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国,卫灵公死后,政治形势动荡,一年不如一年。
公元前484年冬,卫国太叔疾因为自己的老丈人孔文子要派兵攻打他,不得不逃到了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卫国大夫子朝的女儿,其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叛乱逃出卫国。担任国相的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他。
但太叔疾旧情难了,派人把前妻的妹妹接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她修了一所宫殿。女婿金屋藏娇,孔文子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并且把女儿又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太叔疾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
孔文子就攻打太叔疾的问题向孔子问计,孔子说:“我对于仁义礼智这些事情还有研究,对于出兵之事皆不知道,我劝你还是不要动兵。”随即招呼备车就离开了。
卫国形势面临危机,内部有孔文子要攻打女婿,外部老太子蒯聩随时要回国推翻他的儿子卫出公,孔子对待在卫国失去信心,决定离开卫国。
孔文子得知孔子要离卫,苦苦挽留,孔子说道:“鸟是选择树林子来栖息的,树林子哪能选择挽留它。”但是一时也没有走成。
这时候,恰巧季康子派出请孔子归国的使者团,来到卫国搬请孔子。孔子回鲁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即刻着手各种准备。
季康子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要礼聘孔子回国呢?原来是孔子的弟子冉求发挥了关键作用。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强邻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国都城之郊,大获全胜。
抗齐大捷,庆祝胜利时,季康子问冉求:“孔门无将才,难道你的战术是无师自通吗?”
冉求回答说:“谁说孔门无将才?子路、公良孺、公皙哀等,均有万夫不当之勇,跟随夫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支军阀能够阻挡师徒的道路。我的老师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三千弟子的各门技艺,均来源于夫子的教授。我这点军事技能,也都是向夫子学的。”
季康子有了请回孔子的打算,问:“鲁国大夫中对孔子评价不一,孔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冉求见季康子有所动心,趁热打铁说:“我的老师,用之则天下必兴,万民受惠,连鬼神也无取其咎。夫子的愿望是兴社稷,振故邦,而非图一己之利。想用他,要有光明正大的名分,若不合其意,就是把千社的地方封给他,也难动其心。”
季康子说:“我想召请他回来,可以吗?”
“如果真想召请他回来,就要信任他,不可让小人阻碍他,那是可以的。”冉有见季康子终于被说动了,心想老师回国有望了,但是有必要给季氏打打预防针,把老师请回来可以,可不能再把老师气走了。
季康子遂派公华、公宾、公林三位代表组成使团,带着厚礼,以周到的礼节来到卫国迎接孔子。
孔子召集弟子们说明归意。他的打算是,凡在卫国出仕为官的,愿意留下的继续留下,不愿意留下的一同归鲁。卫出公和孔文子执意留子路和高柴在卫国做官,孔子虽有不舍,还是同意两人继续留在卫国发展。
孔子走前认真地交代子路:卫国正当多事之秋,宁可甘居人后,不要奋勇争先。
子路还是那犟脾气:“食人之禄,必当忠君之事,岂能甘居人后?”孔子对子路很不放心。
孔子预测,卫国有乱,便是惊天动地,因为老太子蒯聩在卫国时就很有势力,现在又有强国晋国鼎力支持。而卫出公也不弱,有卫国多位老臣想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城门失火,又怎能不殃及池鱼?
让孔子不放心的是,如果卫国有乱,高柴可以安然无恙,子路则难保其身。别看高柴个子矮小,外貌若愚,但内心精细,且能深明大义,颇有明哲风度,遇到危难时,一般能经权择用,从容避害;而子路天性好勇,率性耿直,只知一意孤行,不肯思前想后,难改鲁莽之气,遇到危难,只知勇往直前,容易引致杀身之祸。
后来的发展,孔子的担心变成现实,成为孔门之憾。
孔子离开鲁国,在列国周游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又回到鲁国。
孔子返鲁,经过十多年的国外游历,他的学识、修行和思想境界有了巨大的提升,鲁国的大夫们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加以季氏的隆重“币召”,孔子在鲁国朝野声望更高。
孔子回到鲁都曲阜后,进见了鲁哀公,并拜访了季康子和孟孙氏的孟懿子,唯独没有拜访叔孙氏的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本来对孔子就有意见,这回更加记恨孔子了。
叔孙州仇又称叔孙武叔,是鲁国的司马,三桓之一,其父叔孙成子病逝后,他成为叔孙氏的宗主。这人是孔子的宿敌。
有一次,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的好朋友,大夫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态度鲜明地解释道:“我和夫子相比,就好比宫墙,我的墙高及肩,能够看见室中之美。而夫子之墙有数丈高,轻易不能找到进入的门,也就难以看到里面之富丽堂皇,也难以看到百官之富有。能够找到门的人太少了。夫子的言行有的人不理解,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还有一次,叔孙武叔又诋毁仲尼。子贡说:“千万不要再这样做了!仲尼不可诋毁啊。其他人的才能,就象是丘陵,还可以翻越;仲尼的才能,就象日月,没有人能够得上。即使有人想自绝于世,何必要诋毁日月呢?这样的人往往是不自量力。”
季康子请孔子归来后,信守对冉求的承诺,很尊重和信任孔子。孔子现在年事已高,对季康子的地位不会再有什么威胁了,相反,季康子可以利用孔子的学识与影响,对改进治理起到推进作用。
看到孔子家里不太富裕,季康子决定每年向孔子提供2000斛的粮食,供孔子和其门人使用。孔子日子一下子宽裕起来,对季康子非常感激。孔子和季康子之间来回走动地也就更勤了。
季康子问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事情。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要正派,育正气,走正道。你带头做到正派,正气,坚持正道,下面的人谁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十分注重为政者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果身居上位的执政者能够做到正己,上行下效,就可以不令而行,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问道:“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在上的人好像风,在下的人好像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倒呀。你已经是鲁国的执政了,哪里还要用杀人的手段呢?你心向善,民众就会群向于善了。”
季氏富可敌国,经常有人偷他家的东西。季康子忧患盗贼多,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夫子的意思,如果你没有贪欲之心,即使奖赏别人来偷窃,别人也不会来偷你的东西。正是因为你季康子有了贪欲之心,聚敛了大量财富,所以才引来了盗贼。
季康子听了,逐渐有收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