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鲁定公薨于高寝

公元前495年夏,五月二十二,鲁定公薨于高寝。高寝,是首代鲁国国君最初受封时的寝宫。孔子听说后心情复杂,他既悲痛,又有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他想起前不久子贡与自己谈话时说过的评价鲁定公的话,说:“子贡不幸而言中,这使子贡成为多言之人。”

此话何来呢?

同年正月,作为鲁国附属国的邾国邾隐公急切地来鲁国朝贡,鲁国以正式礼节接见。鲁定公邀请了孔子的高徒子贡参加仪式。

按照周礼,朝见仪式上,臣服国要向宗主国献上象征诚意的“璞玉”,臣服国代表必须恭恭敬敬,脸要朝下,意味着臣服。而宗主国代表则必须昻首挺胸,双眼平视,以表示宗主国之“尊”。

而实际情况怎样呢?正好一正一反。邾隐公把玉举得很高,仰头挺胸,显示出一种高傲的姿态;而鲁定公则态度谦卑,低头下视。两人都违反常礼。

见多识广的子贡看到这情景,心中叹息。在见到孔子时,子贡悄悄地说:“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

孔子问:“此话怎讲?”

子贡说:“按照您的教诲,我知道礼是生死存亡的本体,一举一动、左右周旋,以及进退、俯仰,都要按照礼的原则来确定。朝会、祭祀、丧事、战备,都要从礼的角度去看待。今年在正月里就急切地朝见与接待,而且都不符合礼仪法度,两位国君的心里已经凌乱无礼了。”

孔子听着,脸色越来越凝重。子贡继续说:“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按礼仪做,哪里能够长久?邾隐公高仰,这是骄傲的表现;鲁定公低俯,这是颓废的先兆。骄傲导致动乱,颓废导致疾病。定公作为国家的主人,恐怕不会长久了!”

孔子不语,陷入沉思。

终于,没出半年,鲁定公薨逝的消息传来。

鲁定公其实是含恨而去,他在位一十五年,受制于三桓,利用过阳虎,重用过孔子,但都没能改变受制于人的命运,没做过一天真正的国君。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的乾侯去世。此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季平子,邀请鲁昭公的弟弟姬宋赶回国都曲阜,即位为新的鲁国国君,这就是鲁定公。

到鲁定公的时候,鲁国公室早已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三桓家族不仅垄断朝政,而且分别控制着一部分军队。

鲁定公做了几年国君后,发现鲁国公室已经被完全架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没有一样比得上三桓。但作为国家的代表,还时不时地被推向前台,疲于应付,他对这种日子感到越来越厌倦,期望能够早日改变这种为人傀儡的局面。

鲁定公手里没有军权,只能抓住一切机会,借助一些人的力量来削弱三桓。有几次差点就成了。

在鲁定公即位之初,季孙氏的家族就发生内乱。季桓子的家臣阳虎,依靠多年在季孙氏担任管家积攒的人脉和资源优势,架空年轻的季桓子,甚至发展到囚禁季桓子,逼他交出了大部分权力。

鲁定公八年,阳虎以宴请季桓子之名,欲车载季桓子并杀之,季桓子侥幸得脱。阳虎派其弟弟阳越攻打孟孙氏,自己率兵攻打叔孙氏,这明显是直冲着三桓来的。最后三桓联合攻击阳虎,阳虎败走阳关。

阳虎之乱暴露了“三桓专权”的软肋,他们架空鲁国国君有一套,可对付一个叛乱的家臣却差点翻了车。

阳虎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鲁定公打击三桓家族的先锋,只是阳虎没有利用好三桓家族之间的矛盾,反而是让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联合起来,有能力给予自己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阳虎之乱是鲁定公打击三桓的最佳时期,可惜他没有把握好,只是采取了旁观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任凭季孙氏内乱发展。鲁定公只知道坐山观虎斗,岂不知获胜的老虎终究会要自己的命的。

鲁定公九年,三桓军队再伐阳虎,阳虎奔齐,继而投奔晋国赵氏。阳虎被迫逃亡,是鲁定公的战略失策。好在阳虎离开鲁国前,为鲁定公留下了另一枚棋子,这就是孔子。

阳虎曾经专程拜访孔子,希望孔子帮助自己理政。但孔子却认为阳虎跟自己不是同道中人,不愿意到阳虎手下任职。

阳虎再三劝说孔子,当时的孔子已近天命之年,阳虎劝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就是到现在这把年纪了,再不出仕,就没有时间了。这也是孔子所担心的,同时阳虎的话使孔子看到阳虎亲近人性的一面,于是孔子答应出山。

但当孔子还在犹豫的时候,阳虎却败逃到了齐国。

按照孔子的主张,像阳虎这样的家臣,不应该掌握太大的权力。陪臣执国命,是失去礼的反常现象。孔子在不少场合强调自己的这一立场。

孔子的这一立场也传进三桓家族的耳中,于是三桓认为孔子和自己是一波的。所以当鲁定公提出要重用孔子的时候,三桓家族也就顺势而为,同意了对孔子的任用。

孔子曾经是鲁定公的希望,但孔子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名义上帮了鲁国,实际是帮了三桓的季氏。

由于齐强鲁弱,鲁国的土地经常面临齐国的蚕食,而鲁国夺回土地不是靠战争,只能依靠盟会讲理。

鲁国历史上依靠盟会夺回土地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比如在柯地会盟上名士曹刿就抢回过土地。

在夹谷盟会上,孔子逼迫齐景公把郓邑、瓘邑和龟阴邑归还给了鲁国。而郓邑原来是季氏的私邑,齐国归还以后,自然而然回到了季氏的手中!

孔子成为鲁国大司寇后做的最有争议的一件事,就是杀掉了鲁国的闻人少正卯。孔子强调,少正卯的学说是误国误民的异端邪说,但少正卯和孔子抢过学生这是事实,因此有人认为孔子这是在消除异己。这成为政敌攻击孔子的一大污点。

在鲁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当孔子在政治上掌握权力之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派系斗争的漩涡。

在这种形势下要么激流勇进,要么被浪头吞没。

也许是急于根除鲁国的积弊,孔子变得相当激进,提出并实施“堕三都”计划,命令学生子路带兵拆除三桓家族的城墙。在孔子看来,三桓家族作为臣子,封地城墙高度不能超过国君。

鲁定公把“堕三都”视为消弱三桓的难得机会,极力支持孔子,当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在郕邑武力反抗堕城时,鲁定公支持孔子派兵攻打郕邑,遭到三桓家族顽强反抗,又一次打了败仗。

属于鲁定公的机会,他有的错过了没有抓住,有的抓住了没有把握好,最后也没能翻盘,落得郁郁而终。而追随支持鲁定公的孔子,也不得不飘零于异国他乡。