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盖匠

盖匠,是指民间传统行业中专门为房屋屋面施行遮盖(古代还包括装饰物)技术的工匠,或称“瓦人”“瓦工”“瓦匠”“盖瓦匠”“翻瓦匠”“检瓦匠”。过去社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广大百姓的房屋多为土砖建筑,房顶亦多为遮盖茅草,故有的地方又称“盖茅匠”。该行业崇奉的祖师爷是有巢氏、枯草大仙、连太祖、鲁班。

盖匠,一般人认为这种行业的技能非常简单平常,算不得什么正行大业,那是因为没有过多地与其接触和了解罢了,其实过去真正的盖匠所从事的也是一门复杂重要、技术精难的事业。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普通民居房屋屋面的盖瓦或盖茅草,而要成为一个真正能从事高等复杂建筑的盖匠,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古代屋顶形式

(一)屋顶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屋顶则是这三段式中外形尺度最大、最富特色的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显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同时屋顶也能从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等方面表现出建筑本身的等级和风格特性。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汉代时已基本形成屋顶的雏形,它是在以人字形结构为基础的骨架上形成的,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很多变化,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规模,并走向成熟,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屋顶样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在不同的建筑中表现出的样式主要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卷棚式和攒尖式等。还有一些特殊的屋顶形式,如穹窿顶、盔顶、盝[lù]顶、扇面顶、万字顶等。

(二)屋顶的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屋顶的形制和结构也逐渐由简单向复杂的组合形式演变,仅庑殿顶、歇山顶等六种基本的屋顶形制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建筑,其屋顶的形式都是几何形体。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形式可以进行较自由的叠加,因此这种“叠梁式”构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加以处理,从而塑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屋顶形式。这也是中国古代匠师特别重视屋顶处理的原因。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为了满足建筑的具体需求,匠师们又在几种基本形制上加以引申、穿插和组合,创造出丁字脊、十字脊、勾连搭、重檐等多种形式。这些极富变化、瑰丽多姿的屋顶形式,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风格的定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屋顶的等级

建筑不仅是工程,也是一种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受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熏陶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倡导以“礼”为中心,认为“礼”为治世之本,所以“礼”的意识便自然渗透到建筑的形制之中,形成等级制度。

秦汉以来,建筑等级制度日趋明显,随着汉代建筑几种基本形制的形成,建筑屋顶形式的等级也在完善。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也叫“五脊顶”,俗称“四阿顶”。列居第二的是歇山顶,其次是悬山顶,之后是攒尖顶和硬山顶等。屋顶等级比较明显的两类建筑分别是皇家建筑和封建社会时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

屋顶的等级还体现在色彩上。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周代规定青、白、黄、赤、黑五种颜色为正色,秦代以后历代皇帝大都以黄色为正统颜色,因此皇家建筑的色彩自然着重于黄色。到了明代,黄色成了皇家建筑屋瓦的主色;建筑屋顶的颜色黄绿混合为百官宅第的屋顶瓦色;黑色和灰色是等级最低的颜色,为普通民居建筑的屋顶瓦色。

(四)屋面的形式特征

屋顶上屋脊之间的坡面叫屋面。屋面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最主要的形式特征是采用曲线形屋顶,也就是说建筑屋顶的轮廓是呈现曲线形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屋顶采用直线形,会产生一种低沉和头重脚轻的感觉,而采用圆滑流畅的曲线形式,则可使建筑物变得轻盈起来,从外观视觉上给人一种灵动活泼之感。

在我国南方地区,屋顶曲线的转折程度比较明显,人们注重柔美清秀的审美气质,追求所谓的江南韵味。北方建筑屋顶表现出曲线平缓、出檐较小(因雨水比南方少)、檐角反翘不太大的特点,建筑总体表现古朴、大方的风格。

二、屋脊形式

屋脊是建筑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正脊、垂脊、戗脊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屋顶中屋脊的数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这与建筑屋顶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屋脊的种类中,除了正脊、垂脊、戗脊外,还有博脊、围脊、角脊等。屋脊的作用除避免雨水顺瓦缝渗漏以外,也是重要的装饰部分。

(一)正脊

房屋的正脊处于屋面的最高处,也称大脊,有多种形式,如龙门脊、哺鸡脊、纹头脊、黄瓜脊、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元宝脊、燕子脊、镂空花筒子脊、花脊等。

屋脊的做法一般有大式瓦作和小式瓦作两种。大式瓦作使用的材料为琉璃瓦和青瓦,其特点为筒瓦骑缝。屋脊上有特制的脊瓦,脊端有吻兽等装饰构件,此式多作宫殿及庙宇屋脊建筑之用。小式瓦作是相对大式瓦作的,俗称“黑活”。小式瓦作材料只用青瓦,其特点是多用板瓦骑缝,屋脊无吻兽等装饰构件,该式多作一般的、不重要的建筑之用。

