还蹦蹦跳跳地跟着只大花狗,时远时近,忽前忽后,别有一番情趣。
有联赞昔日之油屋曰:野树遮溪闻榨响,山风绕谷觉微香。
●○油匠歌谣
油匠歌
(一)
榨房孤零傍山溪,古木青峰入翠微。
炊烟漫入轻雾里,榨声惊起寒鸦飞。
(二)
草舍简陋好几间,樟木大榨厅屋安。
松板水轮五尺七,柞木撞棰一丈三。
(三)
看籽须将干湿分,水分过多要炒烘。
碾成细末甑蒸透,就热踩枯放榨中。
(四)
绳系撞棰大梁悬,上完枯饼上榨尖。
油匠掌棰合力打,香油溢出如清泉。
(五)
原料油率分高低,相对措施各权衡。
茶籽十棰最好打,百棰桐油千棰棉。
(六)
一天辛累已黄昏,幽谷泉响暮烟轻。
同伴踏月归家去,竹影婆娑起山风。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油匠歌
猛公仙人下凡尘,见人吃油带壳吞,
亲自来把图形画,鲁班仙人造油榨。
慈航仙人造榨尖,铁圈来自老君仙。
张良仙人开牛碾,伶伦仙人造甑箕。
撞棰长达一丈三,两根绳子吊索安。
茶籽棉籽先碾烂,然后上甑蒸一番。
踩成枯饼铜锣大,上榨之时用手压。
一枯两圈要排匀,两排榨尖不能松。
打油之时三个人,齐心合力一声咚。
十锤茶油千锤棉,桐油百锤不加尖。
菜籽油,来得慢,缓油急打莫懒散。
《中国歌谣集成》
赞油匠
樟木大榨堂屋中,溪流汩汩转水轮。
蒸料踩枯上了榨,柞木撞棰用力舂。
十锤茶油百锤桐,千锤棉油不轻松。
师傅技术都过硬,四乡八地有名声。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诗词对联
诗词
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
唐·李商隐《油茶赋》
巨材成榨床,细溜刻槃口,
麻烂入重圈,机械应心手。
取之亦多方,脂膏竟谁有?
回顾室中妇,何尝润蓬首!
元·王祯《王祯农书》
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
清雍正皇帝食茶油赞语
小磨麻油滋味好,喷香触鼻真佳妙。
驴子牵来磨上浓,澄清须向缸中捣。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
野涧飞悬瀑,草房绕焙烟。
飞轮催大碾,响榨紧排尖。
料乃油师掌,棰由众力牵。
茶花开满树,来岁是当年。
无吾《传统百业歌谣·溪山野榨》
对联
烟气绕寒庐,榨声惊暮鸦。
清香疑麝过,巨响惊雷来。
天寒草舍暖,谷静榨槽忙。
榨声响壑风,香雾绕茅舍。
泉鸣轮影动,榨响山风香。
风轻闻响榨,水急送飞轮。
油香闻远野,榨响扰山风。
烟飘野谷随溪去,榨响山风入耳来。
碎馥埋芳琼脂润,鸣雷闪电榨槽香。
榨声阵阵隐山雾,轮影翩翩伴溪音。
银泉飞泻水轮转,金棰摇撞榨屋香。
灯光影乱金锤撞,榨响声回玉液香。
轮影动时香脂溢,棰声响处琼浆流。
草木繁繁杆上籽,民生日日盘中餐。
依山傍溪建槽屋,炒籽蒸枯称榨房。
油榨漫摇惊壑峪,碾轮飞绻叩晨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