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为与卫灵公出行时,在乘车安排上被卫灵公有意疏远,发出“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因也”的感叹,携弟子离开卫国前往曹国,不久后又从曹国前往宋国。
孔子在进入宋国后不久,制止了一桩残害农民工的事件。
这天,孔子一行经过一个峡谷,看到远处浓烟滚滚,山坡上有一字排开几十座大土窑,无数匠人正在烧制殉葬用的陶俑。再往前走时,看到数以千计的民工在开山凿石,民工们一个个瘦骨嶙峋,汗流夹背。行动稍慢,旁边监工的军校便挥鞭抽打。有一位老者,因为劳累过度突然晕倒,被一位军校用皮鞭打地奄奄一息。
看到这目不忍睹的场景,孔子带弟子上前制止。问清楚原委,原来是宋国的司马桓魋[tuí]正强迫国人为自己修建陵墓。这座坟廓石椁修造了三年尚未完工,山坡窑厂里烧制的陶俑,也是为他日后殉葬所用。
孔子得知司马桓魋只有三十八岁,却如此劳民伤财,为自己修造陵墓。孔子吃惊不小,叹息之余,忿忿地说:“以人殉者,猛于兽也;始做俑者,断子绝孙!”
桓氏家族在宋国贵族中势力强大,也是当政的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其受宋景公的宠信。桓魋兄弟五人在当时的宋国都身居高位。老大向巢任宋国左师,是名义上的军队统帅。老二桓魋任司马,握有兵马实权。老三子牛身为贵族,是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封邑。老四子颀、老五子车跟着老二桓魋做事,也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
孔子一行临近宋国都城,宋景公持欢迎态度。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闻名于世的圣人,门下还有众多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他们师徒愿意留在宋国做事,可以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于是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
桓魋担心孔子师徒的到来后会影响他的权势,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国,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高权重,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待了几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国不及卫国大,不如鲁国强,孔丘师徒不请而自来,其目的和野心岂不是很明显吗?”
宋景公说:“孔子是当今圣人,主张君臣有序,怎么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眼下诸侯相争,宋国正需要用人,如果有这样一班文武之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
“主公您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岂不是引狼入室?”桓魋仍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后,桓魋竟然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欲做出对孔子一行不利的行动。
孔子此行是途径宋国,并未打算在宋国久留。一行人临近宋国都城后,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在城外的一家客店暂住。客店附近有一棵老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日间,孔子便在这棵大树下讲学。讲学时偶尔会穿插对于宋国政治的评论,因为孔子和宋国渊源很深,不仅是他的祖居之国,其夫人亓官氏就是宋国人。
桓魋派人前往监视,和店家说,孔子去往哪里,会见什么客人,说了什么话,必须要随时报告。
虽然桓魋多番刁难,但孔子的影响还是不断扩大,有不少宋国人前来客店拜访孔子,也有的前来听孔子讲学。小小的宋国,孔子师徒的影响不久便横贯东西南北。
桓魋对孔子终于忍无可忍。这天,一大队人马将孔子师徒住的客店团团围住。士兵冲进店内,没有发现孔子师徒,连店家也逃跑了。原来,孔子提前从店家得到风声,桓魋要动手伤害孔子。于是师徒微服上路,离开客店。店家害怕被牵连,也连夜逃走了。
一群人冲进后院,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飒飒作响。檀树上还挂着孔子讲课的书简,檀树下则散落着弟子们听课时坐的蒲团。桓魋便下令伐倒了檀树,放火烧毁店房。
夜色深沉,阴云密布,孔子一行走在离开客店的路上。弟子提醒:“老师快些走啊,桓魋的人马上要追上来了。”
孔子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上承天意宣扬德行,他桓魋又能把我们怎么样?”
孔子是一个历史使命感很强的人,他以“上知天命”的心态来应付眼前遇到的劫难,面对桓魋的挑衅滋事,孔子不动声色,神情自若,举止泰然。
孔子一行乘着夜色逃离了虎口,车子、行礼都做了伪装,一路以商人的装扮离开了宋国。
司马桓魋之所以要杀孔子,一则是忌恨孔子说他滥用民力,用了三年时间为自己修建华丽的陵墓还没有修好。二则是害怕自己大权他落,被孔子取而代之。因为孔子是著名人物,并且和当时宋国的国君宋景公是一家人,宋景公要称孔子叔父。桓魋害怕自己的权势被人替代,丢掉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
孔子被桓魋赶出宋国,宋景公怏怏不快。
此后,桓魋的一系列骄横行为,更加激起宋景公的不满。宋景公最后反脸,桓魋也就走上了绝路。
宋景公让桓魋的哥哥向巢去讨伐占据隙地谋反的公子地和公子辰,隙地位于宋国与郑国交界处,这次谋反也得到郑国的大力支持。向巢初战取胜,没想到郑国出兵反将其包围。桓魋领兵增援向巢,一到那里也被郑军包围。桓魋力战不能取胜,只得逃回。郑军把宋军先前占领的地方全部收复了。
这一次桓魋本来打了败仗,但由于他的增援,让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没有责备他,倒称赞他救向巢的功劳。桓魋恃宠,更加骄横。
恒魋认为自己的封地鞍地不如亳地,便要求宋景公给他调换成亳地。“绝对不可。”宋景公说,“毫地是宋国殷商祖庙的所在地,怎么能给你呢?“宋景公为了安抚他,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给了他。但桓魋却不满意。
宋景公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打算让夫人邀他赴宴,准备乘机问罪于他。桓魋靠密探得到消息,未及宋景公派人来请他赴宴,却以答谢宋景公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的名义,请宋景公赴宴,准备在宴席上杀宋景公。他以太阳正中作为时限,把私家的武装全都埋伏起来待命。
宋景公识破了桓魋的诡计,对侄子皇野说:“我把桓魋宠坏了,现在他要加害于我,你马上来救我。”皇野征得左师向巢的同意,领了他的兵符,带兵去讨伐桓魋。
桓魋的弟弟子颀得知消息,纵马飞告桓魋。桓魋恼怒地说:“没想到我的计策被他识破了。不如杀进宫去。”
子车劝阻:“不可。作为臣子,不能事奉国君,却要攻打公室,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桓魋不听,听说哥哥向巢依照宋景公的命令,发兵攻打自己,于是统兵杀来。路上正遇皇野领兵到来。
桓魋被皇野杀败,逃往曹国。宋景公派向巢攻打曹国,讨伐桓魋。曹国的百姓得知曹国因桓魋遭难,对桓魋群起而攻之,桓魋又逃亡到了卫国。此后,桓家五兄弟纷纷逃亡各国,显赫一时的桓家从此消声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