(二)垂脊

凡与正脊或宝顶相交的脊都可统称为垂脊,庑殿顶的垂脊通常称为庑殿脊,而硬山、悬山和歇山顶的垂脊常称为排山脊。北方地区常见的垂脊形式是铃铛排山脊、披水排山脊和筒瓦梢垄等。南方地区的垂脊形式与北方相似,只是构造相对简化。

(三)戗脊

戗脊俗称岔脊,又叫金刚戗脊,是对着建筑转角45°斜度的脊。戗脊的上端与垂脊高度一致并与之相连接。戗脊由戗根和戗挑两部分构成,与垂脊相连的部分叫戗根,翘起的部位叫戗首,两部分之间常用吞头修饰。

(四)攒尖宝顶

攒尖建筑包括圆形攒尖、方形攒尖、六角形攒尖等多种形式。攒尖建筑只有宝顶和垂脊两种屋脊,其中圆形攒尖建筑仅有宝顶而没有明显的垂脊。

宝顶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琉璃宝顶和铜胎鎏金宝顶两种。常见的宝顶形式是由宝顶座和宝珠两部分构成。

三、屋脊装饰

屋脊是屋顶上两坡之间搭合之处,是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屋面防水的薄弱环节,所以在构造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加以覆盖,这些处理方法同时也是对屋脊进行的各种装饰。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屋脊装饰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由简单逐渐走向丰富多彩的过程。

(一)鸱吻形式

屋脊装饰用各种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主要为鸱吻(又名螭吻、鸱尾)。在古代,屋顶是礼制观念的一种象征和标志,因此屋脊两端的吻也要符合等级观念,并具有很强的人文内涵。

(二)正脊装饰

正脊处于屋顶最高处最突出显眼的部位,因此它是古代工匠十分重视的装饰部位,其目的是使建筑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正脊装饰种类很多,一般有片瓦脊、银锭脊、通花脊等,装饰形式有放置琉璃塔、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构成屋脊上的这些装饰图案常用的装饰工艺手法主要有砖雕、陶塑、灰塑、彩绘等。

(三)神兽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式建筑的屋脊上除正脊两端的吻兽外,垂脊上设有垂兽,戗脊上设有戗兽,四角的角脊上也有数目不同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小动物统称为“神兽”。神兽装饰是古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神兽的摆放数量要根据脊的长短和建筑等级的高低来决定,而且有一定的次序。这些造型精致的神兽放置在建筑的屋脊上,一般最外面的“仙人骑凤”和最后面的垂兽是必须要摆放的,只有皇家的大型殿宇才能摆放全部的神兽。按清代的规定,神兽除了最前面的“仙人骑凤”以外,后面的坐姿神兽一般最多为九个,只有故宫太和殿屋脊的坐兽破例用了十个,即在原来的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鱼、獬豸[xiè zhì]、斗牛九种之后又加了一个行什

四、屋顶色彩

(一)屋瓦的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如同戴在建筑上的帽子,构造形式多样,同时还有各自不同的颜色和质感。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不同材质和色彩的瓦件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屋顶的色彩,使建筑屋顶的整体装饰不再单调。

建筑屋顶上的瓦件主要以青瓦和琉璃瓦为多,另外还有铜瓦、铁瓦、明瓦、鱼鳞瓦等。

(二)屋脊装饰的色彩

屋脊是屋顶上几个坡面相交的节点,是整个建筑的最高轮廓线,是房屋顶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所以在解决屋脊构件的同时,工匠们还注意到屋脊的艺术处理,其色彩设计也很讲究。

皇家建筑的屋脊装饰多采用黄、绿等色调,民居屋脊装饰内容较皇家建筑更为丰富自由。民居建筑屋脊瓦作简单,一般只是两坡一脊的屋顶,也只是在屋脊处多加一垄筒瓦,或者用青砖砌成脊的形式,这种没有复杂装饰的脊称为清水脊,其色彩也就是建筑材料的本色,简洁古朴。

五、屋顶装修

屋顶装修包括屋顶檐下的梁、枋、斗拱、雀替等可见部位,以色彩和油漆进行涂饰或绘制各种花纹、山水、人物故事等图案。它成为建筑装饰中的一个亮点,是一种美化建筑的文化载体,自古以来人们便以“雕梁画栋”一词来形容建筑的美丽。

从绘画的题材以及花纹的主体框架上来看,清代宫式彩画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海墁彩画等。其中每个类型的彩画中又分为许多种小的类别,题材丰富,五花八门,变化万千。

屋顶装饰还有天花(顶棚)的各种装饰和藻井的装饰等,本章因着重是写盖匠知识,因此不做详细介绍。

六、屋面的瓦作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屋面所用的材料有瓦、草、灰、泥、木板、树皮、竹子等。最初的铺设材料主要是茅草,当时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土台基、茅草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瓦,瓦比茅草具有更强的防水性和持久性,逐渐取代了茅草顶而成为屋面铺设的主要材料。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建筑摆脱了原始的“土筑草覆”的状态。

