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没病,身体比你早知道:1分钟发现疾病求救信号
- 陈志成
- 1400字
- 2021-09-17 20:33:30
03 湿气的问题不容忽视
湿气属于中医里面的湿邪,素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之说。湿气为长夏之气,属阴,其性质重浊,黏腻,是源于水液代谢和运行的产物。
一、如何理解湿气
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
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其病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
外湿,即外感湿邪。此种湿气主要是受到季节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大暑、立秋、处暑和白露四个节气处于夏秋之交,这些时段经常高温、多雨,空气中湿度很大,人很容易外感湿邪。
南方地区,春末到秋初湿热之气较重,湿热体质的人较难适应,身体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不适感。
二、如何祛除湿气
据现代医学统计,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瘙痒等。最严重的是,湿气可能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可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去除体内湿气,刻不容缓!那如何才能去除体内湿气呢?
1.尽量避开潮湿环境。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外,有一部分还和环境有关。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雨过天晴之时,湿气上蒸,尽量避免此时外出。如居住在潮湿环境,可使用除湿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及时吹干头发,擦干身体。
2.适量运动祛除体内湿气。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因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是越不运动,体内湿气就越不能发散出去。建议从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慢节奏运动入手。多出汗,减少待在空调房的时间,多运动,让汗出透,有利于气机通畅,加快水液代谢和湿气排出。
3.适当饮用祛湿食物,必要时加入祛湿药材。内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摄取的营养物太多,难以消化,化为湿气;或者食用生冷食物,影响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建议适当减少饮酒,减少肥甘厚味、甜食、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的摄入;少吃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把祛湿气的药材加到平时所吃的食物里,可有效缓解湿气症状。
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款食疗祛湿的方子,以红豆、薏苡仁为主。此配方的精妙之处在于:红豆配薏苡仁要通过细火炒制,薏苡仁性寒,所以必须使用炒过的薏苡仁来减轻寒性,否则会伤脾。更需辅以红枣、枸杞、荞麦、葛根,滋补脾胃相辅相成。由于湿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可用“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煲汤,有健脾养胃的功能。其中茯苓为除湿之圣药,在现代医学实验中,也发现了茯苓中的茯苓醇具有利尿作用,排出了体内多余水分,湿气自然得到缓解。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达到健脾祛湿的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苡仁煲汤,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湿汤方。
此外,还可以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火罐治疗,自己在家中可按压或艾灸健脾祛湿的保健穴位,如承山、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一人一病一证一方,绝无百人通治的所谓神奇偏方!因每个人体质不同,体内湿气可能存在多种“类型”,如寒湿、暑湿、湿热、风湿等。所以网络上、微信上流行的所谓祛湿小偏方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切不可盲目轻信甚至随意长久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者适得其反导致严重后果。最好的办法是去权威医疗机构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