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洪武之治(3)”

科举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于八月设科取士,这是非常热闹的一天,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赶考,这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学生们知道,这是最近几年在家埋头苦学,双耳不闻窗外事,终日沉浸在、紧张、焦虑、失眠、消沉、没落、等等...时不时的想一想如果考砸了怎么办。所有的情绪都只为了这一天,这一天终于到了。

首先大家先在各自的府、州、县参加考试,称为院试,这时候考生被称作童生,如果你在童生里面考试过关了,并且名列前茅,那么你的称呼又变了,大家改口称之为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秀才可以在县长面前不用下跪,并且规定免除徭役之苦。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早听到秀才两个字,还是电视剧里,秀才遇到兵,有理数不清。

接下来,就像吃鸡游戏一样,可以存活的圈子越来越小,大家又被安排到,府、州举办的本地考试,如同省内开始,那基本上都是各地的精英,每三年一次,非常稀罕,如果此次高中,那么大家对你又改口了,大家称你为举人,第一名可叫做解元。而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被称为唐解元。

举人又称孝廉,举孝入廉之称。而且举人已经踏入当官门槛了,大家也经常看到谁谁谁经常说,老夫自举孝入廉以来,或举孝廉入士,怎么,怎么样~都是有历史根据的。

然后下一步就是会试,在乡试过后第二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在京城,举行三场会试。

现在圈子又变小了,来参考的人员都是各个府、州的精英代表,此次考试由礼部官员,直接主考,监考人员很多,几乎时时刻刻都看着你。此次考试过后,那么的你称呼又要改了,改为贡士,又称出贡,第一名被称会元。这跟某果汁品牌没关系。

提示;此次会试并不刷人,哪怕你会试考的不好,没事的,下轮殿试,会试参考人员还可以接着去。

下一步同年三月初一(洪武期间的日期)也就是说,你考完会试以后,休息十五天,殿试就开始了,这是由太祖亲自主持的,想一想这些各省的精英,真不容易啊,能熬到殿试的,都可以亲眼近距离看到皇帝本人,殿试只考策问,而且就只考一场,应试者自黎明入奉天殿,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考生们被皇帝出题问一些策问,由各位考生答题,日落之前交卷,交卷后由考官将每个人的试卷给密封起来,从外观看不出这是谁的卷子。随后由读卷官为其打分,最后送给皇帝本人过目,过目完以后就可以,公布考试结果。

考试结果共分为三个档次。

一甲只有三名,即状元(或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当你如果当考进士,你就可以衣锦还乡了,大家为你,开宴会,县、州、府一些地方官都会跟你聊上几句,那么你就可以等待,朝廷的委任了,但是能不能等到就另说了,如果等到一般也都是先从小官做起,慢慢熬资历。

那如果你考中一甲了,那你可不得了,那真叫轰轰烈烈,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随从,抱着状元及第的招牌,敲锣打鼓的,走在家乡的街道上,主角光环都能亮瞎我的眼。

地方上的,豪强大户地主官吏,都纷纷跑来拜访你,恨不得马上和你就结为亲家,一甲的进士,可以直接进入中央政府,直接凌驾于地方官之上,这些人肯定会跑去巴结一下,不知道哪天就有求与他。

科举举办完了,太祖此时怎么想的呢?太祖看着眼下的学子们,肯定是高兴,这不用说的,然后再是既然有了人才,那就想一想分配他们,等等...太祖就只想这些吗?绝对不是,太祖想的更多是,清除朝堂之上的党派势力,如淮西勋贵,浙东党。

太祖清除党派分两种办法。

第一、就是我说过的教育加科举,可以大量的提供文人,而且比那些旧臣好太多了,他们的知识完全都是按照大明要求来的,也不会看不起咱这个乞丐出身,更不会替前元说好话,他们是巩固新帝国的重要基石,所以他们科举完以后,就可以为大明文官集团换血了。

第二、就是皇子们,太祖每天都在盼望着皇子们的成长,在太祖看来皇子们就是他的屏障,可使大明帝国,稳如磐石,现在他们都长大了,都可以带兵了,然后再多加培养他们,我就可以安心了,对那些骄兵悍将们,如果再目无王法,没有君臣之礼,朕就要举起屠刀了,皇子诸王随时都可以代替他们,毕竟眼下仗就要打完了,也是时候该收回兵权了。钦天监

这是一个神秘,且神话了的部门。洪武三年六月十二日,太祖设立了钦天监。之前用的名字叫,司天监、回回司天监,之后又称为钦天监,钦天监主要有监正、监副等其他官职。

有点类似于现在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监正,跟我们现在的气象台台长差不多。还处理一些占定吉凶、推历法、定四时、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等...一系列都归于钦天监管理。

大家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不一定真实,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经常看到比如一些电影电视剧,会把钦天监演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能通鬼神,能遮云布雨,这其实纯属扯谈。禁海令

海禁的政策,真的说来话长,原本是因为太祖派使者,到日本,结果被日本人给杀了,太祖大怒,于是准备发兵日本,后来有大臣劝谏说,元朝征讨日本的时候吃了大亏,所以不要去征讨他,不要为了一时冲动,征讨日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打赢了又能怎么样,哪里地小寡民的,都是一群没有经过教化的倭寇。所以太祖认为说的有理,干脆将日本也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里面了,那时候的日本还是军阀混战的时代,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几个倭寇,几个浪人,没事过来抢一把就跑了,你打也打不着,追也没必要,搞的太祖不胜其烦,对此洪武年间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既然说到海禁了,这里本人有必要给你们科普一下,太祖的海禁完全是为了防海盗的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日本贸易,就算是永乐朝大航海时代,依旧不准百姓出海,这个其实根本没什么,在当时很正常的一个政策,民间不准出海,不代表官方不准出海,更不能代表,当时朝代人民不了解世界。

打个比方,大家现在生活在21世纪,你们哪个敢私自出海?只有通过国家颁发的,许可证出海证,出国证等等一系列的证书,才允许出海,难道大家都不了解国外了吗?外网还不是经常翻来翻去的,这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要因为是明代就大惊小怪的。

但是明代中后期就间断的开放通海海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海禁确实有不好之处,比如穆宗继位,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说明日本倭寇,被大明制裁商业以后,没有办法就只能抢,但是如果你不制裁他了,他反而就变成商人跟你交易。

你说说;这日本人,又中二、又野蛮,你有什么办法?但是太祖有,而且很直接,圣旨更是大白话,简单明了。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太祖一道圣旨说: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先杀了再说。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