《说文》载:“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段注:“凡土器未烧之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中国传统建筑的屋瓦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以材料来分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铜瓦、铁瓦、银瓦、木瓦、竹瓦、石块瓦等。

青瓦是指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是最为普通的一种瓦,也叫“布瓦”或“片瓦”。在对圆形坯筒剖割时,四至六剖的瓦称为“板瓦”,从中间对剖的称为“筒瓦”。

琉璃瓦是在陶瓦表面髹[xiū]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也叫“缥瓦”,有黄绿、蓝、黑、红等多种,颜色鲜艳,富丽堂皇,属于比较高贵的瓦件。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屋面铺设瓦件的形制和材料也不尽相同,但以铺设青瓦和琉璃瓦为多。普通民间建筑多用青瓦中的板瓦形式,官式建筑中地位稍高的则运用青瓦中的筒瓦形式,只有皇家建筑和大型庙宇建筑才使用琉璃瓦。青瓦屋面区别于琉璃瓦屋面时,俗称“黑活屋面”或“墨瓦屋面”。

民间建筑屋面覆盖的瓦作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筒瓦屋面

筒瓦屋面是采用弧形的板瓦做底瓦,用半圆形的筒瓦做盖瓦所铺设的屋面,常用在做较高大的建筑上。筒瓦屋面的具体作法是先在檩子上铺上望板,将板瓦呈仰瓦状(凹面向上),自大脊顺着屋顶的坡度从上往下采用“压六露四”的方式铺瓦。这样铺设板瓦成为从上到下垂直的“瓦沟”,沟沟并列,中间有一道两沟相隔的“瓦缝”,然后就在每条瓦缝上覆盖筒瓦,也叫“合瓦”,形成一排排从上而下的“瓦垄”。各垄板瓦凹面向上形成“水沟”,而垄瓦(合瓦)上的雨水都汇集到仰瓦上排泄下来。高等级的建筑还要用灰浆把底瓦垄与盖瓦垄之间抹平,并且还要用灰把每块筒瓦的接缝处勾严,这种抹灰的处理方法,称为“捉节夹垄”。

近代还出现了一种“裹垄”的做法,就是在筒瓦的外表裹上一层灰,这种方法可以弥补由于筒瓦质量不高造成的瓦垄参差不齐的缺点,但效果不如“捉节夹垄”做法那样瓦垄清秀、美观。

2.合瓦屋面

也叫仰合瓦屋面,与筒瓦屋面的区别是合瓦屋面的盖瓦也使用板瓦,即底板和盖瓦采用一反一正的排列方式铺设。合瓦屋面在北方又称阴阳瓦,在南方称蝴蝶瓦,主要用于小式建筑及民间住宅建筑,特别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有铺灰和不铺灰两种,又以不铺灰合瓦屋面为最多。

3.仰瓦屋面

仰瓦屋面的做法比较简单,屋面上只用仰瓦,而上面不再覆盖合瓦,瓦垄与瓦垄紧密地拼连。这种形式在河北、河南的民居建筑中有所应用。

仰瓦灰梗屋面是在仰瓦屋面瓦垄间用灰梗遮挡垄缝,即用灰梗来代替盖瓦垄,在两垄底瓦垄之间用灰堆抹出形似筒瓦(合瓦)垄的灰梗。这种屋面一般用于不太讲究的住宅建筑。

4.琉璃瓦屋面

琉璃瓦屋面包括不施釉的琉璃瓦屋面、琉璃剪边屋面和琉璃集锦屋面等。不施釉的琉璃瓦又叫削割瓦,其外观很接近青瓦,但是从制作方法上来说属于琉璃瓦一类。

琉璃剪边屋面是指屋面上的檐头和屋脊用琉璃瓦覆盖,其他地方则用削割瓦或青瓦覆盖,或是檐头、屋脊与其他地方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瓦覆盖。

琉璃集锦屋面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琉璃瓦拼成图案而组成的屋面,其图案多为菱形或双菱形,一般常用于园林建筑。

根据建筑物屋架的举折,曲线形的屋面从正脊到檐角的坡度并不一致,通常是离正脊较近的坡度较陡,到檐处坡度则较平缓,因此在屋面铺设瓦件的时候,近脊处瓦的搭接较多,防止上面的瓦由于向下的坡度而下沉滑脱,造成漏雨,而近檐处的瓦则可搭接较少。

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由造型各异的瓦件覆盖,这些瓦件把建筑屋顶装得或朴素大方或高贵华丽,给人一种整齐庄重的韵律美。

七、民居与屋面检盖

在经济落后的封建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当低,衣食住行原始简朴,居住之所多为土阶茅房。遍布千家万户的房屋和茅草房,使得昔日的盖匠也成了一种服务范围广、工作量不小的工种。

茅房,古代有多种称呼,如“茅屋”“茅棚”“茅舍”“茅庐”“茅店”“茅檐”“茅堂”“茅斋”等,也有的叫“草堂”“草屋”“草庐”“草店”“草舍”“草阁”“草馆”等。而凡盖瓦的砖墙房一般只叫“砖房”“瓦房”或“瓦屋”了。茅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道古朴、清幽、淡泊、亮丽的乡土风景线,历代有众多名人志士出于其中,谚语曾有“多少茅屋出公卿”之说。与茅屋有关的优美故事更是难以胜计,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了。而很多的文人雅客吟咏茅房草舍的名篇佳句更是不少,如杜甫的“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筍西”、裴度的“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杜荀鹤的“茅屋深湾里,钓船横竹门”、长孙佐辅的“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杜牧的“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李九龄的“茅屋萧寥暗烟后,松窗寂历月明初”,等等。其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动人心弦。宋·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是我国古代乡村田园风光的生动写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两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诸多的资料可以看出茅房的历史悠久,形式普遍,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和人民对它的深切情感。

民间房屋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屋面所覆盖的材料因地域的风土习俗、材料资源、房主的喜好及其经济条件的好坏而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南方民间常见的房屋以屋面覆盖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茅草房;(2)瓦房;(3)杉皮房;(4)其他形式的(不常用的),如灰顶房、木板顶房、竹瓦房等。这些房顶的形式中,以茅房最简便经济,瓦房持久耐用,气派庄重,杉皮房牢固舒适。

(一)茅房的屋面覆盖

茅房所覆的材料主要为两类:茅草和稻草。茅,为一种野生长叶植物,有白茅、青茅、蒲茅、剑茅、芦茅等数种,以冬茅杆大、株高、叶片阔长,最宜作盖房之用。不产茅的湖滨平原地区多以麦秸、高粱、玉米杆盖房。南方普遍种水稻,所以很多地方又以稻草盖房。凡是屋面盖茅草的房子墙体多为土砖墙、泥墙或抖墙、捡石墙及木架房等。

茅草房顶覆盖的方法是:房屋主体建成“下阆”安好檩条,檩条的数量与盖瓦的屋面檩条数量一样多,一般也是前五后七,屋子大屋面水路长的可分为前七后九。一般瓦屋斜水(屋面水平的坡度差)为5分,茅屋因松软杂滞不走水,须6分~8分。

安好檩条平好水后,接着用毛竹片或小竹子,无竹子的地方用杂木条上下直放作为“椽子”,布满扎紧在屋面整体成为棋盘格形状,再以竹片或杂木条在前所扎的每两根檩条之中间补扎一道,使从上到下的每一道横椽子距离均匀,相隔不宽,总体的密度可视所覆盖的材料而定。如盖杉皮、冬茅之类,间距可稀,可在8寸~1.5尺左右,如盖稻草(特别是矮杆稻)、丝茅之类,则距离可加密,在6寸~1尺左右。将椽子与椽子互相之间和檩条一起用嫩竹篾或嫩竹篾、柳条、藤条扎固,土语叫“扎格子”或“扎榔子”,也有的叫“扎桷子”。扎好了桷子,即可覆盖茅草,若是稻草,盖法有三种方式。

(1)将稻草放在地上,根尾均匀铺成横排,用竹篾片或小木棍条将其根部夹住扎紧,俗语叫作“打毛扇”,古人叫“打苫”。将这样的多块“毛扇”用水泼湿,使其柔软服贴,尾子向下横放在桷[jué]子上扎紧。方法是:第一块从下面的檐边扎起,第二块覆盖在第一块之上扎紧,第三块再覆盖第二块上再扎紧,逐次相叠覆盖,层层扎紧,直到盖完到屋顶后结好顶。结顶的方法一般以整束的稻草相叠从左到右扎紧,将栋结好后乘梯子下来,覆盖即告完成。

(2)将稻草整束根部向下并展开,从屋檐起将稻草束均匀铺盖在桷子上,一行行自下而上铺盖严实,并将铺好的每行均以竹片或木棍横压住,以“撑插”(一种弯形的铁插,也有用竹插的)插入稻草里面的桷子上,以竹篾或藤条穿入扎紧,叫作“打签针”或“打牵经”。如此行行覆盖扎紧,直到结顶完成。

(3)将稻草散开,以水泼湿使其柔软服贴,第一排根部向下从前二排将其一排排根部向下厚密地铺在桷子架上,从檐边自下而上,铺好第一排扎紧再铺第二排,以上排的稻草尾盖往下排的稻草头(约搭一半),依此类推,直至结顶后从栋边溜下来到檐边乘梯子下来。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一边盖,一边用长竹杠理平压落,一边泼水使稻草落实服贴,盖完后要细心将栋结好(俗称“堕栋”或“刹脊”)并夹好檐,以防被风力破坏。夹好檐后,将一些不整齐的零乱突出的部分切割使之整齐,一来不兜风散乱,二来整齐美观,俗语叫作“打撩齐”。有的地方盖稻草或用整束根部散开向下,或用散开的稻草尾部向下,也是从檐边一排排横铺而上。铺时均匀紧密,层层相遮搭严实,并泼水使稻草落实服贴。整个过程并不在所铺的稻草上压牵条,只在栋上和层脊上压上牵条,结好栋后从两边的栋墙溜下来(中间不能走人,否则所铺稻草会松动)到檐边再乘梯子下来。

结栋的方法一般用整束稻草从脊角起,第一束稻草尾部向上,稻草蔸部向下罩在屋脊上,第一束尾向外与第二束撑住,接着同样一直罩到脊栋正中,再从另一端脊角同样也至栋脊正中结栋。有的用大毛竹把茅或稻草前下后上压紧在脊檩上,上面再压上厚厚一层茅或稻草,每隔二至三尺远的距离压上一把扎好的草把捆扎固定。脊的两端草束要升高,使中间要低,以增加造型的气势,所以民间俗语有“新盖茅屋两头翘”之说。茅屋屋面覆盖经过在檩条上扎桷子、盖草、泼水、捆扎、结顶、夹檐、打撩齐,全部工序至此完成。

盖茅匠所从事的工作中较关键的技术是尖茅的加盖。操作时,盖匠使用一块长4.2尺、宽2寸的扁平的尖嘴竹板,一端可以插入茅屋顶内,一端悬着一根带杈的木棒,名叫“撑棒”(俗语叫“柴杈”)。它的作用是可以插入已腐烂生漏的旧屋茅层里,把旧茅撬起,用撑棍顶着,将里面腐烂的茅草掏出来,将新的茅草塞进去理平压实服贴后将撑插取出,移动梯子再换修第二撑。盖匠在施工时坐在一种短木梯上,木梯横放在屋面茅草上,这样受力范围大,就不会踩烂屋茅了。为了不让梯子下滑,用一个大弧度的铁钩插入茅内勾住檩条,另一端有一小钩钩住梯子的横方。

覆盖茅房看起来并不很复杂,很多的农户为了节省开支(或地方缺少这种工匠),不用请盖匠,自己动手也盖得成,但总不及正宗的盖匠盖的质量好。自己盖的稻草房须一年加盖一次,而盖匠盖出的茅房厚薄均匀、整齐平坦、不漏水,可连续使用两三年。

在南方屋顶的覆盖材料除了稻草外,另一种常用的材料是冬茅,冬茅叶阔而长,一般植株高为6~8尺,其性为春长夏盛秋衰而冬生,故称“冬茅”。它比稻草易覆盖、耐腐沤。其使用方法一如稻草,盖屋时也是从檐边起以根部向下(事先全部是扎成束的)横铺一排扎紧后,均再以茅尾部向下,层层相遮搭连,逐排扎紧向上一直至屋脊。结栋以杉皮包扎,如无杉皮,用稻草覆盖扎紧亦可。不宜用本茅结顶,因茅叶粗阔松散,难以扎紧,易渗透雨水。

茅草房如果铺得厚、盖得好,自然环境好(凉爽有树荫),如在屋上撒上菜枯、牛粪末,屋茅上会长出绿苔来,能减轻雨雪的渗透,茅层的内部可保持干燥而延缓腐朽,这样的茅屋屋顶使用的寿命就可以延长,可达四五年甚至十年左右。如果是用糯米稻的稻草铺盖的,春夏雨润之时,撒上菜枯、牛粪末,还会生长出很多美味可口的“糯米菌”来。

(二)杉皮房覆盖

杉皮房,是南方生长杉树地区(多在山区)的一种别致的景观(特别是大山区的少数民族)。过去盖杉皮的房屋多为两种类型:抖墙屋和木架屋。

杉皮,是从杉树主干上剥下的表皮。杉树是我国南方的特产,是一种常绿乔木,树茎高而直,主干无分杈,生长快速,易加工,耐腐沤,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良好材料。杉树表皮在夏季极易剥脱。一般剥取长度约为2.5尺左右,整筒树皮剥下后趁其湿软摊开,层层横直相叠堆放,上以巨石压之,干后自然平坦,可作为盖房之用。

杉皮房的盖法一般是三排杉皮搭盖两根檩条,从檐边盖至顶上,一边盖一边将其上端扎紧,全部盖完后,再逐层压上长竹片(或柴条),以撑插穿入底层檩子上用篾条扎紧。杉皮覆盖一般为5层,多者可达7层,均是皮面向上。杉皮耐腐沤、日晒,盖5层可用10~15年;如盖7层,房屋建筑的地方又阴凉气候好,如果再在盖好的杉皮屋面上撒上菜枯、牛粪末,使其长出青苔,则更经日晒雨淋,使用寿命可达四五十年。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时代,杉皮房比起稻草房要高档多了。杉皮房的优点:一是覆盖使用方便(因为杉皮规格比瓦大很多);二是牢固不怕风吹松动;三是不会生漏,即使偶尔有点漏也极容易处理(用一块小杉皮插入漏处的下边即可);四是经久耐用,无经常覆盖检修之烦,省工省力;五是居住舒适,因其有隔热的性能,加之杉皮房的墙多为抖墙,其墙体很厚,故居住起来冬温夏凉。当然,也只有山冲里的山民自己有杉树,杉皮不需花钱才能做得到。

不过,杉皮房也有缺点:杉皮房顶时间久了,里面会滋生一种小虫,这种小虫数量非常多,形状像蜈蚣,只是体型小,长度在一寸以内,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叫作“屋毛虫”,有时会从上面掉下来,很是讨厌。稻草盖的房如果时间久了,旧的稻草不换掉,也会生这种虫,这种东西无疑是有一定毒性的。

至于民间盖房的方式和材料还有多种,因地方习俗、生态环境、主家要求及其经济状况而有不同的选择,一般因方便和适合而定。如水田多的地方用稻草,山区用杉皮,湖洼之地用芦苇,平原之地用麦秸、高粱、玉米杆,等等。不管如何,这些类型的房屋都是民间所说的“土屋”“茅房”“草舍”,是历代平民百姓常见的居住栖息之所。

(三)瓦房覆盖

民间传统常见的房子除了茅草房就是瓦房了。过去瓦房所覆盖的材料都是“小青瓦”。被称为瓦房的房屋,屋面盖的是瓦,墙体多为青砖。过去有瓦房的多是乡宦仕绅权贵或小康之家,公共设施如祠堂庙宇、官府衙门、都市街镇等。茅草房与砖房的绝对区别是:青砖房屋顶必须盖瓦,而盖茅草屋顶的都是泥砖墙或抖墙。民间常见的瓦房盖法是将瓦一行行仰俯覆盖在屋面檩条(檩子)上钉的椽子(俗称“椽皮”)上。椽子的材料以杉木为最佳,没有杉树的地方也有用其他树木锯成条状或板状作为椽子的,但都比不上杉木椽子。杉木比其他的木材材质性能好、重量轻,又不变形且耐腐沤,历来是建筑(包括家具制作)的最佳材料。

椽子的规格以宽3寸、厚4~5分最为标准,长度以通直越长越好(8尺以上)。椽子是直置(从上而下)钉在椽檩上,所用的钉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铁打的长约2.5~3寸的方杆折头钉,一种是经火炒干的竹钉,民间称为“铜钉”,竹钉虽操作繁琐一点,钉时首先要钻孔,但质量却比铁钉还要好,不仅经济,而且不会生锈。椽子每行的间距(置瓦的空间)以4.5寸为宜,传统的方法以握拳伸起大拇指为其标准宽度。按传统习俗,每空屋约盖17~20行瓦,一栋三间大的房约盖60~63行瓦,需瓦数约3万片。

椽子钉好之后即可盖瓦。乡间造房,盖瓦这项工序除了盖匠师傅外,还需要很多人来帮忙。因为一栋屋所盖的瓦数量很多,俗有“千砖万瓦”之称,加之瓦又容易破碎,所以必须用手传送到屋上,但每次拿不了很多,堆积在地上的瓦要通过长梯子用很多人才能传递到屋上。屋上要将递上来的瓦散布堆满屋面,自然是一件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事,加之盖瓦以完成得越快越好(最好是当天盖完),才显得兴隆旺气。因此,过去乡间造房子,竣工盖瓦时是一种很热闹的场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全部都来了,你递我接,我拿你放,大家手忙脚乱,不亦乐乎。且按一般传统习俗,屋主人为感谢乡邻亲友平素对造房的帮忙,借房子建成完工,会请所有来“助工”的人吃喝一顿,叫作吃“下阆饭”。

瓦全部接到屋面堆叠到椽子上后,一般以盖匠师傅为首,乡民大家一起来覆盖(因为工程量大)。其方法是从屋面最下面的檐边起一路往上盖,先将瓦的凹面向上、宽端向下放置在两根椽子的间空,以上片搭住下片,每片遮住下片的60%~70%,叫作“槽瓦”,也叫“仰瓦”,其作用是走雨水。当槽瓦盖到一定距离后,在其每两行槽瓦相距的间空中间上面覆盖一行“盖瓦”。盖瓦一般与槽瓦是同一种瓦,只是使用的方法形式恰恰相反,盖瓦的盖法是凸面向上、宽端向下,覆盖的密度比槽瓦更密,要抵御风雨侵袭,防止松动。当然,槽瓦和盖瓦盖得越密,瓦面就越稳固不漏,但材料也就会用得多。

每次覆盖数行瓦从檐边到屋顶,叫作一“范”,一范盖好再从檩条上下来到檐边盖第二范,人多则一起“起范”同时盖上,形式也如同插田“起域”差不多。

盖瓦的总体方式是先将前栋从檐边盖到顶上盖完后,过后栋又从下往上盖,留下一侧的一范(一般为两行)不盖,待屋上的人都盖完,从此处乘梯子下来后,再以盖匠师傅断后,从此范将瓦从上到下一路补满到檐边,纳好檐,乘梯子下来。盖瓦工序即为完成。

乡间民居盖瓦这项工作的技术并不很复杂,其关键和讲究是在于“揻[wēi]沟”和“堕栋”(砣栋)。

揻沟,即对屋面瓦槽交汇水槽沟的处理。屋面上的雨水走不走得好,交接之处漏不漏,就要看盖匠师傅的“沟”揻得好不好。揻沟的方法是:在两个屋面坡底相接的最低处(沟),未盖瓦前要顺沟的方向在沟底钉上四根椽子,两边并排各钉两根,中间间隔约为6寸(因为沟中一般是放置比较宽的筒瓦来作沟瓦),钉好后先将筒瓦铺在间槽之中,凹面和宽头向上,叫作“槽沟”,接着在漕沟两边的双椽子上覆盖上小青瓦,凸面和窄头向上,叫作“盖瓦”或“掩瓦”(土语叫“埂瓦”),瓦两边一端遮盖住沟瓦的一边,另一端盖在双椽子的最外的椽子上,从下面一路做上,叫作“揻沟”。将屋面上所有的瓦槽沟通接到这个总沟中,这样下雨时屋面上偏角处所有瓦沟的雨水就会汇集到这个大槽沟中流下来。

瓦盖好之后,还要码好檐口瓦头,即在风檐板和瓦行的尾头抬高位置,使其瓦面呈上翘之势,称为“飞檐”,不仅可以减缓雨水的冲刷力,还可以显得美观和气派。特别是分水的四角,一般要使其翘起4~6寸。在分水脊上要压好瓦头,用砂浆砌实,以防松动渗漏。

堕栋是盖屋工序中最重要的环节,栋脊的处理讲究有很多。民间房屋对屋脊的处理叫“开山”,要比正中高3寸,正脊的两端及垂脊四角的造型叫“角翘”“檐爪”“檐角”“翼角”或“飞爪”,其造型形式一般有龙卷尾、凤尾、云托尾、浪花尾等,称为“攀走角饰”。正脊的装饰形式常用的有彤云托日、莲花捧珠、双龙献珠、双凤朝阳等。正脊脊中的饰物按规矩要比脊两端的角饰高出3.8寸或8.8寸,以体现庄重气派。

一般民居常用的结顶压脊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本屋屋面所盖的同样的瓦相聚成行侧立集于脊顶之上;一种是用青砖调灰浆铺砌。

虽然民间普通盖茅铺瓦的工作看起来并不是那样精难复杂,但是大型高级的建筑就不是一般的盖匠所能胜任的了。从事那样的建筑,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高超的技艺。如通过正宗拜师学艺的盖匠,他们不但有真功夫,而且还有诸多的“讲究”,如他们对施工时的日期时辰都有一定的说法。如盖屋时“宜甲子、丁卯、戊辰、已巳、辛未、壬申、癸酉、丙子、丁丑、已卯、庚辰、癸未、甲申、乙酉、丙戌、戊子、庚寅、丁酉、癸巳、乙未、已亥、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戊申、己酉、庚戌、辛亥、癸丑、乙卯、丙辰、庚申、辛酉,成、开日”。诸如此类。

(四)房屋检盖

盖匠的主要工作除覆盖新房屋面,另一项工作是对旧房的屋面检盖,故民间又称“检匠”。关于茅屋的检修前面已经讲过(茅屋一般自己应付一下就行了,不一定要请人),现将瓦房检修的情况概述如下。

传统民居所盖的瓦基本上是小青瓦。小青瓦制坯烧造容易、使用方便,但质轻易碎。如果制坯泥质不好,坯料未炼熟或窑火未烧透,就会质地不牢固,遇霜雪侵袭而易冻坏碎裂;或遇狂风大雨致瓦松动移位;或长年累月被树叶、尘土瘀积阻塞瓦沟,使雨水倒灌流入瓦缝之中,都会使房顶生漏,严重影响居住。这时必须请盖匠来重盖或翻检。

房屋少的人家,请一个盖匠就够了。如果是大户人家或公共场所,房屋多,又要求速度快的,就要请多个盖匠了。有的还要请一些帮工,将屋上的瓦全部接下来,把椽子上的积灰尘垢扫除干净,将腐朽的檩条和檩子换上新的,然后将卸下的旧瓦和添的新瓦再接上屋去重新盖好。

盖匠检屋的规矩是工钱按房屋的间数计算,一间房的屋面为一个工日价。如传统民居四个栋的房子,结构为三大空,中间为厅堂,厅堂有两间房长,准两间房的工,左右每空为前后两间房,共四间,则四个栋的房屋检盖为六个工。

盖匠检屋必须事先估量好一天检盖几间屋的屋面,争取能在当天完成,每天收工吃完晚饭就结账走人,一般不留宿在主人家。次日再来,工价也只按所检盖房屋的间数算(有时也分一点大小),如果新补添的瓦太多也,可以加算一点工钱。

盖匠过去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行业逐渐萎缩。加之人们认为盖茅草房的技术并不是很复杂,而且很多村民在替人家帮工中也有一些了解和体会,到了自己或亲友家盖茅草房时,为了节省,就自己动手而不去请盖匠了。有时砖匠们造完房子,又顺势把盖匠的活儿揽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房多为混凝土结构,盖瓦的不是很多,即使盖瓦也不像过去那样有很多的讲究,因此,专职的盖匠行业也就悄然消逝了。

有联赞昔日之盖匠曰:覆茅盖瓦承辛累,遮风避雨得安居。

●○盖匠歌谣

本地乡土歌谣

(一)

盖匠行业传民间,祖师也说是鲁班。

稻草冬茅把房盖,能遮雨雪御风寒。

(二)

盖匠手艺不易耍,要懂盖茅和盖瓦。

盖瓦先把椽皮钉,盖茅先将桷子扎。

(三)

盖屋先从檐边起,层层相接到栋尖

盖好扎紧不松动,泼水贴服防风吹。

(四)

山冲多盖杉树皮,一般三层或五层。

撒上菜枯牛粪末,长出苔藓寿命延。

(五)

盖屋平水最要紧,瓦屋五分茅七分。

稻草八分杉皮四,长多短少要分清。

(六)

检盖旧屋把瓦翻,一个工钱检一间。

揻好水沟墙好栋,大雨不漏主家欢。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盖匠歌

昔日有巢把木架,不能避雨和遮风。

枯草大仙生一计,茅草种在大山中。

砍倒晒干把屋盖,遮风避雨过寒冬。

当时就把名字取,盖匠从此出了名。

老君赐了大铁钩,好像一把大弯弓。

茅草先用水泼湿,铺在屋上要拍紧。

大范虽比小范快,不及小范耐冬春。

特别沟内有诀窍,两范搭合要均匀。

屋栋上面打签针,不怕东南西北风。

屋檐边上安暗夹,柳条栓夹要扭紧。

堕好栋、夹好檐,团团四围打撩齐

《中国歌谣集成》

●○诗词对联

诗词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唐·孟浩然《西山寻辛谔》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唐·杜甫《春日江村》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唐·杜甫《解闷十二首》

竹径茅堂接洞天,闲时麈尾濑春泉。

唐·权德舆《题崔山人草堂》

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

唐·长孙佐辅《寻山家》

或棹孤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长溪。

草堂竹径在何处,落日孤烟寒渚西。

唐·陈羽《赠人》

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

唐·杜牧《村舍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茅屋深湾里,钓船横竹门。

唐·杜荀鹤《钓叟》

茅屋萧寥烟暗后,松窗寂历月明初。

唐·李九龄《宿张正字别业》

但能风雨蔽,何惜茅蓬苫。

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

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宋·梅尧臣《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

瓦沟收拾残零水,并作檐间一滴声。

宋·杨万里《不寐听雨》

为爱山中世事疎,看山终日坐茅庐。

明·刘基《崇福寺俦上人看山楼》

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樱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

瓦有倒正先挑认,瓦屋全凭缝对齐。

清·蒲松龄《日用杂字·泥瓦章》

对联

风霜凭护庇,冷暖承调和。

草顶青苔乱,茅檐紫燕飞。

工能御雨雪,良愿佐安居。

遍椽铺广絮,压顶攒龙鳞。

茅店夜挂勾勾月,草舍晨飘淡淡烟。

几瓦几砖护冷暖,片茅片草系民情。

蔽日遮风家世界,抵寒御暑室春秋。

莫对秋风空泣漏,唯凭巧手稳安居。

墙栋纳檐求整洁,沟筑垄现分明。

草庐茅舍势参差,瓦顶砖脊景竦峙。

垄直沟正桷檐耸,密盖厚铺脊顶昂。

厚覆土房如絮被,密铺砖顶似龙鳞。

沟平水有分寸,扳爪纳檐显技能。

茅檐密盖护居祉,瓦顶厚铺壮景观。

茅遮草覆丝丝扣,瓦盖砖承路路连。

添瓦覆茅修陋室,遮风避雨度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